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會因為孩子犯錯誤而惱火,光想著發洩情緒,而忽視了我們的目的是解決問題。孩子跌倒了,扶還是不扶?心理學實驗告訴你,兩種選擇的差距有多大!
寶寶蹣跚學步時,免不了要摔跤,寶寶摔跤後,該不該扶?對於這個問題,家長們分為針鋒相對的兩派,一派支持扶,因為寶寶小,就應該給他百分之百的照顧;一派認為不扶,只要寶寶沒有受傷,就應該讓寶寶自己爬起來,從小鍛煉寶寶的獨立能力。值得提的是,支持扶的人中很多都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他們看不慣孩子摔倒在地上,哇哇大哭,孩子的爸爸媽媽還在一旁不停地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
我兒子學走路那會兒,就沒少受到叔叔阿姨的諄諄教誨,有時見我被批評了,依然無動於衷,會生氣地將孩子扶起來,並責備我說:沒見過你這麼當媽的,太狠心了。我為什麼會這麼執著的堅持讓孩子自己起來呢?源於一段經歷。我有一個遠方表弟,聽媽媽說,當初舅舅舅媽為了生一個兒子,冒著兩人被開除公職的危險,加之是晚年得子,所以,表弟出生後,就是百般寵愛,不讓他受委屈。
只要一摔跤,舅舅舅媽總會第一時間將表弟扶起來。表弟4歲是,舅舅他們把表弟交給爺爺照看,表弟跌倒在火盆上,燙的直哭還不知道自己站起來,爺爺耳背聽不見,直到鄰居聽到哭聲跑過來,才將弟弟扶起來,表弟的大腿都被燙傷了。這件事之後,他們還不察覺錯誤,繼續嬌生慣養。上學時,表弟的行為不端,為此轉了好幾所學校,才勉強讀完國中。前不久表弟賭博欠了賭債,老婆鬧著要離婚,為了還賭債,舅舅四處找人借錢。真為舅舅感到悲哀,表弟都30多歲了,還依然不讓人省心。也許舅舅還不知道錯在哪了。
表弟能闖下大禍絕非偶然,而是在他小時候,父母就給他今天的不幸播下了種子,就像他摔跤不自己爬起來,一定要別人扶,在當時看來,或許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從長遠來看,這就是他今天不幸的初始量。在犯罪學中有一個理論叫破窗效應,該理論是由詹姆士·威爾遜及喬治·凱林提出的,其實早在他們提出這一理論之前,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力浦·辛巴杜就做過一項實驗。
實驗人員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其中一輛停在了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另一輛停在了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車被實驗人員摘掉了車牌,將頂棚打開,結果當天車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那輛車,停放了一個星期依然安然無恙。後來,辛巴杜用錘子將車的玻璃敲出了一個大窟窿,結果僅僅幾個小時,車就被人偷走了。
正是基於這個實驗, 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才提出了「破窗效應」理論,意思是說,如果一座房子的窗戶破了,但是沒有人去理會它,那麼,不久之後,房子的其他窗戶也很快被人打破。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一面白牆上如果被人踢了一個大腳印,很快,這面白牆上就會布滿很多腳印;上課的時候,有一個人小聲講話,若老師沒有制止,很快就會有很多人竊竊私語……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同樣的道理, 當孩子犯錯誤時,哪怕是很小的錯誤,如果家長沒有及時給他糾正過來,都會讓他偏離正確的道路越來越遠。表弟今天會淪落成為一個賭徒,也是一個破窗效應的典型例子,從小被嬌生慣養,就連走路摔跤都要依賴父母,漸漸地,表弟的窗戶就破得越來越多,舅舅舅媽卻一直放任不管,等到所有的窗戶都破了,無法收拾了,才著急,可惜已經無可救藥。現在,還是有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不及時糾正孩子小錯誤的危害,總是在縱容孩子,常常喜歡說孩子還小,我覺得這是一種自欺欺人。
前兩天,兒子在樓下蕩鞦韆,剛開始的時候,鞦韆處有好幾個孩子在玩,兒子一直等在旁邊,好不容易等到幾個孩子離開了,可剛蕩了一會兒,就跑來一個小女孩,年齡與我兒子相仿。見我兒子坐在鞦韆上,小女孩很不高興,嘟著小嘴吧,過了一會兒,見我兒子還在玩,就跑過去找媽媽,看樣子是讓媽媽來幫忙,女孩的媽媽走了過來,對正在蕩鞦韆的兒子說:小朋友,你下來,讓我女兒玩一會兒吧?兒子不願意下來,我剛玩了一會兒,我也等了好久,讓她等一會兒吧。女孩的媽媽依然不願意放棄,繼續說服我兒子。
你是小男子漢,男孩應該讓著女孩的。兒子不願意妥協,那也要排隊啊!我就是等了很久,才輪到我的。我站在一旁裝作沒看見,和鄰居有一句沒一句的聊天,我不願意插手這件事,是因為覺得兒子沒有做錯,我原本以為女孩的媽媽會拉著孩子離開,沒想到女孩的媽媽竟然提高了嗓門說:哪個是你家長?我去找你家長評理去!我實在看不下去了,對女孩的媽媽說:再等五分鐘,我兒子就下來了。
我本可以拉著孩子離開,但我認為這種做會讓兒子誤以為他錯了,既然孩子沒有錯,我就應該態度明確地和他站在一起,支持他。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有類似小女孩媽媽這樣的家長,不要覺得這樣做是在幫助孩子,其實,是在為孩子養成張揚跋扈的性格打開一扇窗,有了一扇破窗,就會有第二扇,第三扇,甚至成幾何倍數增長,等孩子霸道得一發不可收拾時,再想去補窗為時已晚。
破窗效應提醒我們,孩子犯錯誤後,要立即糾正孩子的錯誤,糾正錯誤,不是簡單地告訴他你錯了,而是應該告訴孩子錯在哪裡,正確的做法是怎樣的 。不要覺得告訴孩子錯在哪裡是很簡單的事情,事實上很多家長都做得不對。吃飯的時候,孩子不小心將飯灑在了桌子上,著急上班的媽媽立馬吼起來,「你已經連續幾次將飯灑在桌子上了,你怎麼這麼笨?」說完,拿來一塊抹布,將桌子擦乾淨。
這不是在糾正錯誤嗎?而是家長在發洩自己的情緒,孩子除了被凶感到不高興外,她根本不知道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第二天,還會將飯灑到桌子上。解決問題的交談方式應該是這樣的,「寶貝,你將碗移近一點,你身子往前傾一些,看看是不是好一點?」很多家長都會因為孩子犯錯誤而惱火,光想著發洩情緒,而忽視了我們的目的是解決問題,這不僅沒有讓孩子糾正錯誤,還搞得自己身心疲憊。教育孩子要做到吾日三省,才能發現自己在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沒有誰天生會做父母,都需要一點點學習,一點點積累經驗。
點選以下圖片,進入我們粉絲團給我一個讚,更多育兒、孕育、親子相關文章等著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