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角豐富的地景資源處處驚奇,回顧地球億萬年來的地質演變,東北角海岸可以說是臺灣的縮影,它從華南邊上的一片陸地下沉成海,再從海底被擠上高山,這一段滄海桑田的演變歷史,刻劃在龍洞岬古老堅硬的四稜砂岩中,也紀錄在鼻頭角沉積的地層上。
東北角海岸地形以三貂角為界,以北是沉降海岸地形,山脈與海岸線幾成垂直相交,軟硬岩層的分布幾乎與海岸垂直;在東北季風侵襲與海蝕作用影響下,形成多海岬、海灣及海崖的地形。以南為斷層海岸,山脈與海岸線、東北季風吹向平行,海岸線較平直,多海蝕平台、單面山地形;烏石港以南,則多為沖積平原。
沿線地形大致分為四段,第一段從南雅到鼻頭角,具有海蝕平台、小型灣岬,海崖近海岸;第二段從鼻頭角到三貂角,多為大型的岬灣地形,像是龍洞灣、龍洞岬、澳底、福隆和卯澳等,其間福隆是沙灘地形;第三段從三貂角的萊萊鼻到頭城北方的北港口,此段地形以海蝕平台、單面山和豆腐岩地形最為顯著;第四段從頭城 到蘇澳海濱區大多為平直沙岸,僅蘇澳附近為沉降海岸形成之陸連島及沙頸岬。
在宜蘭頭城海岸外有一凸出海面之火山島(龜山島),目前仍殘留有火山活動;將本風景區多元的地貌及多樣的地景豐富地呈現出來,無一不是我們欣賞地質之美的最佳去處。
南雅,是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北面的入口,從這裡開始,沒有林立的煙囪、沒有高樓大廈,環繞在你四周的只有高低起伏的山嶺、浩瀚廣闊的大海,以及山水交接所形成、景色奇特的海蝕地形,還有恬靜的漁村與古樸的小鎮。
南雅以景觀特殊的奇岩著稱,如果把車開得太快,很容易會錯過這個美麗的地方。 當你在濱海公路路邊,看到一塊由歲月雕刻成狀似霜淇淋的岩石時,就要準備停下車來,悠遊這個風中奇岩的故鄉了。
北口標誌區附近以自然景觀為主要觀賞的特色,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在沿線設有入口標示牌、停車場及南雅山步道的解說牌,遊客可在完善的設施下,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的饗宴。
在東北季風多風多雨的影響,節理經風化作用及雨水侵蝕後,造成岩石內部所含鐵礦逐漸氧化,形成有如細緻編織的帶狀花紋。而節理面及岩層鬆軟的部份,在侵蝕作用下崩壞掉落,產生凹凸不平的表面;加上風化作用的影響,造成岩石呈現單柱狀的塔型外觀及色彩有了深淺不同的改變,襯托出紅、褐色帶之層理,獲得了南雅奇岩的封號。
北部濱海公路81公里處,散布於海岸旁有一大片平滑柔順的海蝕風化岩,那是進入東北角一連串驚艷地質之旅的開端,其中又以「南雅奇岩」最具有代表性。南雅的岩層為「大埔層砂岩」,海岸岩塊的垂直節理非常多,順著節理受風化侵蝕作用而形成針狀或柱狀的「霜淇淋岩」。沿南雅地質步道行走,可以細覽奇石之美;登南子吝步道主稜,可以飽覽山海景致,沉醉翠綠山巒間。
沿著濱海公路一過南雅約85公里處,遠遠的就可看見延伸在藍色浩瀚海洋中的鼻頭角了!喜歡鼻頭角的人,總不忘記從海上回望那美麗壯闊如軍艦一般的海蝕崖英姿,以及頂著一顆顆磨菇頭的蕈狀岩,如士兵在海蝕平台上列隊整裝,彷彿正要出征的艦隊。鼻頭角因地形為一岬角,突出大海,形狀如鼻,故名為鼻頭。陡峭又突出的岬角稜角分明,高聳的峭壁下浪花激盪,自然地流露出那種海角天邊的氛圍。
