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醒來,在朋友圈看到一句「為孩子立界限是本份,為家長立界限是勇氣,在家長面前為孩子立界限是境界」。很巧,我當這就是機緣,是我寫下如下文字的機緣。
我已經從事幼兒教育工作5年半,2年前曾任主班,停下來半年後再任混齡班的主班老師。當經歷了很多事情,當放下來很多事情之後,我更加以為,這是一份在我所有可能選擇的職業中最有價值的最偉大的最有意義的工作。
這份工作何以有價值何以偉大何以意義重大?我自身的體會是,我們做著的,並不僅僅是一份工作,絕不僅僅是。我們影響著的是一個個孩子一個個家庭甚至是一個個家族系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習慣、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但是,我們何以有能量做到這麼多這麼深遠?
我又想起我才做教育不多久時,在面試一位從一比較有名的連鎖幼兒園出來的老師時,她告訴我她之前幼兒園的特色是「環創」,那時我不太懂何為「環創」,她給我詳說那個幼兒園大廳及外廊被裝飾得如何如何漂亮。我當時問她,那有什麼用呢?
她笑著回答了幾個簡單的字:家長喜歡啊!
家長喜歡!
的確,當下一些幼兒園在很多方面的做法,我想,可能確實滿足了家長的需求。即便是家長自己,他們也很難成長到以至於意識到,做為一個幼兒園或者是一個老師,他們的能力、精力、時間等都很有限,他們很難做到既滿足孩子發展的需求,又能照顧到家長的心情。
的確很難!同時,做為一個人,我們可能很難意識到我們內心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因此,我們容易被一些事物的表象所迷惑,我們以為那就是我們所在意的。
在我過去做幼兒園和做老師的生涯中,無論在那個當下還是在自己之後不斷地成長過程之中,我一直都覺得自己做得遠遠不夠好,儘管在每一個當下,我都盡了我當時最大的努力。
我堅持認為,孩子一轉眼就長大了,生命中的前7年是一個人的一生中最最重要的7年,一旦錯過,無法再彌補——我以前不太敢於在任何公開的場談論這一觀點,但是今年,我勇氣倍增,我敢於在我面對家長的演講或者一對一的家長工作中說出這句話。
這其中的原因也來源於斯坦納先生這樣的一段話:作為教育者,在孩子頭七年所忽視的事情將沒有機會再修正。
我得跑一下題,以免有些母親看到這句話會焦慮。因為她們會問:那難道我們就沒有機會彌補了嗎?
我會告訴你,有啊,通過現在和將來的學習以及成長,你不再繼續過往的錯誤那就是另一種彌補和收穫。
我關注孩子關注教育已經很多年,我清晰地知道,人無再少年!
照顧好孩子——這是一位幼兒老師,首先應該做到的,一定要做到的。雖然我知道能做好這一點已經很不容易,可能起碼需要三五年的努力,也許有人比較有天賦,一兩年就可以。
而做為我個人,我覺得我經歷了五年,但我也不敢肯定我做得有多好,只是我在疏於照顧時不再緊張於家長的言語,而是自己先接納自己、致歉家長,並且一次又一次地囑咐自己,要照顧好孩子!
而這幾年的成長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又一個家長和孩子陪伴自己走過來的。做為家長,很多人都期待自己的孩子有成熟的、有經驗的、參加完培訓的老師,但是,正如每一位醫生也都必須經歷實習階段而已,這份工作的經驗是沒有什麼捷徑可走的,就靠老師自己一年又一年的和孩子們在一起。
而對於孩子來說,有多年經驗的老師並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有,當然更好),而是,一個有意識地自我成長的老師對孩子的陪伴則是最最重要的。
同時,做為老師,我們應該清晰地知道,做為一名家長,一般情況下,他們為送孩子就讀都付出了一定的努力,比如承受來自家庭、親戚等人的壓力,比如克服交通問題,比如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這是不同尋常的付出。
所以,問題是,我們要做出怎樣的努力才能真正支持到家長的需求?
我堅持一種觀點,做為一名非傳統教育的幼兒教師,帶孩子只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儘管我們工作的絕大多數時間是陪伴和照顧孩子。
我想,我們就是藉由孩子與家長相遇,這更是一段和家長一起成長的旅程!
如果我們不能深入孩子的家庭,其實,我們能夠影響到一個孩子的可能很小很小,甚至,還可能給孩子帶來困惑,因為家校之間帶養方式的不一致會無端地消耗了孩子的生命力。
教師必須是對所做的每件事,不分大小,都具有主動精神的人。
教師應該是一個對整個世界和人類充滿興趣的人。
教師必須是一個對不論是思想還是情感中的假象永不妥協的人。
老師必須不斷前進、杜絕陳舊與腐朽。
做為一名老師,尤其是幼兒老師,我們必須是有這樣格局的人,我們不僅僅是一個照顧好孩子吃喝拉撒的人,我們也不能局限於迎合家長的一些個性化的需求,為了維持和家長的關係而忽略了孩子發展的需求,進而忽略這一份關係的真正意義。
所以,當今天早晨,我看到「為孩子立界限是本份,為家長立界限是勇氣,在家長面前為孩子立界限是境界」這句話很感動,這句話正好是我這一兩年尤其是最近的感受。
做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要努力做一個勇敢的人,我們要重視我們與家長之間的合作關係,我們要清晰我們為什麼會與他們的孩子相遇。當然,這個前提是,自己必須不斷地學習和成長,要有胸懷去陪伴和接納家長和孩子。
所有的相遇終極都源自內在業力的牽引,都是關係中的個體內在成長的需求——清晰了這一點,我們會將我們工作的格局放大,從而能真正地幫助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