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筆者此前的《技術難、燒錢多、愛趴窩,中國真養不起重型核動力航母》等文章中,曾經多次提及法國的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將它作為高價低能的代表,中國航母發展務必要以戴高樂號的教訓為鑑,不能走法國老路。
但是這個比較的前提,是建立在戴高樂號本身的高昂造價上——它的價格比10萬噸級的尼米茲號還高,足夠採購兩艘小鷹級重型常規動力航母。所謂的低能,是和尼米茲比起來低能,是和小鷹級比起來低能,是和它自己的價格比起來低能。
圖:戴高樂號的災難,在於成本控制思路從頭到尾就錯的離譜。太過高估航母噸位對成本的影響,太過低估核動力系統對成本的影響,太過低估航母對核動力系統功率的要求——根本不是能用潛艇反應堆湊數過去的。美國企業號航母湊數成功的代價,是用了足足8個反應堆,冷戰時期的美國海軍都受不了採購和維護成本。
圖:戴高樂航母戰鬥群
戴高樂雖然噸位比中國的遼寧號更小,最大航速指標還不如——簡直就是核動力航母之恥;但是由於甲板調度規劃合理,艦載設備和機載設備先進,配套機種先進完善;僅以本身的戰鬥力而言,仍然不是現在遼寧號所能匹敵的——特別是在夜間和惡劣氣象環境下的作戰能力。
圖:E-2艦載預警機
戴高樂號能運作24架陣風戰鬥機,2架E-2預警機,9架直升機。在搭載戰鬥機的數量上,戴高樂並不比瓦良格航母少;而蘇33/殲15由於缺乏預警機的情報支援,根本不能離開航母和戰鬥群中的雷達哨艦太遠,不僅相較於陣風發揮不出載荷航程上的優勢,而且在空中活動的防禦和攻擊半徑都遠遠小於戴高樂號航母的陣風/E-2組合。
特別是戴高樂航母在艦載和機載設備上擁有很大的優勢,一方面戴高樂號有很強的艦體搖擺抑制系統設計,由艦體外部的兩對主動減搖鰭、一對穩定舵,以及艦體內的快速調節壓載系統,在計算機控制下實現艦體的主動穩定功能,可以在更高的海況中允許放飛和回收艦載機。
圖:陣風是現在著艦成性能最好的艦載機,沒有之一。飛控先進準確,本身降落速度又非常低——最低著艦速度可低到100海里,也就是185公里/小時,遠遠低於需要240公里/小時左右或者以上速度的蘇33/殲15、米格29K、F18系列。
另一方面陣風的氣動/飛控、特別是著艦輔助系統的設計先進完善程度,遠遠高於原蘇聯的蘇33和「電阻器」輔助著艦系統系統;在著艦成功率、特別是夜間和惡劣天氣下、密集回收艦載機的能力遠遠出色得多。
即使是面對現在氣動維持不變、飛控換湯不換藥的殲15和艦載設備大有改善的遼寧號航母,戴高樂航母在夜暗、惡劣氣候下大批次回收艦載機的能力仍然要遠遠出色的多。而這個因素決定了戴高樂航母放飛戰鬥機的數量和速度、陣風允許攜帶的武器數量,都比遼寧號形成顯著優勢。
戴高樂號再水,花的冤枉錢再多,也是擁有豐富航母運作經驗、飛控設計水平優異的法國做的產品;蘇俄的航母設計水平要鄙視法國人,同噸位級別或者略大的航母戰鬥力想壓法國一頭,這輩子都是妄想。
圖:遼寧號是歷史意外產物
對於中國航母發展來說,遼寧艦和蘇33原型機都是最初規劃路線以外的產物,它們對中國海軍的發展是意外的。事實上中國早期的國產航母方案,主要是在跟蹤美國小鷹號航母。從好的一方面看,遼寧號和殲15使中國提前擁有了航母,提前熟悉並開始掌握航母運作;但是其性能受限於蘇聯原始設計,局限性是無法克服的。
圖:小鷹號航母
中國航母要超越法國戴高樂號的戰鬥力水平,至少要等到未來殲20艦載機上艦,完成艦載機在制空性能和著艦回收能力上的反超。而真正代表中國未來最高端戰鬥力的航母系統,將會由殲20艦載機、新型艦載預警機、完全自主設計的航母共同組成——那一天不會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