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什麼時候起,親子共讀繪本成了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靈丹妙藥,但它真的是嗎?親子共讀了上千本繪本,為什麼孩子上學後卻不愛閱讀?
小編最近發現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絕大部分爸爸媽媽,都在做親子共讀,而親子共讀,又簡直變成了讀繪本比賽。打開寶爸寶媽的朋友圈、打開關於孩子閱讀的文章,最常看到的消息就是:我和寶貝的親子共讀已經堅持了多少多少天,我們已經讀了多少本繪本。而閱讀數量的記錄,又每每刷新我們的認知:孩子三歲了,我們親子共讀了500本繪本;
孩子幼稚園,我們親子共讀了2000本繪本;孩子上學前,我們親共讀了5000本繪本。我的天,這簡直讓自詡在培養孩子閱讀上還做得蠻不錯的小編羞愧得無地自容:兩個孩子的七八個書架、,只有一格子大概不到200本繪本,而且孩子小時候,我們完全沒有在親子共讀繪本上花什麼時間。一邊慚愧著,一邊又很疑惑: 從什麼時候起,親子共讀繪本成了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靈丹妙藥,但它真的是嗎?恐怕未必。
很多爸爸媽媽會向我們提問關於孩子閱讀的問題,代表性問題就是:孩子上學前,我們一直堅持親子共讀,讀過很多繪本,但孩子上學後,對自己獨立閱讀卻毫無興趣,我該怎麼辦呢?我們也從兩個孩子的老師那裡,收到很多回饋,老師們最惱火最抓狂的一個問題就是: 好多孩子,根本不會閱讀,試卷上閱讀內容一多,孩子們就完全抓瞎。為什麼會這樣呢?
按照當今爸爸媽媽們帶著孩子親子共讀的熱情、時間和精力、孩子們從小讀到的繪本的數量,孩子們上學後應該個個都是愛閱讀、會閱讀的娃才是,為什麼情況恰好相反——親子共讀這麼火,會閱讀的孩子反而不多?小編認為,繪本中泡大的孩子,上學後卻不會閱讀的窘境,根本原因很可能在於: 1、過度重視繪本閱讀,忽視了孩子的閱讀進階;2、過度重視親子共讀,忽視孩子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
很多爸爸媽媽,或主動或被動(如被各種片面強調繪本作用的文章引導)地過分誇大了親子共讀繪本的作用。繪本當然是好的,畫面精美,語言簡練,邏輯清晰簡單,確實很適合孩子閱讀,但是爸爸媽媽也需要看到繪本的特徵,不能將讀繪本,當成孩子閱讀的全部。
(1)繪本是低幼讀物,孩子的閱讀需要隨著年齡成長進階:
先來看繪本的形態。繪本以圖為主,文字很少,孩子閱讀繪本,其實主要是讀圖,而不是讀文字。所以從形態上說,繪本更適合還不太認字的低幼年齡段孩子閱讀,不適合作為全年齡段的兒童讀物。餵養孩子,爸爸媽媽都知道,給孩子吃的食物要隨著孩子一點點長大而不斷調整。孩子長牙前,咀嚼功能還沒有發展起來時,輔食只能是各種糊糊、各種泥泥。
長牙後,就需要開始補充些發展咀嚼功能的食物,而且再給孩子只糊糊,孩子也不再愛吃。到兩三歲後,你給他吃他都不吃了。其實繪本也是一樣。孩子兩三歲時,你跟他一起讀繪本,孩子會很有興趣,而到四五歲、五六歲,繪本對於孩子來說,就不免顯得太軟糯、太幼稚,不能滿足孩子全部的興趣和好奇心了。所以我們認為,孩子的閱讀需要隨著年齡成長進階,不能上學之前,都停留在讀繪本的階段。
(2)繪本內容、功能單一,只是童書類型之一:再來看繪本的內容和功能。繪本的內容,比較偏重於簡單的小故事、生活小常識、日常生活中孩子可能發生或者遇到的情緒、情感小問題等等,比較側重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幫助孩子建立對生活、社會的初步認知。這些當然很重要,但這樣的內容和功能,還是太過單一,不應該成為幼兒閱讀的全部。孩子需要建立對自然、社會、生活的更廣泛的認知。
不斷獲取關於自然、科學、技術、歷史、經濟、藝術等領域的知識,所以只讀圖的階段,不僅僅是繪本,應該 接觸得更多類型的童書。現在一提起童書,很多爸爸媽媽只會想到繪本。其實作為圖書中最具份量的大類別,童書中包含文學、科普、百科、玩具書、益智遊戲、動漫卡通、歷史、人文、生活常識等很多類型,而繪本只是其中之一。適合孩子讀的書那麼多,爸爸媽媽卻只盯著繪本,視野豈不是太狹窄?
