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家指出:父母的態度不僅影響孩子自己對生活的看法,還會影響孩子智力和能力的發展,影響孩子的行為和道德發展。
父母給孩子的成長提供大量的實踐材料。孩子的各種行為都受父母態度的影響和強化。孩子處理事物的方式,對待人際關係的方式,年齡小的孩子主要受父母態度的影響和強化。孩子的自尊,自信,自主性,意志力都受父母態度的影響。
很多父母會認為,他們對孩子的態度是孩子行為的結果,而不是孩子智力和能力較差的原因,甚至認為他們對孩子的評價很公正。是父母的態度在先?還是孩子的才智水平在先?這兩者的關係遠比人們認識的複雜得多。
父母的態度和孩子的才智水平是互為因果的。父母或父母的態度對孩子的智力和能力是有巨大的影響。即使孩子真的差一些,父母以較好的溫 和的態 度對待孩子,更多給孩子以積極的評價,那麼孩子的態度往往是積極的,對周圍事物的看法也是樂觀和自信的。孩子會認為別人希望自己在智力上有所成就,而往往 就變成現實。消極態度和評價只能使孩子的信心更差,使孩子更為不敢和不會去努力,其結果使孩子的智力和能力更差。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不僅影響孩子智力發展和學習 ,也影響孩子其他能力和人格的發展。如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主能力、獨立能力 等。人的這些能力是在童年時代奠定下基礎的,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對孩子在這些方面能力的形成有巨大影響。父母是用溫 和的態度鼓勵孩子去和其他孩子交往, 還是限制孩子的交往;父母是有意讓孩子在某種環境受到挫折,得到鍛鍊,還是把孩子保護起來,害怕孩子受到挫折;當孩子受到挫折是幫助、鼓勵孩子,還是諷 刺、嘲笑、忽視孩子,甚至讓孩子在挫折面前逃避,都將對孩子造成重大的影響。
父母對孩子持有消極粗暴的態度,就會影響孩子的行為向不良 或不健康的方面發展,父母對孩子持有積極溫 和的態度,就會影響孩子的行為向健康的 方面發展。只有在父母溫 和的態度下,在父母的鼓勵和幫助下,孩子在社會能力方面才能建立起較好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意向,建立起自信心,從而很好的發展出自主 能力、獨立能力和其他社會能力,為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礎。
所以,父母要永遠用溫 和的態度對待孩子。
胡 麗的孩子今年上初二,在小學時也是非常聰明乖巧,學習 成績不冒尖但也不算壞,胡 麗從來也沒有多費心過,別人也都誇她的孩子聰明懂事。胡 麗也曾非常的驕傲和自豪。可是孩子上初中後,學習 成績一落千丈,逆反心理也非常強。
去年一年,家裡經常充滿火藥味。孩子英語考試不及格,胡 麗找老師每周進行補課,結果一學期花了三千元,還是考試不及格。胡 麗說東,他偏要 西,母子倆總是話不投機半句多,說不了兩句就會吵起來,胡 麗和丈夫也是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經常拌嘴。那一段時間胡 麗非常的痛苦,不知道該怎麼辦,對孩子說 話也非常尖刻。
有次胡 麗當著孩子的面說:人家怎麼養那麼好的孩子,每次考試都那麼好,我怎麼養了個這麼笨的孩子?孩子腦袋反應特別快,立即回了胡 麗一句說:我怎麼遇見了這麼笨的媽媽,人家媽媽都是當廠長的,你乾的啥?胡 麗當時啞口無言。
後來胡 麗仔細反思,孩子的問題到底出在什麼地方。感覺是自己對孩子的態度出了問題,對孩子的態度越差孩子的成績就越滑坡。胡 麗覺得找到了原因,就決定改正自己的態度,對孩子永遠保持溫 和的態度。
從此之後,無論孩子做什麼,胡 麗總是用耐心溫 和的態度對待孩子。
兩個月過去了,奇蹟出現了,孩子和胡 麗都有很大的變化,孩子不再和她作對了,有什麼事情還會主動請教她,也知道關心人了,不再發脾氣了。星 期天胡 麗去值班時,還會囑咐她說:「媽媽你放心去吧,我在家會管住我自己,路上要小心。」另外,孩子寫作業也比以前快多了,也知道努力,每次周末回家都會 讓爸爸給他輔導物理、數學等課目。
孩子現在英語雖然還不是太好,但從他的眼神中胡 麗能看出他早晚會趕上的。
這個案例說明: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不僅影響孩子智力發展和學習 ,也影響孩子其他能力和人格的發展。
所以,當發現孩子犯了錯時,父母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用溫 和的態度對孩子講清楚問題的後果,讓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當然還可以用溫 和的語氣進行適當的批評。