鼻頭角在海域地理上極為重要,鼻頭以北的海域屬東海,以南屬太平洋。鼻頭角與台灣本島最東的三貂角(貢寮區)和最北的富貴角(石門區),合稱「北台灣三角」。鼻頭角因突岬方位,使海水因潮汐的流勢,在鼻頭角燈塔下的海面形成一處俗稱「捲螺水」的大漩渦,以順時鐘方向旋轉,大潮大旋,小潮小旋,甚為壯觀。
在濱海公路尚未開通之前,鼻頭角地區是個鮮為人知的偏遠地區,此地居民對外的交通除了靠船渡之外,就只能步行,非常不便亦很辛苦,每年東北季風來臨前,居民要先囤積半年的糧食準備過冬,因為季風一來,這裡成了封閉的世界。
然而,北濱公路通車之後,漁村的面貌已完全改變,許多建築物也被鋼筋水泥所取代,攤販、海產店如雨後春筍,此區域可以逛逛的景點有鼻頭港服務區及鼻頭角地質公園,內有餐飲區、觀海平臺、停車場、涼亭、公廁、棧道等設施,可以停下車來品嚐海鮮小吃、看看海景。
遊客除了可以舒暢的漫步在鼻頭角地質公園外,還可以觀賞到豐富的自然生態以及地質、地形景觀資源,其中兩條規劃完整的步道及一天然鼻頭海濱礁岩區,有壯闊的山海灣岬景色、奇幻多變的海蝕地形、氣勢磅礡的浪花拍岸、繁花似錦的海濱植物、種類多樣的自然生態,也有360度登高望遠的視野,讓人充分感受自然的的豐美精采。
彷彿蘑菇頭的蕈狀岩,通常頂部比較巨大,而下方的頸部顯得纖細許多,主要是因為上層的砂岩層原本含有許多化石,這些化石溶解之後的碳酸鈣在周圍產生沈積再膠結的作用,使得上層的砂岩變得非常堅硬。因此,當這些砂岩層接受海水的風化、侵蝕作用時,產生了差異侵蝕的現象。
沿著濱海公路一過南雅約84公里處,遠遠的就可看見延伸在藍色浩瀚海洋中的鼻頭角了!陡峭又突出的岬角稜角分明,高聳的海蝕崖下浪花激盪,這邊的岩層主要是灰色砂岩,及深色泥質頁岩構成,前方的鼻頭(岬)特別突出。由於鼻頭角是屬於上升地形,以海崖、海階以及差異侵蝕現象著名;豆腐岩、蜂窩岩、蕈狀岩更是居全台之冠。鼻頭地層中常可看到不同的層理、交錯層及波痕等沉積構造,可說是集海蝕地形之大成。
龍洞地名的由來,取自灣岸弧形如蛟龍盤據,沿著一灣水岸,布滿堅硬櫛比、嶙峋峭立的四稜砂岩,那節理鮮明的巨石臨海矗立,氣勢如虹。這裡有峰巒如聚的龍洞岬,清澈的龍洞灣海域,更有整個東北角海岸風景區中出露最古老的岩石,還有雄偉的海崖峭壁,岩石質地堅硬,是著名的攀岩場域,也是一個地質、地形景觀都極為特殊的地方。
龍洞岬是由厚層的砂岩所構成,龍洞灣則是由鬆軟的頁岩與砂頁岩,在海浪的侵蝕下快速後退所形成的海灣,在管理處的規劃下,龍洞地區可以龍洞隧道為界,分成龍洞灣公園與龍洞南口海洋公園兩個遊憩區,分別以豐富多樣的地質景觀和水上遊憩活動,吸引著龍之傳人,遊客除了聽濤觀景、游泳、浮潛、生態觀察之外,還可從事攀岩、健行等戶外休閒活動,發達的海蝕平臺,則是觀察綠藻、蜑螺、海參、蛇尾、寄居蟹、海兔等海濱生物以及珊瑚藻、海葵、藤壺各種藻類的大自然教室。
龍洞海岸不但以變化萬千的奇岩以及綺麗景色吸引遊人流連忘返,也擁有別具特色的漁村風光、生鮮美味及人文景觀吸引人們的目光。
坐落在龍洞岬崖上的西靈巖寺是東北角海岸沿線最著名的廟宇之一,這裡是觀海最佳的地點,無際的海洋、潮起潮落,盡在眼前。西靈巖始建於清咸豐三年(1853),已有百年的歷史,寺中有一口百餘年的大鐘,正殿前有一副很別致的對聯,上聯七見、下聯七齊【見見見見見見見 齊齊齊齊齊齊齊】,需要你用點慧根去開悟,據說對聯需用台語來唸,如果真是悟不出來,不妨去請教廟裡的住持。
