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接發在現代雙打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原因有二:
1、發接發環節體能消耗較小,一旦進入節奏,能連續得分,對方再追分的時候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2、中國羽毛球的整體風格比較依賴發接發,欠缺中局能力。
這些我們以後有機會再展開討論,現在我們只淺談一些發接發概念性的問題,我認為這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發接發。
(圖片來自網絡)
為什麼要推中場?
很多人認為,打雙打必須會推中場,否則就是不會打雙打。其實,我們的認識中充斥著很多這種三人成虎的觀點,但又不能真正說清楚其中的原因。
我個人認為,推中場技術只在頂級比賽中有應用價值。拿我自己來說,常年和那些全世界發球最好的人打比賽,真的很難放網,他們一發完球就隨球跟進一步,幾乎都能做到直接撲死對方的放網。再者,由於這些對手的後場進攻威力超強,我也不情願在自己失位的情況下推後場給對方殺,所以只能推中場了。這話聽起來有點不合理,實際情況是我對面那些人接我發球的時候,也和我一樣。
其實,推中場是最沒有威脅的選擇,除非兩人誤會搶球,但高手是不會犯這種低級別錯誤的。因為只要商量好中場球全部由後者接,水平再低的愛好者也不會搶球了。
此外,我們接中場球,多數以回對方後場為主,也就是說,壓後場這個最初級的辦法是永遠不過時的有效戰術,所以我們為什麼接發球不直接推後場呢?
不推後場的理由就是我前面說的那些,除了職業比賽,比賽的雙方很少有這麼大壓力的,所以推中場就成為浮雲了。
再者,業餘球員欠缺後續手段,不知道推了之後該幹什麼,對面的對手也不知道該幹什麼,所以,我們經常見到業餘比賽的雙方在中場反覆互推,推得不亦樂乎。
結論:能推後場就不推中場,別為了讓人認為自己會打雙打而推中場。
讓對方先分邊
接發球的回球路線無非是推兩邊、軟推兩邊、撥兩邊,這些是最廣泛使用的手段。它們對應著羽毛球的基礎教學內容,我們從小練的都是往場地的邊邊角角打,俗稱打點。因為我們長年累月地練邊邊角角,所以操作起來相對容易上手。
但印尼隊有不同看法,他們慣於採用接發球軟推中路的辦法。請注意!他們是軟推而不是撲推。這種球迅速飛過對方站在網前的人並下落,使站在後面的人接球時點很低,並且很靠近前者後背,基本上無法再回中路。
請看下面的兩張圖。
圖1是接發回邊的三拍演化。可以看出,當發球方完成第三拍時,形成了一人網前一人邊線的站位,而接發球方則形成一人網前一人底角的站位。此時絕不可能再打對角了,因為另一側的空當無法補救,而剩下的點對方都有人提前取位,所以只剩下直線起球一個正確選擇,強行保持進攻將遭到嚴厲的反擊。也就是說,前三拍之後就要被迫防守了。
圖2是印尼隊的辦法。由於軟推中路球越過前者馬上下落,對方後者的接球位置非常低,只能分邊,於是就把圖1的尷尬局面扔給了發球方。這個精妙的頓挫是整個操作的點睛之筆,很多人說亨德拉的網前很無敵,實際上阿山接發球的時候也經常這麼干,只不過他上網的次數不如亨德拉多而已。而印尼隊的二雙普拉塔瑪/蘇瓦迪使用這一套路也十分頻繁。
結論:讓對方先分邊,我方再回球壓制邊路底線,形成圖1的位置關係時,輪到誰接球誰就死定了。
發接發推壓反手區?還不夠!
實戰中,發接發推壓對方反手區是常用辦法,相對來說,我們也會非常注重對這一區域的保護,久而久之,攻擊的效果也就不會太好了。在發接發推壓反手區的同時,我們如果有攻對方正手區的辦法作為配合,效果就會好很多。今天我們簡單談一些球路變化。
圖3,左區球員接發球推對方正手底線後的這個移動,行話叫「撤步封直線」,這是兩個右手組合在這種球例中必做的動作。
我們看到很多人在右區也做「推直線+撤步封直線」,一般是雙邊壓網打法的人才做的。因為如果是輪轉打法,當對手第三拍回球到我方反手網前時,就會使我方形成反向輪轉,左區球員上網接球後,右區接發球人反向補到反手後場進攻,這路線想想都覺得反人類啊!