很多父母也想用溫 和的態度孩子,但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不知道自己該怎麼樣才能做到?那麼,你不妨按照下面的方法來做做看,你一定會發現:其實保持溫 和的態度對待孩子並不難。
父母要控制情緒,平衡心態
當孩子犯了錯誤或做出一些令父母難以接受的行為時,有些父母一時過於激動,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打斷甚至不聽孩子的解釋,就對孩子採取訓斥 或粗暴的打罵。的確,孩子在父母的大吼大叫下,或許會表現得聽話、服從,但這樣的手段會使父母逐漸無法控制局面。初期會讓孩子的受到驚嚇,影響穩定的情緒 和心理發育。逐漸就會使孩子有錯也不向父母說,採取隱瞞、撒謊等方法來逃避父母的斥罵,久而久之也會像父母一樣以同樣的手段對待別人。
此外,父母在和孩子的談話中,如果孩子的意見和自己有衝突時,千萬不要失去控制大吼大叫,應該冷靜地分析一下孩子的意見是否正確。如果正確 的要給予支持,如果是錯誤的,父母應該在商討的氣氛中用溫 和的態度給孩子分析,切記不要一味地否定孩子的意見,不然會使孩子養成沉默寡言的孤僻性格。
要學會對孩子的錯誤「冷處理」
父母打罵孩子往往是自己急了的時候,因此要學會「冷處理」,所謂「冷處理」就是在自己著急、上火、生氣時不要教育孩子,自己先消消氣,等心 情平靜了再教育孩子。而當孩子也處於生氣、激動的時候,也不適宜進行教育,應該等孩子平靜下來再用溫 和的態度進行教育。這樣才能防止粗暴型教育,才能冷靜 地、客觀地處理孩子的各種問題。
不要讓自己的壞情緒感染孩子
父母還應該注意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消極的情緒,那樣會使孩子處在一種不和諧的家庭環境中,受到父母的消極情緒影響而導致情緒上也發生變化。
總之,父母需要用溫 和的態度對待自己孩子。當父母為孩子的錯誤煩惱時,不妨靜下心來,平靜的分析孩子的錯誤,用溫和的態度耐心的對待孩子。
父母們請務必記住,只有用溫 和的態度對待孩子,孩子才能更健康茁壯地成長。
家庭教育專家指出,父母只有向孩子敞開自己的心扉,才能得到孩子的認同,從而促進親子關係的發展。但中國的父母一般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內心世界,卻希望孩子向自己袒露一切。這種不平等的關係往往成為親子溝通的一道屏障。
事實上,父母向孩子敞開心扉,表現了對孩子的尊重和信賴。世上沒有完美無缺的人。在孩子面前,以一種輕鬆的方式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承認自己的錯誤,不僅讓孩子覺得你更親近,從而加深親子之間的感情,而且能把一種坦然、放鬆的處世態度傳達給孩子。
當孩子問父母「你為什麼不高興啊?是不是工作上有了麻煩」的時候,父母就應該認真地考慮一下,是否應該與孩子談一談,怎麼談。如果搪塞地說:「沒什麼,很好。」或「不關你的事,去玩你的吧!」那就等於是將孩子對父母的關心推開。
那麼孩子從父母那裡所得到的信息就是:父母如何不關我的事。那就等於父母自己向孩子關閉了溝通的渠道。
羅軍最近下崗了,可是礙於面子,他沒有跟家裡人提起這件事。但是他也不能總是呆在家裡,所以只好是到了上班的點就走出家門,在外面東遊西轉一番後,然後估計時間差不多了,就回家裡。
有一天他剛回家,女兒甜甜悄悄地跑羅軍屋裡,對他說:「爸爸,我覺得你不開心,你是不是不上班了?」羅軍愕然:甜甜不過才5歲,怎麼會這樣問自己呢?他腦袋裡飛快轉了一下,隨口說了句:「沒有的事,你不是見到爸爸每天早上按時出門,晚上又按時回家吃飯了嗎?」
甜甜滿腹狐疑地走開了。幾天後,羅軍發現似乎甜甜不大跟自己說話了。他心裡很是納悶。後來他從鄰居嘴裡得知,原來前幾天甜甜所在的幼兒園組織孩子們到公園裡遊玩,不湊巧,那幾天他在公園閒轉,被甜甜看到好幾次了。甜甜跟鄰居說,他爸爸騙她,她再也不理爸爸了。
知道了甜甜的「心事」後,羅軍很是苦惱。
羅軍的過失給女兒造成了不小「傷害」。其實這件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羅軍向女兒敞開自己的心扉,親子溝通暢通的話,一切都會迎刃而解。
溝通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父母對孩子施加科學的教育,從而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環節。而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關係,父母總是想讓孩子向自己敞開心扉是不行的,父母也需要向孩子敞開心扉。
那麼作為父母,如何向孩子敞開自己的心扉呢?