龍洞地名的由來,取自灣岸弧形如蛟龍捲曲,沿著一灣水岸,布滿北濱最古老、最堅硬的岩石「四稜砂岩」所構成的,節理鮮明的巨石臨海矗立,氣勢如虹。峰巒如聚的龍洞岬是由厚層的砂岩所構成,清澈的龍洞灣海域則是由鬆軟的頁岩與砂頁岩,在海浪的侵蝕下快速後退所形成的海灣,是一個地質、地形景觀都極為特殊的地方。
四稜砂岩在地質的研究上是一個很重要的地層,根據岩層的特性以及沉積環境來判斷,這些岩層屬於濱海或淺海相沉積環境下的產物;沉積物中大多為中粗粒的石英,如果你仔細觀察龍洞地區的岩壁,就可以在發現這些透明、無色似玻璃般晶瑩惕透的石英礦物了。600萬年前地殼變動形成的造山運動,將海盆中的沈積岩層推擠隆起而形成山脈,古老的四稜砂岩遂逐漸被抬升露出地表,後經海浪及東北季風將海岸侵蝕成壯觀的海蝕崖及海蝕凹壁;不過堅硬的四稜砂岩層不易被侵蝕後退,當臨近較軟的岩層被侵蝕後退之後,便形成了一個突出海中的岬角。
一進入龍門地區,道路兩旁交錯著起伏有緻的梯田與河階,山谷間雙溪河潺潺的流著,河水與大海交互作用出獨特的沙嘴地形,區分了波濤不興的雙溪河內河和驚濤駭浪的福隆外海,也成就了福隆饒富趣味的多重景緻。
福隆古稱挖子澳,又稱新澳底,因為在日據時期時日本人為了打通基隆與宜蘭之間的交通而建造鐵路貫穿其間,但因鐵路無法通過澳底遂取道福隆,稱為『澳底驛』,故名為新澳底。出了福隆火車站,越過濱海公路,經過福隆橋,沿著左邊的小道前行,即是福隆的舊街。福隆站前便當店林立,成為當地最具代表性的名產。街上新舊式的建築並立,廣場旁頗具氣派的東興宮,是居民的信仰中心,供奉三府王爺及天上聖母,每年農歷6月18日的三府王爺生以及3月23日的媽祖生,皆為當地盛事。
由於福隆地區正位於東北角海岸風景區的中心,因此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也設於此,以便於服務遊客,此區的遊憩景點有福隆海水浴場、專用的自行車道以及龍門露營區,夏秋時節,八方遊客匯聚於此,露營於天地之間,戲水於金黃沙灘上,馳騁在濱海自行車道上,不亦樂乎!
福隆位於台灣東北海岸線、石碇溪與雙溪河口之間,背靠之丘陵山地區屬於雪山山脈之起點,其山勢之走向呈東北─西南向。福隆除了海邊是沙灘外,就連濱海陸地也多是由沙丘所構成,建物大部份建築於沙丘之上,所以在探討福隆生態時,其特殊的沙質地形是相當重要的環結之一。
沙灘的形成主要來自雙溪河上游的坪林溪與牡丹溪沖積下來的泥沙沙質沉澱而來。每年夏季福隆吹南風,每當颱風來臨時,巨大風浪形成的沿岸流把沙往石碇溪口的方向運送,使福隆沙灘流失;到了冬季,福隆當地盛行的東北季風,將沿岸流的漂沙推回內陸,沿著福隆岸邊一直延伸到鹽寮,形成狹長的沙灘。
從鹽寮、龍門至福隆,綿延三公里長的金黃色海灘,質地以石英砂為主,是砂岩經風化、海漂,沉積於此形成的。在雙溪出海口,因季風、海流的搬運,形成「砂嘴」,以及因風堆積的「砂堤」、「砂丘」景觀。
砂嘴是指由波浪和河流帶來的沉積物以「沿岸漂移」的形式搬運,在沿岸形成的一道的低矮狹長沙脊或卵石脊,向海沿伸出,形成一個狹長的地形,稱為沙嘴。常見於曲折海岸的灣口、海峽口、河口及凸岸處。當砂嘴橫伸到灣口時,其向海的一端若受深水區的波浪影響而彎曲,即為彎曲砂嘴,又稱為釣狀砂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