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廁竟發出男人呻吟聲,嚇壞上廁的女生!高雄市保安警察大隊黎明中隊警組進入女廁查緝,逮獲40歲魏姓毒品通緝犯,原來他躲入女廁內施打毒品,異想天開以為女廁隱密,必能躲避警方追查,反而成為甕中鱉。
毒品通緝犯魏男異想天開,以為躲進女廁吸毒不會被發現,卻發出「呻吟聲」嚇壞如廁婦人,反被報警逮人。(記者黃良傑翻攝)
保大說,9日深夜巡邏至前鎮區興仁公園公廁旁,一名婦人神情驚慌跑出來報案,說女廁內有男子呻吟聲,非常恐怖!員警進入女廁查看,發現有間廁所遭上鎖,敲門試探,有人回說正在上廁所,拖延不出,馬桶沖水聲同時響起。
警方研判,這應該毒犯正在將毒品證物沖入馬桶,企圖滅證。經警方細查,果然在女廁內地板發現遺留1包夾鏈袋,內含有海洛因殘渣,並查出魏男是毒品通緝犯,當場逮捕。
魏男去年初剛服刑出獄,不思悔改,又因毒品案被通緝,毒癮發作想施打毒品,為躲避警方查緝,躲入公廁的女廁所施打毒品,沒料想施打完毒品身體放鬆,舒服發出的呻吟聲,嚇到如廁的婦女,報警讓他反成甕中鱉,遭到逮捕。
海洛因(英語:heroin或diacetylmorphine),學名二乙醯嗎啡;又譯海洛因。
在醫學上,海洛因可作為強效鎮痛藥物,用於心臟病、外傷、手術後的劇痛。因為有強烈的成癮性,也被用作強效毒品,俗稱「白粉」或「白麵兒」;台灣、香港又稱「四號仔」、「軟仔」(硬仔則是安非他命)。
世界各國對海洛因控制相當嚴格,販運海洛因屬嚴重罪行,可判處罰款、終身監禁或死刑,但因它售價高昂、成癮性強,至今仍為多國最常走私的毒品之一。
起源
19世紀分析發現鴉片的藥效主要來源於其中的生物鹼、可待因和嗎啡。1874年,任職倫敦聖瑪莉醫院的化學家偉特(C.R Wright)第一次合成海洛因。他把嗎啡與醋酸酐加熱,得到二乙醯嗎啡。該化合物之後送到英國曼城歐文斯學院(Owens College)研究。該學院把海洛因注射到犬隻及白兔體內,牠們當時有驚恐、渴睡、瞳孔放大、流大量口水、有欲吐的跡象、呼吸最先加速然後紓緩,心跳減弱而不正常等。[5]偉特並未繼續研究該藥物。
1897年,德國拜耳藥廠化學家菲力克斯·霍夫曼再次合成二乙醯嗎啡(11日前,他剛成功將阿斯匹林製成藥物)。他本希望合成可待因——藥效和成癮性都較小的止咳藥物。海洛因(Heroin)的名字由拜爾藥廠註冊,該字或源自德文heroisch一字,意指英雄,因為海洛因會給服用者一種英雄般的感覺。1898年至1910年,海洛因作為一種止咳處方藥出售,拜耳公司以不會上癮的嗎啡作招徠,當時海洛因極為暢銷,不過由於其處方只是口服極低劑量,使用者眾但確實沒有發生嚴重成癮問題。後來卻發現該藥在肝臟中會代謝成嗎啡、而且嗎啡成癮者也改用海洛因、加上拜爾公司曾嘗試隱瞞其危害,令拜耳公司名譽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