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總有人有些行為讓你討厭,文中寫的這6種行為的人,你的微信裡面有沒有,你們怎麼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已經到了一個「被迫社交」的年代。
隔著網路,隔著手機螢幕,我們看似跟每個人都「很熟」,但實際上,我們連一點私人空間和隱私都沒有。
社交軟體為我們提供了便利,卻也帶給我們許多困擾。
就我個人而言,每天收到的消息鋪天蓋地,可60%-70%都是垃圾信息,使得許多重要信息都被這些垃圾信息覆蓋了。有時一天的忙碌結束後,看到社交圈信息爆炸,難免會產生「不想去點開」的情緒。
昨晚跟幾個朋友聊天,我們都各自感慨,直言微信里有幾種行為十分令人討厭。
曾經也收到過不少朋友發起的集贊請求,我都積極相應。
不過是幫忙點個贊嘛,舉手之勞。我在心裡這樣想。
可後來,我發現有個別朋友對集贊活動表現得近乎瘋狂。一天之內要集贊數次,有時密集到十分鐘內集贊三次,這就讓我覺得有些頭皮發麻了。
很多事情需要適可而止,在請別人幫忙之前,首先要考慮到會不會打擾到別人。
我曾在一天之內收到過兩百多條廣 告,都是那種掃二維碼關注店鋪的,或是兼職刷單的廣 告,直接影響到我接收讀者們的消息。
那些發廣 告和垃圾信息如彈幕的人好像從未想過這兩件事:
一、我這麼做會不會打擾到別人?
二、我這麼頻繁地操作會令別人感到厭惡嗎?
我想,可能更多的是理直氣壯地認為:不就是點個贊、投個票、掃個二維碼嗎,不願意就算唄!
那麼,抱有這種思想的人,只能拉黑。
我有個高中同學,談了個外籍男友。自從和這個男生在一起後,她就天天在朋友圈發照片、發視頻。
有次他們去澳大利亞旅遊,一天之內,她發了三十幾條小視頻,五十幾張照片。
真的,一點都不誇張,我特意數了一下。可以說,我很佩服她。
雖然我很理解她極度想要對外分享自己小幸福的心情,但我真心受不了她每過一分鐘就刷一次屏的行為。
於是後來我只好把她屏蔽。
屏蔽之後,我感覺整個世界都清凈了。
我再也不用被迫接收她的那些重磅炸彈般的信息,再也不用為了看其他好友的信息而不停地往下翻頁。
有人認為,朋友圈是私人領域,是可以無所顧忌為所欲為的,我不敢苟同。
如果一件事,讓大多數人感到厭惡了,那就說明,你的行為一定存在著某些不妥。
所以,別再說「社交網路下我們可以為所欲為」這種話了。自由是相對的,你的自由,首先要建立在讓社交圈子裡的人都感到舒適的前提下。
其實這種情況是我最深惡痛絕的。
之前加過很多不表明來意的陌生人,但加上之後最後都演變成了騷擾。
要麼天天給你發廣 告,要麼動不動就給你發「你也清一清吧,我正在清理殭屍粉」。
總之,我們之間完全沒有良性、健康的互動。
還有的人,因為加時毫無誠意,所以沒過多久會將你悄悄刪除。
這讓我覺得,這樣的社交,是無用的、形同雞肋的。
不僅佔用了真正想與我交朋友的人的名額,還浪費了彼此的時間跟感情。
所以我一直對那些加好友時進行簡單介紹的人存有好感,因為這樣的人更重情、更真誠。
今後無論是合作還是成為朋友,我都十分樂意。
04 你幫他是理所應當,不幫是無情
我想每個人都遇到過那種跟你套近乎的人吧。
你們不認識,但他一口一個「我朋友很喜歡你」「我是誰誰誰推薦過來加你的」,然後,加上還沒滿一分鐘,就開始直奔主題,讓你幫他。
上個禮拜就碰到一個自稱是我讀者的粉絲,半夜一點加了我的微信,先是一個勁地誇我,看我很友好,就突然峰迴路轉,讓我免費替他宣傳公眾號,還纏著我要我教他如何推廣、積粉。
說實話,我雖然一直在經營自己的公眾號,但對運營推廣事宜真的一竅不通。我只知道悶著頭寫,只知道對待讀者要真誠,其他的,都是聽天由命。
可這位自稱是我鐵桿粉的朋友,一直囔囔著說我是故意不教他,故意不肯告訴他我的經驗。以至於,後來他看我不回了,就說我小氣、大牌,還罵罵咧咧地說要取關我的公眾號,這讓我感到很無語。
我們本身就不熟,你如此貿然地向我求助,還是在大半夜,可有想過我的感受?我真得很想問他:難道你絲毫不認為自己的做法欠妥?
