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海上突圍之路
南海的咽喉—馬六甲海峽
南海的那些島嶼無疑是中國領土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它們對於維護中國在南海的海洋利益有著決定性的意義。不過,中國目前的海上利益並不僅在南海,印度洋以西的中東及非洲是中國重要的能源供應區,目前也逐漸成為中國企業主要的市場拓展區域。在目前的原油進口量中,從中東和非洲進口的比例就約占75%,這些石油基本上是經由印度洋和馬六甲海峽運至中國的。如果算上從其他地區經由印度洋運輸的石油,這個比例將達到80%。因此,連接印度洋與南海的馬六甲海峽成為中國必須重視的戰略要地。
說到馬六甲海峽,很多中國人首先想到的是新加坡,它位於馬來半島的頂端,其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可以稱得上是馬六甲的門戶。中國人對新加坡一般的認識是「華人國家」,所以想當然地認為它會站在中國一邊,但事實並非如此。前面我們也說過,新加坡之所以能取得現在的成功,主要是因為它儘量向英、美靠攏,並採取西方的價值觀。因此,希望依靠文化的力量使新加坡完全倒向中國並不現實。
從新加坡的角度來看,鑒於自身的體量和地理位置,最好的生存之道是在大國之間周旋,讓自己奇貨可居。
除此之外,關注馬六甲航線的國家還必須考慮馬六甲海峽沿岸的另兩個國家—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立場。儘管在和平時期,中國的商船經過馬六甲海峽並不會遇到官方的阻攔,但從戰略安全的角度來看,你無法保證在非和平時期會發生什麼情況。
即使中國有辦法讓上述三國不敢威脅中國在馬六甲海峽的航運安全,但只依靠馬六甲海峽的風險依然很大。這個風險主要來自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馬六甲海峽太長,地形條件複雜。穿越整條海峽的航程超過1 000 公里,兩岸泥沙不斷地向海峽內淤積,形成了大量的沙灘和沙洲(淺於23 米的地方就有37 處),再加上海峽內累積了不少沉船,使得真正能利用的航道寬度很有限(主航道僅寬2.7~3.6 公里)。尤其是在扼守其東大門的新加坡水域,海峽只有2 公里寬。
目前,超過20 萬噸的巨輪就已經無法在馬六甲海峽安全通行了。如果在戰時,馬六甲海峽的這種狀態,也將使得攻擊航船、封鎖海峽變得非常容易。
其次,從南海方向駛出太平洋的船隻會發現,在海峽之西有一條相當於門戶的島鏈存在。這條島鏈的北部是安達曼群島,南部則是尼科巴群島。不幸的是,由於大英帝國的幫助,這條位置上看起來更應該被劃歸東南亞國家的「馬六甲海峽西大門」,現在卻歸屬於印度。在印度與中國存在地緣政治競爭的情況下,大家應該很容易判斷出,這樣的格局對於中國是很有風險的。
理論上,從中國出發的船隻也可以東出第一島鏈,進入西太平洋,然後向東南方向航行,圍著紐幾內亞島、澳大利亞大陸繞一圈,從南太平洋進入印度洋。當歐洲人在阿拉伯人壟斷東西方海上通道的時候,就曾選擇繞行非洲南部,或者圍著地球繞一圈以抵達亞洲。問題是,即便不考慮成本問題,這條西太平洋—印度洋航線的地緣政治風險也要遠高於南海—印度洋航線。畢竟,這條航線要在美國(關島)、澳大利亞、紐西蘭這些海洋國家聯盟的核心成員眼皮底下經過。既然連馬六甲海峽都快被中國的對手封鎖了,又怎麼能指望上述國家成為中國的盟友呢?因此,我們必須把視線放在這兩條航線之間,看看南洋群島本身有沒有其他海峽可以扮演相應的角色。
備選方案—印尼通道
我們知道,南海的東、南方向是一片由兩萬多個島嶼所組成的「大陸」,由本書所稱的「南洋群島」所圍就。這就意味著馬六甲並非唯一連通南海—印度洋的紐帶,其他島嶼之間的海峽組合也可能成為新的交通要道。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海峽都具有戰略價值。小漁船自然完全可以在南海那兩萬多個小島間隨意穿行,但對於具有遠洋能力的軍艦(包括潛艇)、商船來說,能夠利用的海峽並不多。
由於南洋群島的南部外圍島鏈都屬於印尼國土,很顯然,無論你是從南海腹地穿行,還是選擇東出台灣島與菲律賓之間的巴士海峽,沿菲律賓東麓南行,最終都必須經過印尼國土才能夠抵達印度洋。為此,我們也可以將替代馬六甲航線的備選方案稱為「印尼通道」。
真正有戰略價值的印尼通道有兩條,這兩條通道中共計有三條重要的海峽:西邊的通道需要穿越巽他海峽,東邊那條則要通過望加錫與龍目兩條海峽。
