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後,你會對孩子數到三嗎?這幾招比它還好用!

@ 2017-07-15

幼兒比較愛玩,缺乏控制衝動的能力。看到孩子的不良行為,很多家長都會選擇對孩子數「3,2,1」!那麼數有用嗎?別再對孩子數到 3 啦!相比起來,這幾招更有用!

有一個場景,幾乎人人都會遇到:「我數三聲,你必須得吃飯,3,2,1」真是再熟悉不過了,絕大多數家長都會用到這一招。雖然多數情況下,孩子在聽到 3 的時候會乖乖就範,但越到後面似乎這招就越不行了,沒准孩子還會開始討價還價,到最後數到 100 都不會再聽了。到底數到三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真的有效呢?為什麼我們數到三了下次孩子還是會不聽話?來聽聽兒童心理諮詢師是怎麼說。

為什麼我們熱衷於「數到三」?

寶寶還小講道理聽不懂,這是最有效的告誡方法。不能打不能罵,大多數家長都表示真的是必不得已。事實是這樣麼?回頭想想,通常我們在用這招對付孩子的時候,孩子並沒有做什麼出格或很危險的舉動,只是家長們覺得不聽話很頭疼,想通過一個簡單的 命令來結束孩子現在頭疼的行為。所以說到底,咱關注的只是孩子的行為,利用這個方法,簡單停止了行為。

「數到三」有效?其實孩子只是怕你

可數到三開始有效,但為什麼會越來越不奏效呢?第一次孩子在聽見時大多沒有意識,但後面緊接而來的「懲罰」(體罰、責駡、粗暴的行為幹預或後果承擔)。於是,等孩子被懲罰後再聽到,就會想起上次的經歷,為了避免被再次懲罰選擇妥協。所以,當家長數到三時,寶寶聽到的不是數字而是情緒——恐懼。 孩子並不能理解為什麼要停止行為,而是出於本能的恐懼聽從了你的建議或者命令。這種妥協看起來有效,但並不是出於對規則、規矩本身的理解,根本問題並不能解決。

為什麼不建議家長「數到三」?

我們會經常說,不建議打罵孩子,數到三相比體罰和吼叫,雖然顯得溫柔和「合理」很多,但其實也有很大的弊端。 

弊端1:失去選擇權,阻礙了孩子自我潛能發展:長期使用倒數三來進行約束和交流, 命令與威脅會讓孩子只關於「服從」, 只會關注結果是什麼,而放棄了在過程中的選擇權利。讓孩子變得更沒有主見,容易依賴他人,而且自控力差不易調節自己的情緒。

弊端2:無法讓孩子真正認識到問題所在:就好比孩子不吃飯,倒數三雖然讓終於他吃了下去,但只是迫於媽媽的壓力,並不是真的覺得自己需要吃下去,到了下一次依舊繼續,直至等到「倒數三」的最後通牒。 弊端3:不給孩子表達機會,親子溝通越來越難:家長並沒有問孩子為什麼想這樣,孩子也沒有機會去表達(到最後會習慣於不表達),沒有雙向溝通,只有單向命令,長期如此,親子溝通會越來越困難。

這幾招,比「數到三」更好用

 

既然「數到三」後遺症這麼多,再碰到同樣的情況,家長該怎麼辦呢? 「肯定情緒」和「給出選擇」。

使用場景一:孩子不聽話有情緒時:自己家孩子搶走別人家娃的玩具,眼看倆人就打了起來。以前處理:怎麼能動別人東西呢?我數到三,快點還給人家! 建議處理:媽媽跟寶寶說: 這個小朋友不給你玩玩具,你很生氣對麼?(情緒肯定)寶寶點點頭。

 

媽媽:好,如果你的玩具沒有經過自己同意被人搶走,你會不會也不開心啊?(情緒肯定)我知道這個玩具你很喜歡(尊重孩子的意見),可是他也沒有玩完,我也知道不給你玩你很生氣(再次肯定孩子情緒),我們想想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呢?這個時候孩子多半會情緒緩解過來,聽從媽媽的建議。媽媽:你看看你有什麼玩具可以跟小朋友交換,或者你等一等,等小朋友玩完你在玩?(提供了選擇)這一招適合給年齡稍微大一點的寶寶使用,充分被尊重的意見和被接受的情緒,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受到了重視。

使用場景二:孩子磨磨蹭蹭時:要出門去打疫苗,寶寶怎麼都不走,來來回回說了好幾次。以前處理:快點你給我把鞋子穿上!我數到三,不穿你就自己在家! 建議處理:媽媽說:寶寶你好像是在害怕,你不願意去醫院嗎?(肯定情緒)孩子點頭。媽媽說:媽媽知道很疼,你看媽媽也怕疼,可我們去了醫院可以讓你身體更快地好起來。(肯定情緒,尊重意見)孩子:可我還是不想穿鞋子。

 

媽媽:我可以幫你穿鞋,或者你可以自己選一雙。(提供了選擇。可以是穿皮鞋去還是球鞋去?選一雙穿讓你勇敢起來有魔力的鞋去,等等)孩子:我要穿有鋼鐵俠鞋子!媽媽:謝謝你幫助了媽媽呀(肯定孩子的選擇)。今天打完針我們能不能一起去繪本館看書呢?你最喜歡的繪本是…(繼續提供選擇)孩子磨蹭大多是情緒原因,在肯定孩子的情緒後給出多個選擇,把不愉快的事情,變成愉快的選擇。

「數到三」 其實可以這樣用

說了這麼多,數到三是不是就一無是處了呢?其實也並不是,要看這樣的方法是用在什麼地方。例如,在面對孩子調皮你要爆炸發脾氣時,你可以在心裡默數 3 個數(或者 5 個數、10 個數)然後再說、做等。 於是,在用到孩子身上用不了的方法,就會搖身一變,變成了控制自己情緒的小方法。你也可以當著孩子的面演示,讓孩子耳濡目染學會控制自己情緒。

用心尊重孩子的情緒和選擇,允許與肯定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命令與威脅,如果你能給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在今後陪伴成長的路上,將走得更順更溫馨。

點選以下圖片,進入我們粉絲團給我一個讚,更多育兒、孕育、親子相關文章等著你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