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上有一種人,總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機遇,擁有別人不具備的獨特眼光和遠見。因此,看不透的人忙碌時,識破套路看透人心的人已把大家甩在身後,獲得成功。
比如:房地產還沒上漲時,他們就砸鍋賣鐵舉債買下幾套房子;看不透的人在後悔:「早知道當初就該... ...」我們發現識不破套路的人容易被騙,看不透人心的人很難成功。
今天,我們就看一下識人術對於人一生的得失成敗的影響?
一、
有人說要成功靠背景,劉備要告訴你,要成功就是不要背景,但一定是靠人。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沒有土地哪來的人?劉備就有。早年他打仗屢戰屢敗,不管他投奔誰,都一敗塗地。那一天,他投靠的劉表投降了曹操,連著劉備駐紮的樊城也一併給出去。
劉備一著急,打算逃,他呼喊上關羽、張飛及其他猛將,十幾人騎著馬,一日一夜能跑三百里。樊城老百姓可不幹了,曹操來還能得好啊,剛剛把彭城屠城了,我們要收拾家底跟您走。
諸葛亮勸劉備,這呼啦啦十幾萬人,你這叫逃跑嗎?一天十里路,不就是旅遊踏青嗎?劉備沒聽勸,繼續帶著大部隊,果然被曹操追上,老婆兒子都差點被曹操搶走。
為什麼這種危機時刻,劉備還帶著百姓跑?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劉備心裡那麼捨不得?
一、他認識到人的重要性,特別在戰爭時期,徐州屠城,長安方圓三十里荒漠,皇宮被董卓一把火燒了。沒有人就沒糧食,沒織布,沒人打鐵。要啥沒啥時,打什麼仗啊?
二、得民心者得天下,拋棄願意追隨的百姓,就在拋棄天下。
能意識到人的重要性,並仁厚的對待所有跟隨的人,是劉備一個平頭老百姓在大士族背景的曹操與耕耘東吳兩代的人孫權夾擊下,能夠脫穎而出的重中之重。
當今社會節奏快壓力大,人與人之間只有鄙視鏈少有尊重,如果不論有用沒用的人,你在面子上足夠尊重,就少個敵人多個朋友。或許競爭對手比他實力雄厚,背景深,到不如劉備夠尊重人,善於得民心。
二、
不分背景有才就用,有功就賞,比自己才高,更要重用,幾乎是獲得人心的不二法門。一個才能不高的人如果還不重用才華高的人,對事業的毀滅幾乎是致命的。劉備不喜歡讀書,《三國志》中「少時曾與母販履織席為業」,不甚樂讀書;不如曹操二十歲熟讀兵書,注釋孫武兵法;不如孫權從小博覽群書,精習經史,「才秀明達,始有知名」。
但他肯用人,諸葛亮比他能力強,被三顧茅廬請出山,法正比他能力強,被舉薦後任命高官。劉備建都蜀中後,那些元老應該享福了,他封張飛、趙雲、黃忠等為侯,建設5個大區給他們統領,賞賜五百兩黃金,一千兩白銀。那些新投奔的,就當著小官,更沒賞賜。
他的謀士法正提醒:「主公啊,你剛創大業,大家都看著你怎麼對人才呢?就現在重用舊人,輕視新人,誰會投奔你,真心幫你?」劉備一拍大腿,太對了呀。他立刻糾正錯誤,重新和新人談話,把他們任命到能夠發揮才能的官職上,並給賞賜。
幹事業時,越是厚此薄彼的老闆,越容易流失人才。所以一個老闆或領導把尊重人才,重用人才到合適的地方,發揮人才長處,自然比別的公司和部門多了一份勝算。關於這個,《三國志.先主傳》曾說:劉備舉賢任能,不避親疏,不拘前後。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要成就大事,就要善於調動不同的人才。所以我們想要成功,就要懂得發揮各人不同長處,用在可以施展才華的地方,凝聚人心在自己身上。
三、
善於平衡人才之間關係。有時候做老闆或領導,就是做個平衡術。表面上是求財富,其實是統合個人的夢想匯聚為團隊的夢想。比如創業,表面上是老闆創辦了一份事業,但是企業越做越大後就要分股份,吸納有用人才做股東,由一個人的公司變成很多人的公司。
這就是聚人心,把一個人的事業變成大家共同的事業。劉備稱帝後,封賞五虎將,張飛被封為新亭候,馬超賜封為都亭候,趙雲封為永昌亭侯,黃忠封為關內侯,大家的目標就是「剿滅曹賊,繼承漢室」。
劉備看似為漢室打江山,和他共同坐江山的人是張飛、馬超、趙雲、黃忠以及諸葛亮等等。他們和劉備是一條心,一旦曹操來侵犯,爭奪的就是五虎將的利益。把自己的利益變成大家的利益,根據每個人實際需求(對利益的追求)去駕馭他們,取得人心。
輕心寄語:實際上,攻心術的最高境界,表面是掌握人心,其實是滿足每個人的利益,把一個人的訴求變成共同的訴求。俗話說:「一根筷子容易折斷,一把筷子不會折斷」。一個成大事的人,一定有一群人協助。打下一城就要拿出半城的利益和他們分享,讓他們的目標(榮華富貴,光宗耀祖,家庭幸福)得到實現,還不拼著命跟著你干,何愁大事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