巽他海峽位於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之間,長約120 公里,寬22 〜110 公里,平均水深遠遠超過馬六甲海峽,非常適於大型艦船通航。因此,巽他海峽成為太平洋通往印度洋重要的戰略通道,來自東亞的航船經常通行於此。而且巽他海峽很深,峽底地形簡單,因而也成為潛艇的黃金水道,美海軍第七艦隊就經常通過巽他海峽來往於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不過,由於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距離較為接近,最窄處僅有3.3 公里,戰時也非常容易遭到封鎖。
另一條就是巴厘島東側的龍目海峽了。之所以會叫這個名字,是因為海峽對面的那個小島就叫龍目島。為了讓這條海峽更具有知名度,也許應該將它改名為「巴厘海峽」。只不過對於政治家和軍事家來說,炒熱這一條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的海峽,並不會帶來直接的好處。事實上,這條海峽目前也不可能改名,因為巴厘島西側與爪哇島之間的那條海峽就叫巴厘海峽。
巴厘海峽之所以沒有那麼知名,是因為它的寬度只有不到3 公里,並且水太淺。不過這倒為爪哇島與巴厘島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否則,當年那些不願意改信伊斯蘭教的馬來人也不會那麼容易大規模退往巴厘島。
相比其他幾條海峽,龍目海峽的通行條件可以說是最好的。海峽最初是因地殼斷裂下沉而形成的,由於海流強烈的侵蝕和沖刷,龍目海峽自形成以來一直都在自然地加深加寬。目前其大部分水域水深能達到1 200 米以上,寬度則在35~65 公里,並且沒有暗礁。這樣的通行條件,不僅讓馬六甲海峽相形見絀,其安全性也要好於最窄處僅3.3 公里的巽他海峽。現在往來於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載重20 萬噸以上的大型船隻,基本都是從龍目海峽通行的。
從印度洋方向駛來的油輪在經由龍目海峽進入印尼水域後,接下來所直面的就是望加錫海峽了。這條位於蘇拉威西島和加里曼丹島之間的海峽,長740 公里,寬120~407 公里,大部分水深為50~2 458 米,平均深度為967 米。有這樣的縱深,通行再大的油輪也沒有問題了。由於日本所使用的油輪多屬載重20 萬噸以上的超大型船,因此對於日本來說,龍目—望加錫航道則顯得更為重要。
拋開通行條件,僅從地緣位置來看,日本也會比中國更加重視龍目、望加錫海峽。因為當我們把視線移到望加錫海峽之北時,會發現與之直接連通的並不是南海,而是菲律賓。就算中國最終控制了南海,日本也完全可以只依靠菲律賓東側—望加錫海峽—龍目海峽這條繞過南海的海上通道通往印度洋。事實上,這條通道的戰略價值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已經體現出來了。為了爭奪海峽控制權,日本聯合艦隊與盟軍曾在此進行過聞名於世的望加錫海戰。
對於中國當下來說,航程更短的巽他海峽會更有價值些。如果中國能夠控制南海,那麼只需搞定印尼就足以保證航線的安全。相比之下,龍目海峽的位置就有些偏東了,如果繼續北上望加錫通道,無論是從馬來西亞與菲律賓之間穿行而過,回到南海航線,還是繼續北上由台灣島南北兩側進入東海,面臨的地緣政治局面都要複雜些。當然,在和平時期,龍目—望加錫通道的重要性還是無法替代的。比如中國從澳大利亞所進口的鐵礦石,大部分就是由龍目海峽輸入的。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應當清楚這兩條戰略通道的位置以及地緣價值了。經由這兩條通道進入印度洋的優點在於可以避開印度的監控,並迂迴至印度洋的腹地。它們的名氣之所以遠遜於馬六甲海峽,是因為在和平時期,一切商業活動都需要考慮成本問題,而馬六甲海峽在地理上的優勢使得它在印度洋—太平洋的航運當中占據了主導地位。不過作為戰略備選方案,增加的那部分航距也屬於可以接受的範圍。
相比於馬六甲海峽三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共管的局面,在巽他、望加錫、龍目這三條海峽的問題上,印尼終於可以獨自充當一次「關鍵先生」了。對於這個人口超過2 億的國家來說,五大地緣政治區中的任何一方想將其完全控制都是不現實的。就中國來說,雙方並沒有直接的地緣矛盾,相反,基於各自的地緣政治定位,兩國之間的戰略合作前景頗為廣闊。