(3)繪本閱讀量的積累,不會發生「愛上閱讀」「會閱讀」的質變:再來看孩子要讀多少繪本。好多爸爸媽媽認為孩子繪本讀得越多越好,而且認為繪本讀多了,孩子自然會愛上閱讀。這恐怕是個很大的誤解。繪本以圖畫為主,很少文字,不同的繪本,對於孩子來說,閱讀難度基本上是同一個水準上,不會太低,也不會很高。孩子從讀200本~2000本繪本,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他的閱讀技術、閱讀能力、理解能力不會獲得大幅度的提升,他還是只會看圖畫、理解簡單的語句。換句話說,繪本閱讀量的積累,不會促使孩子發生從不愛閱讀到愛閱讀、從不會閱讀到很會閱讀的質變。相反,對閱讀能力要求不高的繪本讀多了,孩子見到文字多的書,還很可能馬上覺得「這本書太難讀了」,沒有興趣、沒有勇氣打開。這就像只給孩子吃軟爛的食物,無法幫助孩子咀嚼功能發展一樣。
所以,面對越來越火爆的親子共讀,越來越激烈的「讀繪本競賽」,小編的基本建議是;繪本雖好,也不能盲目迷信,爸爸媽媽掌握下面三個關鍵的進階技術,才能讓孩子從親子攻讀繪本,變成真正愛閱讀、會閱讀:
(1) 糾正「繪本偏食」,讓孩子接觸多種類型讀物:培養孩子閱讀,不能只盯著繪本,爸媽需要讓孩子從小接觸多種類型的讀物。打開任何一家購書網站、去任何一家書店,我們都能在童書區找到類型豐富的童書,從形式到內容,都比內容和形態都比較單一的繪本,要豐富得多。簡單比較一下影響力最大的繪本《不一樣的卡梅拉》和著名的科普童書《神奇校車》在內容上的差異,您就會看得很清楚,接觸到《神奇校車》這樣信息量很大、內容豐富的百科類童書之後,他們再也不願意回去看一本一本的繪本了,因為「太簡單」。
(2)適時引導孩子從圖畫書向圖文書、文字書過渡:開始讀繪本時,孩子基本上都需要爸爸媽媽幫忙朗讀文字的階段。而孩子在四五歲時,都會慢慢地開始認字,識字量也會越來越大,這時候,爸爸媽媽就需要適時讓孩子接觸閱讀難度稍高的圖書。孩子邊認字邊學以致用,會很有興趣,而且接觸文字量稍大些的書,也會促進孩子認更多的字,這樣孩子慢慢地就能完成第一步的閱讀進階。
而如果孩子的閱讀只停留在親子共讀繪本上,一方面他認知的字在實際閱讀中用不到,二是孩子因為閱讀,不會有認識更多字的需要,識字和閱讀能力,都很難進步。我們就遇到不止一位爸媽,很納悶孩子都上小學一二年級,自己閱讀沒有問題了,但還是要求爸爸媽媽讀給他聽。其實原因就在於,他沒有經歷過從圖畫書向圖文書、文字書的過渡,雖然識字了,卻沒有發展出自己閱讀的能力。
(3) 儘早停止親子共讀,讓孩子開始自主閱讀
親子共讀的場景中,主導閱讀的,通常是爸爸媽媽,讀什麼、怎麼讀,主要由大人決定,所以小編一直認為,親子閱讀陪伴孩子的一種方式,而不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方式。真正的閱讀,是自主閱讀——讀什麼、怎麼讀,由孩子自己選擇,如果孩子需要,大人只從旁幫助,如果孩子主動要求,爸爸媽媽甚至都不要在旁邊陪伴、也不要主動提供幫助。
只有讓孩子從親子共讀過渡成為主動閱讀,孩子才會有可能真正地愛上閱讀、學會閱讀。如果我們培養孩子閱讀,一直用「親子共讀」的方式進行,孩子很可能認為,閱讀就是要和爸爸媽媽一起做的事,沒有爸爸媽媽陪著,就什麼書都讀不成,那樣,孩子可能永遠都不會真正愛上閱讀。所以小編特別想提醒正準備給孩子讀上千本繪本的爸爸媽媽們,讀那麼多繪本,真的未必是好事,也特別想提醒熱愛親子共讀的爸爸媽媽,閱讀是孩子自己的事,您對親子共讀的堅持,可能正是孩子愛上閱讀的障礙。
點選以下圖片,進入我們粉絲團給我一個讚,更多育兒、孕育、親子相關文章等著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