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很少吃零食,寶寶怎麼越吃越瘦?除了燙青菜,還有三類輔食陷阱,家長別再犯!

@ 2017-08-02

導讀:很多媽媽都會很疑惑,明明我很少給寶寶吃零食,更別說含鹽多糖、高熱量、難消化的輔食了,可是為什麼我的寶寶還是長得比別人家的寶寶落後一些?

 

其實,這很可能是寶寶的輔食中,經常出現那些看似很有營養,但實際上營養密度很低的輔食,占了寶寶肚子,流失了該有的營養,導致了這一切。後臺就有讀者媽媽提問:寶寶兩歲多了,一歲前還好,可一歲之後不知道為什麼越長越瘦,個子看起來還不如別人家一歲半的寶寶,可真是急死個人!讀者還說,她寶寶小時候還是母乳喂大的,後來添加輔食了,也都是按照育兒新聞裡的要求給做的,甚至後來寶寶大了,還專門添加了富含營養的蔬菜燙給寶寶吃,可結果叫她一頭霧水,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她又該怎麼辦。

其實原因很簡單,寶寶輔食要少油少鹽,尤其是一歲內的寶寶,甚至不能放鹽,所以就有家長乾脆直接燙青菜給孩子吃,覺得不僅健康,還有營養,事實是這樣嗎?當然不是。 專家談到,蔬菜在烹煮之後,所保留的營養成分多少,與烹調方式有關,當加熱愈久、烹調所用水量過多,營養素流失越多。例如青花菜燙5分鐘各種營養元素損失15%,10分鐘損失40%,30分鐘損失達77%。

 

寶寶常年吃這樣的食物,又怎麼能壯的起來?其實除了燙青菜,還有三種輔食,寶寶吃多了,會越吃越瘦! 

1、米湯或清稀飯。米湯、清稀飯被許多老一輩視為最佳輔食,寶寶上火了,消化不良了,厭食了,絕對不可錯過米湯或清稀飯。然而,米湯或清稀飯在兒科醫生眼裡,是糟糕輔食的代表!它們的糟糕之處在於,營養密度非常低,不過是一點澱粉+一點水,難以滿足寶寶生長發育的需要。

 

2、自家研磨的米粉。同樣道理,家庭研磨的米粉,主要成分也是澱粉,營養密度非常低。嬰兒胃容量非常小,每天能攝入的食物量就這麼丁點,但處於身體和大腦發育關鍵期的他們,對營養的需求又是非常大的!因此,好的輔食必須滿足「營養密度高」的要求,尤其是不能缺少鐵元素。如果寶寶吃的輔食中缺乏鐵元素,那麼寶寶就可能會因此出現缺鐵性貧血。

 

3、肉湯。肉湯中含有的營養物質非常少,大部分還是保留在肉裡面。媽媽以為喝湯能讓寶寶獲取到肉裡面的營養,其實寶寶喝到的大部分都是水。此外。如果我們煲湯的時間過長,會導致湯中嘌呤含量太高,不利於寶寶生長發育。所以建議媽媽們把肉切成薄片或小肉塊,再蒸熟給寶寶吃。

4、上文所說的菜水。 很多媽媽考慮到菜泥較難消化,或寶寶不喜歡吃等緣故,會把蔬菜加工成菜水。

即把蔬菜放到水裡煮幾分鐘,然後喂給寶寶吃。在她們眼裡,換個方法讓寶寶多喝水總是好的吧? 然而用水煮蔬菜,實際上就是燙焯蔬菜的過程!菜葉上殘留的農藥、草酸等,都會溶解在水中,這樣的菜水不僅沒營養,還有可能危害到寶寶的健康。 另外菜水容易佔據寶寶本來就小的胃,影響寶寶的奶量或對其他輔食的攝入量,進步一影響對其他營養物質的攝入。

上面這4種輔食,看似很有營養,實際上卻不是的,所以媽媽們要注意了!還有寶寶不僅僅三餐要吃飽之外,還需要多注意一些維生素以及鈣的補充,這才能保證寶寶成長中所需要的營養跟得上,身體才會發育得更好,成長的更快。

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粉絲團【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