要想與人合作,首先必須知道你的合作夥伴需要什麼。我們先來看看印尼需要什麼。以地緣實力來看,無論是在GDP(國內生產總值)還是人口方面,印尼都是當之無愧的東南亞老大。在20 世紀50 年代亞非國家爭取民族獨立的大潮中,正是基於對自身地緣潛力的自信,印尼才會試圖在第三世界國家秩序的建立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1955 年召開的第一次亞非會議,就是在印尼的提議下舉辦的,舉辦地就在印尼的萬隆,因此又稱為「萬隆會議」。
儘管印尼並無可能成為一類地緣政治板塊,但在東南亞地區成為核心,並憑藉同盟的力量提升國際話語權,還是可以期待的。然而一個國家能否成為地區核心,不僅取決於整體實力,更取決於其與地區其他成員的地緣關係是否緊密。如果彼此之間沒有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的需要,那麼即便你的實力再強,也很難輻射自己的影響力。從在東南亞的地緣位置來看,面朝太平洋、背靠印度洋的印尼顯得頗為邊緣。
兼具海陸雙重優勢的泰國、馬來西亞、越南,在地緣位置上都更有機會成為連接中南半島與南洋群島之間的紐帶。另一個讓印尼有危機感的因素,來自其身後的澳大利亞。對於澳大利亞來說,如果想擴張自己的地緣影響力,東南亞幾乎是唯一的選擇了。事實上,無論是在東帝汶問題上,還是在2014 年馬航的兩起空難中,我們都能夠看到澳大利亞忙前忙後的身影。畢竟,直接橫亘在它身前的,只有與之隔海相望,且渴望獲得東南亞領導權的印尼了。
在上述地緣背景下,如果能夠從外部得到一個強有力的支撐,那麼印尼所面臨的地緣困局將大為改觀。問題在於,這一選擇的餘地其實並不大。首先,對方必須是一個一類地緣板塊,也就是位列我們在第一章所列出的五大地緣政治區,才有可能發揮作用。其次,這個地緣政治區有和印尼合作共贏的需要,並且沒有潛在的地緣矛盾。
當一個國家想要尋求外部支持時,美國總是第一個被想到的。然而對於美國所處的西方世界來看,在介入東南亞事務這個問題上,馬來西亞才是更合適的代理人。因為即使不考慮印尼與澳大利亞的潛在矛盾,馬來西亞的位置也更重要,且又曾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同理,對美亦步亦趨的歐洲國家,也沒有與印尼進行戰略合作的需求。至於俄羅斯人,即使他們想在海洋上有所作為,最符合他們要求的也是越南和它直面南海的金蘭灣軍事基地。
印度也許也是一個選項。對於這個期待崛起的國家來說,介入東南亞事務,更多是為了對沖中國在印度洋的影響。然而讓印度人選擇的話,優先合作的目標應是與之陸地相連,且有更廣闊合作前景的緬甸,以及能夠在南海給中國直接添亂的越南。
其實,即使不做上述排除法,中國也是印尼最合適的選擇,因為印尼對中國而言有足夠的重要性。無論出於加深與東協合作的想法,還是出於在南海博弈的需要,印尼的話語權對於中國來說都有很大的價值。比如在菲、越試圖綁架整個東協或者南海國家,以期共同應對中國時,在南海周邊找個與自己沒有利益衝突,又有互換籌碼可能性的戰略合作夥伴,就顯得很重要了。
此外,既然中國人已經決定向藍海進軍,那麼印尼所掌控的兩條海上通道,也足以讓這個世界級大國對其另眼相看。需要說明的是,儘管美國人認為,對於這種「國際性海峽」,各國都應該享有過境通行權[1]。但事實上絕大多數國家在穿行於這些位於印尼領海中的海峽時,都不能無視印尼的存在—除非你能夠強大到美國的地步。羅列出這些中國需要印尼的理由,並不是說中國在與印尼的戰略合作中會為對方所掣肘。分析這些是出於知己知彼的需要,如果雙方不能各取所需的話,那麼也就沒有合作的必要了。當然,一定要有備選方案的話,印尼也可以選擇和日本加強戰略合作,而當下處處希望掣肘中國的日本,也會很願意把印尼這樣一個東南亞大國拉入自己的陣營。問題是在與中國沒有直接利益衝突的背景下,印尼完全沒有必要為了日本的利益而站在中國的對立面。
本文節選自《誰在世界中心》,作者:溫俊軒(筆名:溫駿軒),出版單位:中國國家地理圖書;這本新書,以地理環境為切入點,以地圖為工具,從地緣視角探討了中國崛起路線。在地域上,形象生動地解析了歐洲、東亞、東南亞、南亞等區域與中國的地緣政治關係;從時間上,回顧了世界的歷史,探討了文明興衰、民族興亡的規律,為我們了解當今世界大國格局和未來國際趨勢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和更廣闊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