「反人類」的線路其實也是有特例的,比如柳延星這種專門打後場的人會兩邊都做「推直線+撤步封直線」,因為他要儘量形成李龍大上網的隊形。吳蔚升也是這種類型,「雙蔚」和「龍星」是有特別明確分工的組合,他們在組織球路的時候會先滿足隊形的需求。
如果是左右手搭配,右手者在圖3中接發球的話,就不用做這個動作,因為什麼,應該懂了吧……
由於圖3中A區的潛在威脅,B和C對於發球方來說都是不好的選擇,那麼在剩下的區域中,我方的分工如圖4所示。右側球員壓迫網前,發球方如回網前球,則前者由於受到三方面空當的牽制,將陷入進退維谷之境地。很明顯,這種時候還吊球的後者,就是我們常說的不會打球的人啦。
左側球員也就是接發球人的後續動作要強調一下,不能先退,要等到右側球員占點之後才完全後退成為後者。圖4中的陰影部分是責任區域,在這裡我們看到,獲得進攻機會往往來自對網前的壓迫,所以得網前者得天下,同時也是右區球員策應跑動的應用。
這裡有三個操作要點
1、推球要平、快,深,不到底線的推球都是偷工減料;2、右側球員站位必須靠近T字,方便勻速占點,有策應意識者自然做得到;3、發球方正解還是攻直線邊路,接發球人推球後,必須勻速撤步舉拍、舉拍、舉拍(重要的事要說三遍)。
圖5和圖6,發球方後者抽直線後的兩個選擇(如果他抽得不好?就被接發球人消滅了嘛!)。圖5,接直線球打對角,中級水平左右的人的最愛,「絕妙的斜線」,即使是亨德拉大概都會被你坑死的。想做朋友的,圖6的選擇還是比較穩妥的,又獲得一人沖網一人包抄的美好隊形了。
特別提示:長距離的對角球和足球的長距離橫傳一樣,都是不太好浪的,想下場比賽繼續上場的人,就別輕易挑戰教練的忍耐力。
圖7是經典的四人同線狀態,放直線網前把發球方的前者吸引過來,同時我方右側球員占點進位,形成四個人都集中在場地左半邊的形態,這仍然是對A點的利用。
大家都露出了半個場地的大空當,你願意當哪邊呢?大家自己體會吧。
再談發接發,你需要做對的兩件事
上面講的推正手區底線的變化,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了一些感覺。文體類項目的學習,感覺最重要的往往是求之不得的,有些人說不清楚球的來龍去脈,但在場上總是很瀟灑自如,這就是感覺。
實際上,我們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地發現和複製感覺的過程。進入正題之前,我想先說說以前球員的發接發特點,前到什麼時候呢?大約是李東秀那個時期吧。
如圖8所示,發球方的第三拍又回了一個中腰球,好像這種互推中場的局面只在業餘比賽中才經常出現,看來專業球員也不是很專業嘛。這個就見仁見智了,這個第三拍,一是體現了當時重視抽擋的總體趨勢,二是體現出前輩球員的控制水平。圖8中的接發球快撥中場,球下落得很快,但他們仍然有能力低點控制中場。
問題在於發球方第三拍之後形成的AB兩處空當離兩個人都很遠,所以發球人回拉中場保護成為必然,於是在這一拍就形成了對方中場接球、而發球方網前真空的狀態。但奇怪的是,當時面對這種局面,選擇放網的人並不多,雖然發球方前者回拉漏出了網前空當,對手一般還是會發力,而不是打空當。
我給出圖9的兩個回球選擇是追打發球人的思路,要麼發力後跟進,要麼打他回拉後形成的網前空當(也是跟進)。
總之,我認為這個球例中發球方是失敗的,因為三拍之後就要防守了,而失敗的原因則來源於第三拍推中場造成的發球人回拉保護動作。所以後來很多人逐漸把這一拍改為推底線,消滅掉A、B點的威脅,發球人就不用回拉了。
乍一看圖10,很多人會問接發球這個推球,發球人一伸手就攔住了,怎麼辦?
我覺得,針對這個問題可以反問兩個問題:1、知道他要攔,你還推?2、找個人發球,你告訴他要推哪裡,試試這種距離有幾個人能攔得住?
結論:1、能做到這件事的人,水平至少高你兩個檔次是;2、在同等水平的情況下,小於半個場地距離的發力球知道也不能接。
右側球員接發,推正手底線,直接占點左區網前,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是不做的。右邊的人如果推了這拍,肯定是讓左邊的人接左區網前,就形成反向輪轉了。下一拍無論打哪裡,發球方都回壓反手區底線,體校級以下的都沒有能力接這個反手球。
接發球人這個占點形成兩人都在左側的隊形,還是延續對A點的利用,不用擔心發球方後者的大對角穿越球。還是那句話,如果你連大對角都應付不了,只能說明你和對手不在同一個檔次,在水平相當的情況下敢打這一拍就是找死。
強調一下:接發球方後者對於右側中場空當採取的是看點,望而不去。如果提前動,發球方後者回直線高球,立即擺脫被動局面。
因此,講到這裡邏輯就很清楚了,利用A點推正手底線,兩人同側隊形,要麼你打你不願意的大對角空當,要麼你打願意的直線,我不用跑並獲得進攻權。
以上關於發接發的內容,中心思想都是對A點的利用和兩人歸邊。當然,球路的變化充滿偶然因素,我們不可能每次都百分之百地實現戰術意圖,這正是球類項目的樂趣。學習戰術是為了明辨是非,知道自己的每一分到底是打對了還是沒打對,擺脫那種凡是得分就視為自己正確的低級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