和孩子分享你的喜怒哀樂
一位哲人說得好:快樂讓別人來分享,就多一份快樂,把憂傷告訴給願意為你分擔的人,就減少一憂傷。父母和孩子之間是世界上最親密的關係,也 是應該一起分享喜怒哀樂的,如果父母向孩子敞開自己的心扉,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那麼孩子就會感覺到你對他的信任和尊重,孩子就會更加尊敬你,並且 也會向你敞開他的心靈。
讓孩子了解你的工作狀況
父母應該明確地告訴孩子:我現在做什麼工作,我的工作細節有什麼,它對整個社會、國家甚至人類有什麼意義等等。現在許多父母的確都很忙,但花點時間陪陪孩子,和孩子說說自己的工作細節,談談工作的酸甜苦辣,聊聊成功的幸福體驗,對孩子是十分重要的。
很多父母埋怨現在的孩子不知道節約、自私、花錢大手大腳等等。但是如果孩子不知道父母是如何靠辛勤工作給家裡掙錢的話,那麼他們就不會把金 錢與工作緊密地聯繫起來。孩子們到了上小學的年齡,父母就可以應該把自己如何靠努力工作來謀生、如何創造屬於自己的事業的道理講給孩子聽了。
告訴孩子你的隱私或秘密
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太小,很多事情不能告訴他們,尤其是自己的隱私或秘密,讓孩子知道了,會是一件很丟面子的事情。其實不然,如果孩子知道他是跟你共享隱私或秘密的人,他就會更加的信任你,你也就能更加容易地走進孩子的心靈深處。
讓孩子明白你對他的期望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不能過高,過高了會對孩子造成壓力和傷害。應該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對孩子確立合理的期待。但是,這種合理的期待,最 好也能夠讓孩子明白,讓孩子明白父母對他的期待並不過分,讓他明白父母對他的具體期待是什麼。父母如果能夠做到這些,那麼孩子一定也會從父母的期待中汲取 前進的力量,一定會努力成為一個不讓父母失望的好孩子。
總之,父母與孩子溝通一定要講藝術,只有敞開自己的心扉,才能引起孩子感情上的共鳴,從而與孩子建立起一種相互信任的關係,使親子關係融洽。
但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父母還應當把握住如下三點:
創造合適的機會
「孩子,讓我們來談談!」如果你的談話是這樣開始的,結果往往是說話的只有你一個人。然而,在你和孩子一起打完籃球、開車回家的路上,或周末一起洗衣服時,往往是孩子滔滔不絕、喋喋不休的時候。要想多了解孩子的生活,就要多創造這些對孩子沒有壓力,和你一起活動的機會。
提出問題要適當
太多的問題,最後會讓孩子懷疑你的真實目的,間接的做法往往會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一位媽媽詢問心理醫生,她的丈夫死後,孩子很傷心,她 總想安慰兒子,很想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然而,每每提起此事,孩子總是閉口不提,對誰也不談論此事。在心理醫生的建議下,媽媽不再問孩子的感受,而是有 時提起自己對丈夫的思念,和孩子一起回憶和丈夫在一起時,一家人的快樂時光。兒子反倒一下子開口了,分擔媽媽的痛苦,自己也不再那麼鬱悶了。
控制自己的反應
向孩子敞開心扉的過程中,可能會有很多令你不高興或失望的事情,你必須很好地控制你的情緒。比如,儘管你告訴孩子當年你如何地發奮讀書,但 孩子卻並不對你的努力表示讚賞,你就可能很失望,但無論如何,你也不能讓這種情緒表現出來。孩子都不喜歡讓父母失望,如果你過分表現出失望,就會給孩子心 靈造成不良 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