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玻璃屋好熱的既定印象,台灣玻璃館俗稱「玻璃廟」的「護聖宮」,運用不同材質的玻璃與生態工法來降溫:屋頂採用網點反射膠合玻璃,中井是水池,後方有蓮花池,「玻璃廟」四周都有生態溝環繞,讓遊客盛夏也覺得透清涼。
台灣玻璃館有座俗稱「玻璃廟」的護聖宮,中井是水池,就能達到降溫的功效。(記者劉曉欣攝)
玻璃廟的牆面底部採用網點玻璃,其它採用有色玻璃,屋頂採用網點反射膠合玻璃。(記者劉曉欣攝)
玻璃廟的外圍,有生態溝環繞。(記者劉曉欣攝)
玻璃廟的牆面與屋頂交接處,特別留有空隙,希望能夠通風降溫。(記者劉曉欣攝)
用鏡子反射,人人都能拍出有完美倒影的台灣玻璃廟。(資料照,記者陳冠備攝)
「玻璃廟」位於彰濱工業區鹿港區,供奉琉璃媽祖,這是台明將公司打造台灣玻璃館的觀光工廠,展現玻璃工藝的最佳傑作。
運用不同材質玻璃
台灣玻璃館董事長林肇睢表示,如果玻璃屋採用一般玻璃,屋內的溫度會比戶外高6度;但「玻璃廟」即便在中午時分,頂多跟戶外同溫。而玻璃特性是不會聚熱且降溫快,所以廟內均溫還比戶外低3度左右。
原來,「玻璃廟」屋頂採用網點反射膠合玻璃,反射玻璃可以讓光源反射,網點玻璃又能阻絕熱源。牆面部分,底層也採用網點玻璃,實心不透光的網點可擋掉太陽光。牆面上層採用有色玻璃,可以營造色彩美感,並降低光線穿透率。
傳達綠能建築意義
為符合綠建築概念,林肇睢說,「玻璃廟」中井直接注水,變成小水池,四周是生態護城河,廟的後方是蓮花池加綠地。琉璃石廣場沒有柏油,只有植草磚與泥土,泥土地上再撒上琉璃石。此外,電源來自太陽能,並全部採用LED燈具。為了通風起見,在牆面與屋頂之間還特別留有空隙。
建築佔地300坪,加上前廣場、後水池,總計將近1千坪,林肇睢希望展現的不只是台灣玻璃工藝的實力,更要傳達綠能建築的生態意義。
《世界之最》閃亮玻璃廟 展現東方信仰特色
生產玻璃起家的台明將公司打造「台灣玻璃館」觀光工廠,卻蓋了一間玻璃廟,還供奉琉璃媽祖;只因為台灣玻璃館董事長林肇睢曾被媽祖託夢,請他蓋一座廟!
林肇睢曾任鹿港天后宮、鹿港護安宮主委,跟寺廟結緣很深,但被託夢交代蓋廟,仍覺得不可思議。沒想到,他在彰濱購地蓋了觀光工廠後,與玻璃團隊思考在工廠旁蓋一座世界最大的玻璃樣品屋,為了展現東方信仰的特色,最後的共識就是蓋玻璃廟。
「玻璃廟」建築語彙融入台灣在地元素,從玉山到特有種生物都有,深藏林肇睢多年來投入生態保育行列的用心。
原來,林肇睢在921大地震前一天,買下南投國姓200坪土地。賣主全家當晚就搬離老家,隔天凌晨的大地震,讓賣主老家全被土石流掩埋,令他震撼不已,自此深信保存適合生物覓食棲息的環境,就是生態保育的第一步。
玻璃媽祖廟史上第一次換玻璃,玻璃單片就有200多公斤,必須出動吊車。(記者劉曉欣攝)
2017-07-22 19:13
〔記者劉曉欣/彰化報導〕史上第一次!台灣玻璃館俗稱「玻璃媽祖廟」的護聖宮「換玻璃」了,每片玻璃重達200多公斤,必須出動吊車才能作業,工作人員還要搭鷹架才能作業,最重要的是要把玻璃「卡」進上方的木構件凹槽,再以速力康封邊,才大功告成!
「玻璃媽祖廟」在4年前完工,花費1億多元,以鋼構為安全主樑,其餘牆面、屋頂都是玻璃,台灣玻璃館副理郭建松說,玻璃廟當初設計時,就有把抗爭、耐震都計算進去,但去年遭逢颱風,吹來的鐵皮讓山牆最高處的玻璃出現些微裂痕,決定在今年颱風季之前更換玻璃。
由於這是「玻璃媽祖廟」第一次換玻璃,廟方格外謹慎,共換兩片玻璃,都是山牆最高處的地方,玻璃必須先量身打造,每片重達244公斤,兩片就要價3萬多元,必須出動吊車來吊玻璃,多名工人先讓玻璃就定位,再把玻璃上方「卡」進木製構件的凹槽內,最後再用速力康來封邊,才大功告成。
郭建松說,這次換玻璃的工法,跟玻璃帷幕大樓比較相近,只是單純的膠合玻璃,至於玻璃廟其他位置的玻璃,目前都還沒有更換的需要。
玻璃媽祖廟第一次換玻璃,工作人員搭鷹架才能作業。(記者劉曉欣攝)
玻璃媽祖廟第一次換玻璃,因為去年颱風有鐵皮吹來讓玻璃受損。(記者劉曉欣攝)
玻璃媽祖廟換玻璃,吊到更換地點,就開始要把玻璃先卡進上方的凹槽內。(記者劉曉欣攝)
玻璃媽祖廟換玻璃,最後就是用速力康封邊,就大功告成。(記者劉曉欣攝)
玻璃媽祖廟換好玻璃了。(記者劉曉欣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