正當我想再次回復他時,微信已經提示:對方開啟了好友驗證,你還不是Ta好友。
我不禁在想,為什麼世界上總有人認為,別人幫他就應該是天經地義,別人就該給他提供無償義務的奉獻?這簡直是強盜邏輯。
因你無法幫他實現願望就立馬翻臉不認人的人,我想誰都不會喜歡。這樣的人,太功利,心裡只有自己,越早遠離越好。
閨蜜昨天向我吐槽,說之前就被一個朋友拉進了陌生群。
群里烏煙瘴氣,廣 告滿天飛,她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進去的。
後來發現,那個群是個類似傳銷組織的群,總有人在群里談論如何一夜暴富,然後私下裡加你,叫你投錢搞創業。
嚇得閨蜜立馬退了出來。
可沒過多久,她又被莫名其妙地拉了進去,還突然有好多陌生人跑去加她,信息提示,是那個所謂的朋友將她的微信名片分享給了陌生人。
閨蜜很生氣,就舉報了那個群,並把那個拉她進群的人拖了黑。
「總是不經過我的同意就拉我進群,還把我的名片推薦給我不認識的人,也是夠了!」閨蜜氣呼呼地說。「難道不知道什麼叫做『尊重別人』嗎?」
有人說,發「在嗎」是一種禮貌的表現。
我不否認,有時候跟陌生人打招呼,我也會用「您好,在嗎」來做開場白。可是,一直不停地發「在嗎」卻不說正事的人,真的會令人生厭。
你總問對方「在嗎」,那對方要不在,他該怎麼回復你?總不見得回一句「不在」吧?
有些時候,社交不要搞得那麼複雜,有事說事,直截了當一點更好。
再來說說不停發語音這件事。
其實我挺怕別人一跑上來就給我發十幾條語音的。之前就遇到過。對方是個女讀者,剛加上,招呼也不打,接連發了八條語音,每條都是60秒。我正一個個點開聽呢,她又連續發了五條,當時就崩潰了。
如果好友不多,那還好,我可以耐心地慢慢聽,但關鍵是,當時還有好幾個姑娘正在做付費諮詢,她們都在等著我的回復。
於是我只好跟這位女讀者說,親愛的,你先等等,我這邊來不及聽你這麼多語音,我得先去回復一下其他讀者。
結果等我忙完準備解決她的問題的時候,她又用語音給我發了三條很長的消息。
當時我真得很想回復她:你方便了自己,但你在無形中增加了別人的工作量。體諒別人也是教養的一部分,浪費別人寶貴的時間就是缺乏教養。
我總覺得,生活中的許多細節都能體現出一個人的素養。
擁有良好素養的人,總能在第一時間考慮到別人的感受。
所謂教養,就是要有分寸感。
即便如今我們早已習慣在網路上社交,但什麼時候做什麼事、說什麼話,都要學會適當拿捏。
不強人所難,不冒昧唐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人貴有自知之明,禮貌、謙遜、不張揚,永遠是備受青睞的良好品德。
只有懂得換位思考,才能營造良好的社交氛圍。
只有懂得尊重他人,才會被他人尊重。
如果覺得我們的文章非常有趣可以到我們創立的粉絲團點個讚,關注我們的最新原創文章喔!絕不會讓你失望的,求求你們進來點個讚和分享!(關注主頁請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