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來臨,暑多挾濕,濕氣作亂更加猖獗,尤其南方還是雨季,人們就像是蒸籠中的包子,無時無刻不在被水汽所包裹,想像一下,隨時都泡水裡的感覺,能不生病嗎?
國醫大師路志正曾說濕非一病、百病兼之。形象地說,濕是咱們身體的垃圾,是粘滯的髒東西!體內有垃圾,必然影響咱們身體整體的健康情況。比如說風濕性關節炎、濕疹、包括某些頭痛、眩暈、失眠、高血脂、冠心病、中暑、帶下、痛風、泄瀉、中風、高血壓等等都與濕邪有關。
三步自查體內濕氣
體內濕氣咱們自己看不見摸不著,如何知道濕氣重不重呢?其實有個三步就能自查是否有濕氣。
1、檢查水腫,用力按脛骨:按腿的內側脛骨面,三四秒鐘。這個骨頭面上沒有肉,所以摁起來不應該有坑,但如果一摁一個坑,這就是水腫的表現。
2、檢查手指根,看有無青筋:指根的地方,如果看到一些青筋,青色的血管,也是體內一種濕氣的表現,一般南方人的手上會比較多見。
3、檢差舌苔,黏膩必痰濕:如果舌苔顏色發白髮黃,或者不薄變厚了,那麼就出問題了。嘴裡面發黏,就好像有絲兒似的,就是感覺黏糊糊的那樣子,體內80%就已經有痰濕了。還有一點,自己早晨起來的大便是不是比較的黏,水沖不幹凈,那麼痰濕已經找上你了。
老中醫推薦1個特別簡單的祛濕小方子,別看方子簡單,祛濕的效果卻十分犀利
《本草綱目》里有個食療古方,去濕消脂效果非常好,中醫沿用至今,這個方子叫馬齒莧薏仁茶。
材料:薏米仁、赤小豆、芡實各抓1把,馬齒莧、淡竹葉、槐米、綠茶各1克
做法:將薏米仁炒至微黃,連同赤小豆、芡實浸泡2小時,入鍋後加水,水量要超過豆子的線,大火煮開後,將馬齒莧、淡竹葉、槐米、綠茶用紗布包裹好,入鍋再煮15分鐘,待涼飲用。市面上也有袋泡茶出售,圖方便的可以自己買來泡。
薏米具有利水、健脾、除痹、清熱排膿的功效,赤小豆可利水消腫、解毒排膿,芡實用來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濕止帶,馬齒莧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消炎、止渴、利尿作用,淡竹葉有清熱除煩、利尿的功效,槐米可涼血止血、清肝瀉火,綠茶用來殺菌消炎。
這個方子最常用來祛濕,像很多人有小肚子、肥胖、腳氣、濕疹、脂肪肝等問題,這些其實也是濕氣導致的,用馬齒莧薏仁茶這個方子效果也極好,我之前有腳氣好幾年,噴的、塗的都用過,各種電視廣告上的牌子買了不少,都斷不了根,看中醫時,就被推薦了馬齒莧薏仁茶這個方子,喝了兩個月,加上外用藥,終於痊癒,一年了都沒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