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遠,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南)人。
三國時期蜀漢大臣,蜀漢丞相諸葛亮之子。
227年7月,諸葛瞻出生在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南)。
公元234年(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出兵武功,其間寫信給諸葛謹,稱「諸葛瞻如今已經八歲,十分聰明可愛,只是怕他過早成熟,將來成不了大器」。又在臨終前作《誡子書》與諸葛瞻。諸葛亮病死,諸葛瞻襲爵。
諸葛瞻一生並無亮點,甚至沒有取得任何成就,其軍事生涯中,在和鄧艾一戰中,性格猶豫不決,謀略更是一般,沒有一點其父諸葛亮的遺風。但值得肯定的是諸葛瞻面對鄧艾的勸降沒有動心還斬殺了來使,最後和長子諸葛尚一起戰死。
這要從其父諸葛亮說起,三國時期叱吒風雲的人物,謀略過人,德行天下,縱觀普天下讀書人數不勝數,但天下真讀的過諸葛亮的甚少,諸葛亮27出山,以現在來說,充其量也就是一個研究生的水平,可看看人家,再比比現在,我們自己都感臉紅,何況我們還有高科技的支持。這樣的年紀就成了文學家、軍事家、數學家、天文學家、物理學家、醫學家、政治家等,這是逼得天下讀書人永不敢提他了。而據說他老婆黃月英比他還要聰明、牛氣,這樣的基因下,不說超越父母,但總要比其他同年齡人強些吧,可事實就是完全不一樣,為何呢?
諸葛亮47歲生下兒子,歷史沒有任何記錄,這是怎麼回事,但這的確是很有問題的事。因為理論上或從醫學角度上來說,這決不可能。二個正常且健康的夫妻,又在古代沒有避孕技術的前提下,這是如何達到的呢?或者有人會說,可能早有孩子了,只是前幾個都是女孩子,而男孩子直到那年才生。這只是猜測,諸葛亮在25歲才結婚,其妻子黃月英相貌醜陋,是個絕對的大齡剩女。但是一個女人在四十多歲生子的機率在古代有多大?理論上講比中的頭彩還要慶幸。
當年黃承彥上門自薦女兒的時候說道:才華高,品德更高。以黃老這樣的江湖地位,說的肯定是實話,不會忽悠人,所以諸葛亮是很相信的,立馬就同意了。什麼叫才華相當高?用當下普通人的理論就是拿個諾貝爾之類的。當然諸葛亮是有大學問之人,這些對他來說,還不算高級,天下學問何為高?那就是處理人事。因為天下最難的就是人事,再也沒比這個更難的了。也就是說,黃碩雖相貌不太好看,但卻會人事,她擁有每個人與她相處都能舒心快樂的大本事,這才是大學問,所以諸葛亮一聽,立馬就給跪了,尤其諸葛亮這樣做大事的人,肯定不會以貌取人,得知黃月英情況後他更怕讓人搶走。假設當初黃碩嫁給周瑜或龐統,這二位老兄也不會英年早逝了。
更可貴的是黃月英品德更高,女子的品德是什麼?黃承彥說自己的女兒品德相當不錯又指什麼?在古代,一個女子嫁人的標準如是僅限於穿衣吃飯的話,那隻說明她是個小女子,是不入流的。真正好女子是以自己的半邊天之力去完善男人去為男人補位,讓男人過得開心、舒心、省心,因此這樣的女人從不認為自己是別人的妻子,就是要管住男人的下半身的,相反她們會主動物色優秀的女子去陪侍自己的男人,始皇之妻,唐太宗之妻都是這樣的人物,她們很清醒,十分了解自己的責任是什麼,也許這就是品德,這就是古女子的品德。無法得知諸葛先生當年有沒有納妾,長相如何?但是黃月英絕不會向傳說中的如此醜陋不堪,起碼要比長孫公主強太多,所以說諸葛亮在四十幾歲還在生兒育女。如若不然,諸葛瞻肯定不是黃碩親生的,所以說其兒子的血統中,可能沒有黃碩的基因。
但是諸葛亮的基因那也是相當優秀了,繼承一半也不錯了,可是諸葛瞻成年後還是沒混出個樣來。在諸葛瞻年幼時,因為諸葛亮有理想,有大志,除了要應付日常的戰爭朝政還要面對同朝政治家門的角斗,而政治上的角斗其殘酷性要遠比戰場兇狠許多。可能有人會把諸葛亮與郭嘉相比,其實這二人沒有可比性,因為職務不一樣。郭嘉有如法正,而同樣如曹操喜歡郭嘉那樣,劉備也很喜歡法正,卻從沒聽說劉備喜歡諸葛亮,為何?因為諸葛亮是中國合伙人,他不是手下,不是員工,而是大股東,也是老闆。老闆嘛,肯定喜歡能投其所好的員工,總不太喜歡會和自己分爭利益的合伙人。拿下諸葛亮這樣的合伙人,是劉備成功後的重點工作。打天下時,兄弟越多越好,得天下後,老大和老二之間,總會有一場你死我活的爭鬥。
這樣的背景使得諸葛亮過得很辛苦,每天都要面對多重的壓力和排擠,他必須集全身精力、智力、體力來面對這樣的角斗,雖後來,他在政治上勝了,可也就少了和家人兒女的溫存時間,起碼沒有充足的時間對自己還未懂事的孩子面面俱到的傳授。
但正是因為諸葛亮家庭如此的優秀和有學問也導致沒有人敢教授諸葛瞻,沒多少人敢做諸葛亮家的老師,這不是成了班門弄斧了嘛,所以兒子的啟蒙也只能自己教授,哪怕人在前錢,也經常和兒子書信往來,也只能通過書信了。以諸葛亮的能力和地位,通常就是寫給孫權的信,字數也不會太多,但寫給兒子就不一樣,諸葛亮力爭說清所有的細枝末節,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呀。在諸葛亮54歲的時候,也就是說在他死的那一年,諸葛亮寫了二封獨特的家書,一封是給兒子的,一封是給諸葛瑾的。
在寫給兒子的最後一封信中,字數接近百字,在古代可謂是超長信了。顯然諸葛亮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希望最後再努力一把,當然也沒成功。所以才有後來寫給其大哥的信,信的內容大意是:我兒子看上去很聰明,什麼都懂,沒什麼不敢談的,但其實他根本不象我,既修不到真正的學問,也永遠靜不下心來。其實諸葛亮這麼說兒子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用意,就是麻痹一切政治敵人,尤其是劉嬋,我兒子無能,只要保的他溫飽即可!對誰都沒有威脅!
諸葛亮去世時其兒子只有七八歲,也直接導致了諸葛亮沒有來得及親自輔導兒子就撒手人寰,直接證明就算有了優良的基因,如果後天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養一切都是枉然。另外人的能力除了先天天賦,更重要是與人的環境教育經歷有關,諸葛亮雖然不在人世了,但諸葛瞻這種與生俱來的身份,註定他將無所壓力,養尊處優,加上沒有父母親的引導是靜不下心來讀書的,更不須做什麼事來增長他的能力,反而沽名釣譽,把好事都安在他頭上。這樣生活在糖窩裡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沒有太遠大的志向,富不過二代還有一定道理的。
所以說,上天是公平的,天如寵之亦必罰之。老天給了諸葛亮如此聰明的基因,必會讓他受許多苦,成常人所不成之事,操世人不能操之心,這份工作之累之煩不是常人能理解的。他或許也不希望後代再過上他這種日子。反觀張飛,什麼事都不操心,日子相當好過,生個女兒還很聰明,著實讓諸葛亮羨慕忌妒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