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建立的新加坡,小國寡民且資源匱乏,為何能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 2017-07-30

新加坡,位於東南亞的一個島國,別名獅城。新加坡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1330年前後(元朝時期),一名叫汪大淵的中國人到來,稱這個居留地為「龍頭」,並說已經有中國人在此居住。

而14世紀時期,新加坡屬於拜里米蘇拉建立的馬六甲蘇丹王朝。19世紀初,新加坡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二戰後,東南亞各國掀起了民族獨立解放運動,新加坡也通過一系列鬥爭,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於1965年建立了新加坡。

在東南亞諸國中,新加坡是一個彈丸之地,國土只有714.3平方公里,國民378.9萬,加上各種外來常住人口也只有518萬(2011年)。論規模也只跟中國一個普通城市相當。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小國寡民的新加坡,卻發展為人均GDP超過美國的已開發國家。小編覺得主要跟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新加坡的地緣政治十分特殊。位於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扼守了亞洲最重要的海上交通要線。全球經馬六甲海峽的航線有數百條,它控制著全球三分之一的貨運以及半數的石油運輸。

中國進口石油的八成、日本進口石油的九成都從這裡經過。如果不考慮各方正在籌建的幾條大陸運輸管線與通道,十幾年後世界「經濟發動機」亞洲的三分之二能源供給都要依賴馬六甲海峽。而新加坡恰恰就在這個海峽邊上。歷史上,新加坡就是由於其地理優勢被英國人看中的。

合縱連橫的外交策略

新加坡自知國家過小,因此對小國生存之道非常重視。新加坡想要的是那種雖非大國但軍力精銳、強援在外、無人敢吞併的效果。基於此,李光耀等人在國防上提出了「毒蝦」的國防理念。新加坡常備軍7萬餘人,戰時可迅速動員到50萬人左右。這樣一支不大的軍隊卻擁有各型坦克400餘量,艦隻35艘,飛機210餘架等。

除了加強自身的軍事實力外,新加坡也懂得借力,新加坡在1971年與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馬來西亞協議建立五國聯防,作為一個小而關鍵的結點,誰觸動新加坡,如同觸動一個龐大軍事組織的「紅按鈕」。同時,還藉助了美國和東協作為其安全保障。因此,新加坡在保證了其國家穩定的情況下,才能專注於經濟的發展。

唯一的自然資源—「人才」

新加坡能成為經濟強國,除了跟它的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穩定的國內環境外,主要還跟它的教育和人才培養有關。新加坡的教育競爭力一直排名靠前,在亞洲更是不容小覷。小國寡民的新加坡,自然資源極其匱乏,李光耀曾經說新加坡唯一的自然資源就是「人才」。

正是新加坡對國內教育的重視和人才的培養,以及善於通過各種政策招攬全球精英人才,才使得新加坡精英薈萃,人才濟濟,從而為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持續注入活力。

當然了,除了上面幾個因素外,也跟新加坡善於抓住發展的機遇,以及能對自己有一個準確的定位有關。各位讀者,你們覺得還有哪些因素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