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以健
編者按:今日的話題是「松樹的低位多幹」,開篇之前先來欣賞幾張國內外經典的多幹式松樹盆景作品圖片,接下來結合葉以健老師的專題文章跟大家共同學習一下松樹的低位多幹的相關問題,所謂低位多幹,就是一頭多幹。包括雙幹、三幹及林型,但不包括拼林。
《熙春風》 作者:金華/吳寶華 樹種:五針松
《奇松遺韻》 作者:席有山 樹種:黑松
《三松緣》 作者:管銀海 樹種:五針松
「千代松」樹齡500多年,在大阪世博會上稱為「盆景王」
——《松樹的低位多幹》
作者:葉以健
命題:《懸功》 樹種:山松 作者:葉以健
所謂低位多幹,就是一頭多幹。包括雙幹、三幹及林型,但不包括拼林(因為不是一個樹頭長出)。眾所周知,山松的繁殖,靠實生苗(種子)繁殖,其他方法,尚未成功。所以,就決定它一子一苗,一頭一乾的獨特生態為基礎 。然而,它的多幹又怎樣形成的呢?
筆者認為:1、多粒種子共生在一起,久而久之,融洽連體。2、一頭一干,在樹幹尚還保留針葉時,自幼截幹,有自然環境所致,如:風、雨雷電,亦有因動物損傷, 山體崩塌等,芽梢從樹幹的低位截口處長出,形成多幹。3、人為製造,藝術技巧的再創作。
上述三種情況,對於山松盆景愛好者來說是難得的機遇,可成為寶貴的樁材。其難得的造型只是山松本身,不能與其他樹種相提並論。因為山松除了自身的根系外,其他地方都不能開根,沒針葉的枝幹就不會發芽,更不用說,從根系裏長出芽來。這種特殊生態,不是內行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山松盆景多幹造型成為罕見之物的原因。經筆者多年實踐經驗,其造型特色,可歸納為:
一、雙幹(或三幹):
無論幹的多少,都必須有主次之分。特別是雙幹,兩條樹幹要有反差,反差越大,對比度就越大,主幹就更能突出。其反差的對比度可從樹幹的高與矮,肥與瘦(粗與細),曲與直,強節奏與弱節奏等表現出來(有關節奏感,請參閱【中國花卉盆景】97年,第四期《山松樹樁懸崖式下懸部份探討》。見圖照1,分析圖2へ3。
圖照1 山松 低位雙幹「子母樹」
分析圖2
分析圖3
二,林型(或石山型,註:實際上是樹頭的底位節瘤,長出多條枝幹):
這裏說的林型,是一個松樁樹頭形成的多幹造型(不是拼林)其藝術造型要求與一般盆景樹種一樣,不再贅述。因樁材難得,所以在製作過程中,得特別小心,如若裁剪掉,永世再不能從新生長出來,自身生態所決定,這是松樁的一個特點,不可不注意,成熟的構思尤其重要,?因林型的構圖藝術性要求較高。
三,人工造就多幹:
1、填埋法:
利用山松根頭、幹、枝的反方向偏移,用樹幹作根頭填埋假植,露出部份成為多幹,然後從新布局構思按排。這種填埋假植法,其實沒有長出根來,即使時間更長亦無法長根,是其生態決定。利用盆面上的土壤、草皮與及景物擺件把真相掩蔽,造就多幹。見圖照4,分析圖5へ6。
圖照4 原生態樹樁
分析圖5
分析圖6
2、嫁接法:
利用臥松(臥幹式),其樹幹橫臥盆面上,在此尋找適當的位置,另行植一棵小山松。用兩者的樹幹靠接。成活後,有待時日(不要心急,因山松生長慢,約須1年時間多),根、頭、幹就會融合連接在一起,形成真正的多幹布局,其幹任君選擇,靈活性更強(有關嫁接法,請參閱【中國花卉盆景】96年,第1期《嫁接法在促使山松樹樁成型上的應用》。
見圖照7,分析圖8へ9、10。
圖照7 山松 原生態樹樁
分析圖8
分析圖9
分析圖10
總之,山松的低位多幹是較為罕見的一種盆景藝術形式(高位較常見),罕見的原因,是由於山松的生態特性所決定,而其他樹種顯得極其普通,盆景藝術造型與樹種的關係密切,有些樹種低位多幹容易獲得,松樹就顯得不那麼容易,用人工改造的辦法也不失是一種藝術手段,只要掌握得好,是完全可以辦到的。這就是本文介紹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