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天真、活潑、可愛,甜甜的笑容、萌萌的表情、暖暖的舉動、意想不到的驚喜,簡直讓你愛TA愛到骨子裡,感覺整個世界都無限美好。可是等這些小傢伙們調皮的時候,大人說什麼也不聽的時候,總是和你對著乾的時候,真的分分鐘想暴走,世界再也不美好。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葉子,而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想法、態度、行為特點又是與眾不同的,面對這些自帶眾多「變量」的小傢伙們,每天好像都有解決不完的問題,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有時候可謂是要「鬥智斗勇」啊。各種辦法好像都用了不少,但是有時又發現並沒有達到我們所期待的效果。
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些發生在幼兒園裡老師和孩子們之間一些有趣又好玩的小故事,其中可是滿滿的「套路」啊。我們也從這些「套路」當中看一下幼兒園老師是怎樣智慧地、巧妙地、又有趣地解決了那些令人頭疼的問題的吧。
。
。
喝水的故事
苗苗是一位剛入小班而且很不愛喝水的小朋友,自小沒有養成良好的飲水習慣,可是不喝水怎麼能行呢?起初老師各種耐心的勸導,可是效果並不明顯,每到喝水時間,都要來一次「抗衡」,雖然老師「贏了」,可是贏得真心好累啊。於是在與苗苗短暫接觸之後,老師也很快地了解了苗苗的性格特點,還有很多生活中的小細節,於是,老師的「套路」也開始啦,嘿嘿……
套路第一步,接受白開水。苗苗在最初來園時拒絕喝水,能少喝則少喝,可是喝水環節在幼兒園裡每天都要重複N遍。大家都喝,而老師也不止一次地強調喝水對身體的好處,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苗苗雖然還不能完全接受,但是他已經知道這是一件一定要接受的事情。
套路第二步,自願喝水。經過觀察發現,苗苗每次到了喝水時間都要找個角落「做點事情」,如果老師恰好沒有發現他,他便「逃過一劫」,如果躲不過了,他也有理由,「玩具掉了,我撿一下」。可是,他怎麼可能躲得過老師的「火眼金睛」呢。老師便問:「是你自己去接水還是老師幫你接呢?」
苗苗可是一位喜歡親力親為的小朋友,只要一聽到這句話,苗苗勢必立馬過來趕緊去接水喝。而且他也知道如果老師幫他接水的話一定會接一大杯的,而他自己接的話只接一小杯。當稍稍習慣這種模式之後,自然不必多說什麼,老師只要用一個眼神或者手指一下他的水杯示意一下,苗苗自然會趕緊自己拿起水杯去接水。
套路第三步,量的增多。苗苗已經很接受喝水這件事情,可是每次的飲水量還差得遠。怎麼辦呢?「苗苗,你看,別的小朋友都是喝一大杯水的,這樣吧,你每次接兩個小杯怎麼樣?」苗苗答應得甚是脆快。
如果老師只是一味的強調要多喝水,多喝水對身體好,或者一直處於「抗衡」狀態的話,孩子對喝水這件本身就有些「負擔」的事情會變得更加牴觸。大杯水對苗苗來講無疑是加大了「負擔」,可是「兩個」「小杯」,雖然量是一樣多的,但是孩子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他便欣然接受了這「兩個小杯」。
。
。
1呀嘛1呀嘛1呀嘛1
有沒有發現,小孩子都特別喜歡內容有趣、節奏性強的兒歌、順口溜、手指謠呢?而機智的老師在幼兒園裡也是將這些兒歌、手指謠運用得淋漓盡致!比如秩序有些亂,孩子們都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的時候,老師一個簡單有趣的手指謠就能把所有小朋友吸引過來喲。
小朋友挑食是很常見的情況,班裡的東東就不太喜歡喝粥,碰見不喜歡的粥甚至一口都不想喝。為了營養均衡,老師們也開始想辦法讓東東能多喝一點粥。「老師,我不想喝粥。」「不行,如果喝不了那麼多,倒是可以少喝點。」於是我們商定喝五口,後來可以增加到十口。
再後來,老師巧妙地把「節奏」應用到了「數數」中。同樣數1,老師有節奏的數著「1呀嘛/1呀嘛/1呀嘛/1」,而每次節奏停頓時,東東都會喝一口,於是「1」就變成了「4」,「5」就變成了「20」,就這樣,半碗粥就愉快地喝進了肚子裡。
有趣的是,在東東喝粥的習慣還未建立之時,老師就被「反套路」了。東東最近迷戀英文數數,「老師,用英文數吧」。瞬間有點懵,可是這也難不倒機智的老師啊,因為老師知道東東也很喜歡識字,來嘗試一下英文拼寫管不管用呢?
「ONE/O/N/E/ONE。」哇,果然奏效了。就這樣,「one」又神奇地變成了「5」,「three」變成了「7」,最後一共喝了多少呢?嘻嘻,我只知道真的很開心的喝了很多!
。
。
這兩個故事典型地代表了幼兒園老師在一日教育教學中常用的「套路」,如果說你在這兩則故事中沒有學到適合自己家孩子的「套路」的話,我們也一起來看一下「套路」背後更深的「套路」吧,畢竟只有掌握了秘笈的核心,我們才能運用的更加自如。
首先,我們要,真正的理解、了解我們的孩子。
能夠把握到孩子的小心思,知道他需要的是什麼。所以,我們也看到在上述的故事中,那些具體的方法並不是適用於每一個孩子,可能這個方法只適合這一個孩子,或者只適合這一個特定的情境。然而,只要我們對孩子有足夠的了解,我們便能夠以不變應萬變,亦以隨機應變。
第二,我們要,尊重我們的孩子。
當我們的孩子感受到了我們對他的尊重,感受到大人和他是平等的,他才願意信任你,像朋友一樣表達他的想法,然後傾聽、接受我們的建議,重要的是,我們要真的要成為說話算數、值得他信任的朋友。
第三,我們要,有原則,堅持原則。
孩子總是善於摸清大人的「底線」,「底線」就是大人的原則,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同樣的事情,孩子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面前完全可能會呈現出不同的狀態。所以這就要求大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則,大家能基本統一原則,並且貴在堅持。孩子的堅持往往來源於大人的堅持,如果大人輕易放棄自己的原則做出「妥協」,我們就等同於給孩子製造了「管轄空白區」。
第四,我們要,讓孩子做出選擇。
我一直認為這是一個屢試不爽的好辦法。有一個經典案例就是「關掉電視機」。很多媽媽都頭疼怎樣才能讓孩子乾脆地關掉電視機,有媽媽就會問孩子「是你自己關掉還是媽媽幫你關掉呢?」而孩子在作出比較之後就會選擇自己去關掉電視機。其實我們最終的目的只是讓孩子關掉電視機,誰關並不重要,但是當請孩子做出這樣一個選擇的時候,孩子的心理感受就變得不一樣了。
第五,我們要,用大人情緒引導。
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更多的還需要我們情緒的引導,這就主要依靠我們的語氣還有表情的引導。幼兒園老師的語氣、表情有時候真的很誇張,而這種誇張能夠強有力的吸引、感染小朋友。同樣一句話,我們用不同的語氣來表達,他人的感受就變得很不一樣,所以在孩子面前,我們可以誇張,可以示弱,可以裝傻,可以瘋狂。
對待孩子,我們的「套路」也只是滿滿的真誠,我們只是希望能用一些更加科學、智慧、有效的方法來引導孩子,能夠真正幫助到孩子,讓他能夠成長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