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寶寶瘋玩的時候打了你一巴掌,就要打回去?以暴制暴不可取,這其實是寶寶的動手敏感期到了,學會這三點,寶寶輕鬆度過敏感期!
經常在和寶寶玩的時候,他一興奮了就給你一巴掌打起來,或者踢你兩腳啊這些。寶寶 又不懂得下手輕重, 這種時候雖然心頭鬼火冒,但還是要耐心地給娃娃講道理,說你這麼亂打人是不對的。 那如果娃娃根本不聽,又來打你兩下呢?我估計很多家長可能就不淡定了…… 網友紫屏也遇到過這種事情,並且分享了她的經歷。 在遇到這種事的時候,她當時實在太生氣, 就一巴掌給寶寶打了回去。 寶寶一下 就哭了,然後她對 寶寶 說: 你有多痛,媽媽就有多痛。 其實這是個很簡單很直接的想法:既然給你說了你不聽。
那就讓你親身體驗一下這種行為的不對,那麼你以後可能就不會這麼做了。 簡單粗暴有木有。 當然後來她也覺得這種方法不妥,用了其他辦法舒緩娃娃的情緒。其實寶寶打人,再正常不過了,不管是溫柔打還是狠狠地拍,都屬於用手去探索的階段,是一定會過去的,但家長總不能由著他被打一兩年吧。而且你不管教,到了外面同樣會打其他孩子和大人,到時候別的家長管教,就不是那麼溫柔了。
1、手部探索階段。
一歲左右的寶寶可能會比較頻繁的出現打人行為,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處在「手部敏感期」。他們突然發現原來手還可以打人,就像遊戲一樣覺得很好玩,這個階段家長不用太生氣,你只需要告訴他不可以打人,或者輕輕抓住他的手,稍微阻止一下,過了這個階段孩子自然會減少打人行為。
2、表達壞情緒。
兩三歲的孩子打人多半就是在表達自己的壞情緒了。如果在一歲左右家長過分嚴格制止或者完全不管打人的行為,就等於默認和強化了這個行為,後面管教起來就更困難了。
1、不處理。
如果寶寶一歲多,第一次開始打人的時候,你沒有糾正這個行為,對寶寶來說,就是等同於你默認這個行為是被允許的。那麼就有後面的第二次、第三次。雖然一歲多的寶寶打人是屬於手部探索行為,但並不能因此默認打人行為。
2、以暴制暴。
有些家長覺得,要讓寶寶知道打人不對,那麼就打他,讓他感受一下被打的滋味。但「以暴制暴」不僅不能解決孩子打人問題,還教會孩子用暴力解決問題。兩三歲以上的孩子還有頻繁打人的習慣,幾乎都是因為大人在家裡也打他。
1、安撫寶寶的情緒。
當寶寶打人的時候,爸爸媽媽首先要做的是幫孩子識別情緒,當情緒被家長看見並命名的時候,孩子就得到了安撫,打人的衝動就會降低。再告訴寶寶,如果生氣了,不能打人,那要怎麼呢?比如跺腳,握緊拳頭再放鬆等等。對於特別頻繁、屢教不改的打人行為,家長要反思自己是不是經常對孩子動手,孩子從家長那裡學到解決事情靠暴力。
2、溫柔且堅定地明確:打人是不對的!
牛牛一開始有打人行為的時候,我和老周都覺得是偶爾行為,沒必要較真,就沒處理了。後來發現他不僅打爸爸媽媽,外婆外公抱的時候也會一巴掌糊人臉上。才開始認真地和他說打人是不行的。當你認真對孩子說一件事情,嚴肅又堅定的時候,孩子能明白你說的事情是重要的,會隨著你的態度也認真起來。別怕他們聽不懂,認真說上幾次,都能明白的。
3、寶寶知道錯了後,給他一個肯定的擁抱。
不必要求孩子必須口頭承認錯誤,你可以從他們的行為和表情看出來他們其實已經知道自己做錯了,這就已經足夠。如果強迫孩子道歉或者說自己錯了,會讓孩子對道歉產生負性的情緒體驗。 當你已經看出孩子知錯了,就要及時的鼓勵和肯定,這樣會讓孩子知道,不打人是有好處的,爸爸媽媽會鼓勵和肯定我。
網友評論。
豆媽: 打只會讓他覺得「打」是快速解決問題的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 我會看情況,如果只是興奮了、那告訴他我的感受,然後說這樣不好。如果是惡意(這種太少),那就去timeout幾分鐘,接受懲罰。 不冷不熱: 好心塞,昨晚我女就是打我了一巴掌,然後我就還了她一巴掌,才1歲半。
點選以下圖片,進入我們粉絲團給我一個讚,更多育兒、孕育、親子相關文章等著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