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宋朝便發明了一種鮮魚保鮮技術,18世紀時被一印度船長偷學去,歐洲人吃新魚才方便了起來

@ 2017-07-19

 

在眼下的大熱天,最不容易保鮮的東西,鮮魚要算一個,魚兒離不開水,高溫下出水死得更快。那麼,漁民是如何對剛捕撈上來的魚進行保鮮的?現代比較簡單,有冰箱、冰櫃等製冷、輸氧設備,能保長期不壞,那在古代怎麼辦?

(一家冰箱的廣告宣傳畫)

有一種手段叫「冰養」。

何謂「冰養」?其實就是使用天然冰塊做為冷源的保鮮技術。「冰養」,是中國人四大「冷發明」中在生產生活上均最具實用價值的一門技術,大大延長了生鮮食材的保質時間,豐富人類的餐桌。通過這種手段保存的海鮮、江鮮等食材,古人稱為「冰鮮」。

明朝時,冰養已有在漁民中間使用,據明漁業專家黃省曾《魚經·江海諸品》:「有鰳魚,腹下之骨如鋸勒,故名。出與石首同時.海人以冰養之,而鬻於諸郡謂冰鮮。」

(冰鮮,下置冰塊)

中國人何時開始使用冰養技術的?從史料所記來看,在宋朝已出現了,也就是說,至晚在宋朝時古代中國人已開始冰鮮了。據南宋范成大文人編撰《吳郡志》記載,在趙昚(宋孝宗)當皇帝的乾道、淳熙年間(公元1165年-1189年),沿海人家流行藏冰,藏冰做什麼?「悉以冰養,魚遂不敗。」

家裡這種冰藏設備,就是古人家裡原始的「冰櫃」。冰養技術發展到元朝時,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漁民不再滿足於在家裡置「冰櫃」了,把這種「冰櫃」安置到了漁船上,改造出了一種「冰船」,用來冷藏魚類海鮮。

(冰鮮)

冰船又稱「冰鮮船」,船上會帶上大量冰塊,用於收購、運輸海鮮。這種冰鮮船甫一出現,很快流行。如在明朝時,在捕撈鰣魚季節,漁民或魚商都有帶著冰鮮船,以延長鮒魚的保鮮時間。

到清初,冰養技術已在漁業生產和銷售中普通使用,而且十分積極。如在黃魚汛期,魚販子便會到帶著冰鮮船出海,到海上收鮮魚,俗稱「販冰鮮」。這些魚販子在出海前,會先去專門售冰塊的冰窖買冰塊裝滿船,再去海上或港口收鮮,然後運回埠市出售。

(現代漁船)

清人張燕昌《鴛湖湖棹歌》中稱:「熟梅時節雨連綿,石首魚腥正上筵。一路冰鮮齊入市,海濱新到販魚船。」這首詩就描寫清朝時浙江嘉興人購冰鮮的情況。

冰養技術最先因為鮮魚的保鮮而發明和使用,此手段一經傳開,便得到了廣泛運用,不再限於水產海魚一類,除了魚、肉等肉質食材,還大量用於果蔬的保鮮保質。明朝時,在京杭大運河沿岸,便修建了許多冰庫,為送往京城的鮮果時蔬菜的船隻加冰,以保證貢品不變質。

(鮮魚,夏天如果不進行冰養很快會壞掉)

那麼,冰從哪裡來?古代沒有現代的製冰技術,當然是使用天然冰。人們會挖冰窖,在冬天開始采冰,運到窖里儲藏,專供熱天使用,這一手段在先秦時已出現。

《周禮·天官》記載,周王家已有專門「凌人」來負責這項工作:「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春始治鑒。凡外內饔之膳羞,鑒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鑒。賓客,共冰。大喪,共夷槃冰。夏頒冰,掌事,秋刷。」

(現代采冰)

從《周禮》記載來看,古人死後了,為了防止屍體腐壞,也是通過在屍體周邊、房間放置冰塊來實現的,方法是在屍床下放一隻盛裝冰塊的大木盤,即「夷槃」這種東西,這種辦法叫「寒屍」,至今不少地方仍在這樣做。

在冰養技術走向社會後,因為對冰塊的需要量越來越大,隨之出來的的專業冰庫,冬采冰,夏出售,一直到晚清都是這樣。

(鮮魚)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人一直到18世紀才開始使用天然冰對海魚進行保鮮,而這種技術是從中國「偷師」的,在這西方相關行業書籍上都寫著呢。據說是一位來自印度的船長,從中國船上知道了這種「冰養手段」,偷偷學了去。

 

在獲得並掌握了中國人的冰養技術後,歐洲的海洋捕漁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遠海作業時不再擔心魚運回後會腐爛變質,產量大增,歐洲人普通人家餐桌上的鮮魚多了起來——中國古人的發明確給世界人類做出了貢獻!

如果覺得我們的文章非常有趣可以到我們創立的粉絲團點個讚,關注我們的最新原創文章喔!絕不會讓你失望的,求求你們進來點個讚和分享!(關注主頁請按我)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