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阿里的人工智慧試驗田「淘咖啡」挺火,但無人便利店還是有很多bug

@ 2017-07-14

日前,阿里的無人超市「淘咖啡」正式開門接客了,吸引了公眾和各大媒體的目光,「淘咖啡」最大的亮點是內部沒有收銀台及收銀人員。

                                                                            上圖為阿里杭州淘咖啡店  註: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人工智慧的出現會催生一個新的階層——無用階層, 數以億計的人將找不到工作,因為他們沒有辦法和人工智慧競爭。」《未來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在最近的一次演講中提到。

 

日前,阿里的無人超市「淘咖啡」正式開門接客了,吸引了公眾和各大媒體的目光,「淘咖啡」最大的亮點是內部沒有收銀台及收銀人員。

 

科技發展的速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人類離「無用階層」到來的日子越來越近了。不過,今天先不討論這麼傷春悲秋的話題,我們來看看阿里的「淘咖啡」是怎麼實現無人運營的,以及這樣的無人便利店到底有沒有bug。

 

 開門迎客的第一天,場面很是火爆。進店第一步,打開「手機淘寶」,掃一掃店門口的二維碼,獲得一張電子入場券,通過閘機時掃這張電子入場券;

 

第二步,在餐飲區點單,或者自行選購其他商品;

 

 

第三步,付款。離店時要通過兩道門,當第一道門感應到用戶的離店需求時,它便會自動開啟;幾秒鐘後,第二道門將開啟,此時已經完成了扣款。提示器會說:「支付寶共計扣款XX元」。

 

 

如此運營方式,科技感十足!那麼,阿里的「淘咖啡」到底採用了哪些技術?

 

1、人臉識別和語音識別

 

在餐飲區,顧客向服務員提出要購買的咖啡名稱,電子設備會自動識別人臉完成身份確認,再通過語音識別完成下單。確認購買商品無誤後,相應款項就會自動從支付寶帳戶中扣除。

 

取餐區安裝了電子螢幕,完成點單的顧客只要在螢幕下方站著,頭頂就會顯示取餐號碼和剩餘時間。如果已經做好,電子屏會顯示:XX號,請取單。

 

2、生物特徵自主感知和學習技術

 

面部識別和語音識別需要人配合,淘咖啡還有一套複雜的生物特徵自主感知和學習系統,即使顧客不看鏡頭,超市也能精準地捕捉到他們的特徵。

 

3、無線射頻識別技術

 

在阿里的無人超市中,每件商品都被打上了RFID(無線射頻識別)標籤,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電子標籤。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並獲取相關數據,識別工作無須人工干預。

 

4、物聯網支付

 

阿里的無人超市應用了會員帳號打通、商品鏈路和物聯網支付技術方案。其中,物聯網支付方案由螞蟻金服提供技術支持。螞蟻金服方面表示,物聯網支付技術混合運用了計算機視覺和傳感器感應,再疊加非配合生物識別技術(「非配合」的意思是在用戶無意識的狀況下就能完成身份核實)。

 

黑科技促進數據累積 進而產生「經濟效益」

 

看完上述這些黑科技,是不是覺得阿里的無人超市很強大?其實與高科技相結合的無人便利店也不止只有「淘咖啡」這一家。2016年,日本經產省實施「無人便利店」計劃,在便利店引入無人收銀台與「電子標籤」。之後,日本7-11、全家等五家大型便利店都宣布將引入該系統;與此同時,韓國的7-11連鎖便利店也在全球第五高的大樓Lotte World Tower開設了新店,內置了一套自動結帳系統,通過「手掌」來支付;同年12月,亞馬遜在美國西雅圖推出了Amazon Go便利店,應用了先進的感測器和演算法。

 

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會對使用者進行時刻監測,保留用戶數據。同樣,當你走進一家無人超市後,你的言行舉止都會成為這些黑科技「眼中」的數據源。以阿里的無人超市和亞馬遜的便利店為例,二者的貨架上都安裝了商品識別系統,顧客走近貨架選擇商品的全過程都會被採集,當然也包括顧客拿起商品時的表情和肢體語言。

 

阿里無人零售團隊方面透露,目前阿里還採用了多路攝像頭和傳感器結合的方案。多路攝像頭的主要作用在於監控店內的情況,同時追蹤分析消費者的行為。

 

通過黑科技採集來的數據對於便利店的運營商、供貨商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這些數據可以幫助他們改進便利店的商品擺放位置、調整需求量,長遠來看可以達到優化運營的目的。

 

新技術的試煉場,商用的話還存在很多問題

 

新技術的使用固然讓人眼前一亮,但理想和現實還是有差距的。隨著無人便利店店鋪面積增大、人流量增多,再牛的技術也會感到無力。3個月前,亞馬遜宣布位於西雅圖的首家無收銀員便利店Amazon Go推遲開業。

 

彭博社的報道中稱,當商店過於擁擠時,Amazon Go的測試一直出於崩潰狀態。援引知情人士的說法,亞馬遜的便利店對人數有限制,假如店內顧客人數超過20人,Amazon Go的技術設備就很難追蹤顧客以及其手上的商品。

 

根據亞馬遜就Amazon Go申報的專利內容顯示,無人便利店構想的關鍵技術在於其特殊的貨架。它通過感知人與貨架之間的相對位置和貨架上商品的移動,來計算是誰拿走了哪一件商品。因此在人多擁擠的時候,系統的計算量即會迅速變大,商品加購準確性也不好保證。

 

前文也提到了阿里無人超市採用了物聯網支付技術,該技術混合運用了計算機視覺和傳感器感應,再疊加「非配合」生物識別技術。據業內人士透露,這種方案的難點在於,隨著店鋪規模擴大,系統的計算量會增加,這會給GPU帶來巨大的壓力。即便拋開成本不談,識別的精確度也難以保障。據了解,目前阿里的「淘咖啡」也僅僅可以承載50人。

 

接著談文章前面提到的RFID標籤,它採用了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相信你在一些圖書館、商店也見到過,這是一種相對成熟的技術。不過這種標籤本身存在無法克服的問題,標籤被緊緊捏住將無法識別,玻璃等特殊材質的商品將不被識別。另外,在雷雨天氣這種標籤也存在罷工的隱患。

 

寫在最後

阿里的無人超市推出後,國內市場一下子冒出來了好幾家類似的便利店,比如賓果盒子、F5未來商店、24愛購、神奇屋等。無人超市或許是繼共享單車之後的又一個風口,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技術方面還要很多難題要攻克,離大規模商用還需一段時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