新加坡少婦患偷竊癖!犯案10年沒被發現...

@ 2017-08-04

少婦因生活花費太大感到內疚,結果患上偷竊癖,專偷小型物品減壓。她10年來犯案都沒被發現,後來接受強制性治療,花了兩年時間戒掉惡習。

 

國家法院在審理偷竊案件時,法官可判處被告進行強制性治療(簡稱MTO),改善慣性偷竊的行為,心理學家胡楚斌博士就常為偷竊癖患者,為他們進行治療。

他在2010年制定了一套稱為「SORT」的治療法,主要通過評估患者的行為模式、修復偷竊的衝動等方式,分階段讓患者的情況能有所改善。

 

 

 

胡楚斌在接受訪問時說患有偷竊癖的人,在偷東西前會有內疚、焦慮等情緒問題,而上述個案便是其中一個例子。

他憶述該名30多歲的少婦,常會因為花太多錢而感到焦慮和內疚,結果患上偷竊癖。少婦開始到不同商店偷竊而為了減輕「罪惡感」,她會為其中一部分的物品付費。

女郎因無法克服心中的內疚感,患上偷竊癖,10年來犯案都沒被發現。(檔案示範照)

胡楚斌說:「她偷的東西形狀比較小,比如糖果什麼的,可以放進包包裡,但為了不那麼內疚,她會購買一些較大型的物品,並將小型物品偷偷拿出商店。」

少婦每次干案後,都會感到情緒低落,但之後又會反覆進行偷竊行為,是一種惡性循環。

胡楚斌透露少婦犯案10年竟都沒被發現,10年後落網後開始接受治療,才慢慢改掉惡習。

「她進行治療有一到兩年的時間,剛開始要教導她如何自我控制,我也會請家人幫忙看著她,之後情況改善後,來複診的次數就無需這麼頻密。」

少婦最終克服障礙,不再有偷竊的衝動。

丈夫的舉止反而害了妻子

 

丈夫對她的理財方式不斷「碎碎念」,令少婦更內疚,加劇她偷竊的行為。胡楚斌博士說少婦之所以持續犯罪,是因丈夫的言語譴責所致。

「她的丈夫經常會譴責她,怪她不懂得如何管理財務,但他不知道妻子本來在這方面就有困難。」

丈夫的舉止反而害了妻子,讓她更感內疚,不斷重複偷竊,無法自拔。另外,丈夫在得知妻子要接受強制性治療時,原本也是萬分的不願意。

「他認為接受治療是一筆開銷,但如果不治療就得坐牢,所幸她在治療過程中,真正獲得幫助。」

美女工程師戒不掉偷竊癖 開審前墜樓身亡

患偷竊癖的美女工程師因戒不掉偷竊癖,再次被逮捕,在審前會議前一天墜樓身亡。

畢業於南洋理工大學電腦工程系的吳麗瑩(36歲)因患上偷竊癖,9歲開始偷東西,而且每週犯案次數持續增加,直到2003年首次被捕。從2005年至2015年,她六次因偷竊罪被控上法庭,然而一次又一次獲得改過自新的機會,也得到家人的支持。

去年她又再被控9項偷竊罪和欺詐性佔有,從多家名店偷走價值3萬元(9萬3000令吉)的衣物,原定今年5月16日須出席審前會議。

豈料她在前一天清晨墜樓身亡,留下年幼女兒和丈夫,讓人不勝唏噓。

資深精神科醫生表示,吳麗瑩的性格親和,但不幸的是她用了不對的行為來處理她的情緒。

偷竊癖(kleptomania)和偷竊(shoplifting)有何不同?

胡楚斌博士指出,偷竊者通常會在干案前,感受到強烈的刺激感,因此為了滿足這種感覺,才進行偷竊;反之,偷竊癖患者是因情緒焦慮,才會有偷竊的衝動,並在偷竊之前會進退兩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