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會花錢的人越有錢?而越會省錢的人卻越窮~

@ 2017-08-03

馬雲在給全體員工加薪的內部郵件中寫道:「去花錢!!去消費!!!」

起初我看到這個之後,我的第一感覺是:阿里員工高工資,所以才敢這樣做;像我們這樣已經是精打細算了的最後還是落得一個月光。談何去實現,馬雲說的:去花錢!!去消費!!!而且還用了5個感嘆號~

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常常是那些同學聚會或者出去玩搶著買單的人,幾年後的他們依舊是在老同學中混的最好的,而那些一到了買單時候畏首畏尾,囊中羞澀的幾年後依舊是生活拮据,過得並不富裕。為什麼會是這樣?是思維決定了你的高度和未來。

回憶往昔

那些太看重錢財的人總會想,我還是把錢攢著吧,等我攢夠了多少再去做什麼,而且經常把一句話掛在口頭,那就是等我有錢了?何時會有錢呢?你知道嗎?你不知道即便是再過幾年,這個問題的依舊沒有答案。而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理念就是:錢是一分一厘攢下的,要學會過日子懂得省錢。可是漸漸地我們長大了,也步入社會參加工作了,發現這個理念幾乎是錯的。

時代變遷,為何父母會如此的教育我們,因為在60~80年代還是計劃經濟的時候,那時候每一個人獲取財富的多少都是有數的,如果想要活得好,那就得在吃穿上省出來攢下,然後用作它處。

而現在人們獲取財富的方式多種多樣,再加上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加速著資本的裂變,使得「賺錢」的意識遠遠超過了「攢錢」的主觀形態。

古往今來,曾經有地主、大戶租賃商鋪土地,然後再轉租給百姓去勞作,就是這個道理,更別說如今的網際網路時代了。

你拋棄什麼?才會得到什麼。

有時候想想身邊的一些人,把錢存在銀行,攢呀攢呀,一月月看著帳戶的餘額由三位數變成四位數再變成五位數。而在你發生事情的時候你全部取了出來,你發現幾乎和原來差不多,你只是以一個省吃儉用換一個安保而已。

再看那些開豪車的,穿名牌的,跨名包的那些人,你問他們你有多少存款的時候,他們會說存款沒有。都去做理財了。他們從銀行貸著款去消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從而實現了個人價值。說白了:後者的花的錢不都是省錢的人存進去的嗎?

這就是差距,還是那句話:不為賺錢找路子,卻為攢錢挪地方,窮終究是窮。窮不在獲得的少,而是思想觀念的短。而那些會懂得用錢的人,是越用越有錢。

差距是什麼?是思想是觀念,有錢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野心,不斷在學習,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和事業方向,反觀窮人會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生怕把最後的希望都套進去。(最近最火的電影《戰狼2》期初的籌資並不順利,吳京破釜沉舟拿房產質押最後才湊得1.5億的拍攝資金,而截止到今天的票房竟高達16個億,足足翻了十倍之多,恐怕當初沒有投資給《戰狼2》的投資方現在哭暈了吧),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小結:

現在才開始明白:馬雲說的是多麼正確啊。因為這是在給你指明方向,想要過你想要的生活前提是你去動手去做。有了慾望、有了壓力,你才會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怎麼賺錢,然後去付諸行動。

記住:錢只要不花,終究是被別人花的;改掉不捨得花錢的毛病,以【一個怎麼賺錢才能滿足你的慾望的信念】來思考這個問題,那麼未來你終究會過你想要的生活。

註:錢只要不浪費,所有的花費都是合理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