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師和媽媽的本質區別在哪裡?親師共讀!

@ 2017-07-29

新編弟子規

 

幼師和媽媽區別在哪裡?

 

畢業前夕,班裡個頭最小的點點突然踮著腳湊到我耳邊。

「老師,我覺得你特別像我媽媽。老師,我能抱抱你嗎?」

都說,孩子說出的話,往往更有一種語出驚人的感覺,這次我真是體驗到了。我點點頭,輕輕的擁抱了眼前這個小不點。

「幼兒園老師像媽媽」這句話,之前已經不止一次的聽過,也不止一次的感動過。其實,幼兒園老師和媽媽「一樣」,一切為了孩子,但是又「不一樣」,究竟哪裡不一樣呢?

 

 

 

一、當孩子不想吃飯時

 

老師:通過故事、寓言等有趣的形式,誘導孩子獨立進餐,在故事中滲透著挑食、厭食的壞處,還不忘鍛鍊孩子自己使用餐具的能力。

媽媽:用各種誘惑「哄」孩子吃飯,一邊追著一邊喂飯,如果孩子還不聽話就開始吼孩子,恐嚇甚至命令孩子吃飯,一頓飯下來,浪費掉時間不說,孩子委屈,家長糟心。

新編弟子規

 

二、當孩子摔倒時

 

老師:如果不是磕傷,老師會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並安慰孩子,分析他摔倒的原因,防患於未然。

家長:趕緊跑過去把孩子扶起來,或是責怪孩子不小心,或是責怪絆倒孩子的石頭。千方百計哄孩子不哭。

 

三、當孩子有好東西、好吃的時

 

老師:引導孩子學會分享,讓孩子體會到分享的樂趣。

家長:大部分的家長會有意識的培養孩子分享的意識,但是也有部分家長會有這樣的想法:恨不得這個世界上的好吃的、好玩的,都讓自己的孩子享用。

新編弟子規

 

四、當孩子的依賴性很強時

 

老師:用一個個小故事、區角遊戲、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導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但絕對不會包辦代替。

家長:恨不得自己替孩子包辦所有事情,一是心疼孩子,怕累著孩子,而是覺得孩子做事情磨蹭,自己乾脆包辦代替。

 

五、當孩子打架時

 

老師:先弄清楚孩子打架的原因,想辦法調節兩個孩子矛盾,讓兩個孩子「冰釋前嫌,化敵為友」。

媽媽:有些媽媽會不分青紅皂白先責備孩子無能,還要叮囑孩子遇上這樣的情況一定不能示弱,不能讓自己吃虧。

新編弟子規

 

六、當孩子發脾氣時

 

老師:先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跟孩子講道理,如果效果不好,再採用冷處理的方法,讓孩子自己冷靜一下。

媽媽:剛開始百般「哄」孩子開心,甚至不惜用物質獎勵的方法「收買」孩子;或是責罵孩子,大聲訓斥孩子。

新編弟子規

 

七、當孩子經歷失敗時

 

老師:幫助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鼓勵孩子不要灰心,不停的給孩子加油打氣,只要孩子取得一點點進步就表揚強化,一步步把孩子往成功的路上指引。

家長:部分家長會責備孩子為什麼那麼無能,一點小事都做不好,為了節省時間,有的家長乾脆直接幫助孩子做好。

家長愛孩子處於天性,老師愛孩子處於責任,因此,家長傾向於保護孩子,老師傾向於歷練孩子,但是無論方式有何不同,她們的目的都相同——一切為了孩子。所以,請給老師多一份信任與支持,她們是這個世界上除了親人之外,唯一希望孩子健康成長的「媽媽」。更多好文請關注我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