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除了人類之外,唯一會製作「打擊樂器」創造「音樂」的動物

@ 2017-07-12

文 / 小葉叔叔,Rbieti

人類在唱歌的時候,經常會用一些打擊樂器(編鐘、鼓等)進行伴奏,讓音樂的旋律更加有節奏,也讓聽眾更容易進入情境,享受音樂給我們帶來的愉悅。

人類敲鼓,圖片:http://www.ooopic.com/

最近,來自澳大利亞的科學家發現一種名叫棕樹鳳頭鸚鵡(Probosciger aterrimus)也會藉助「打擊樂器」玩音樂,以下是用「小木棒」敲打樹幹的棕樹鳳頭鸚鵡視頻:

棕樹鳳頭鸚鵡,英文名字 Plam Cockatoo,體長約 50-70 cm,有非常明顯的羽冠,臉部裸區為紅色。

棕樹鳳頭鸚鵡標準照,圖片來源:http://www.arkive.org/

棕樹鳳頭鸚鵡主要分布於紐幾內亞以及澳大利亞北部的熱帶雨林。

棕樹鳳頭鸚鵡的分布圖,圖:IUCN

這種鸚鵡非常特別,它會製作兩種「打擊樂器」。第一種是長度約為 20 cm 的「小木棒」,首先折斷一節樹枝,然後去除樹枝上的葉子和多餘的枝條;第二種是小灌木(Grevillea glauca)的堅果殼,棕樹鳳頭鸚鵡用喙部雕琢後,便於抓握。這些「打擊樂器」不幹別的,就是用來敲擊樹幹,發出敲擊的聲音。

鸚鵡用的兩種「打擊樂器」,左:小木棒;右:Grevillea glauca的堅果殼,圖片:Heinsohn et al., 2017

正在用「小木棒」敲打樹幹的棕樹鳳頭鸚鵡,圖片:hermonslade.org.au

比較有意思的是,只有澳大利亞這邊 Cape York Peninsula 地區的種群會用「打擊樂器」來敲擊樹幹發聲,紐幾內亞的種群則是直接用自己的腳來敲擊。科學家在澳大利亞北部的 Kutini-Payamu (Iron Range) 國家公園通過錄像和錄音的方式,在 2009-2015 年期間一共採集了 18 只雄性個體共計 131 段棕樹鳳頭鸚鵡用「打擊樂器」敲擊發聲的有效數據。

對這些聲音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這種「敲擊音樂」並不是隨機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節奏韻律。每段「音樂」中包含 5 到 92 個敲擊節拍,平均為 10 個敲擊節拍。每次敲擊的間隔從 0.09s 到 2.77s 不等。

鸚鵡創造的打擊樂(上排)VS. 無規律的隨機節奏(下排),圖片:Heinsohn et al., 2017

進一步通過 7 段敲擊超過 25 次的數據進行自相關分析發現,有 5 段敲擊樂存在顯著的自相關,也就意味著這種敲擊音樂保持非常強的規律性,具有人類音樂節律的特徵。

而且還發現不同的鸚鵡「敲擊」的節律不同,有些快速急湊,有些則緩慢規律,可能每隻鸚鵡都有自己的「音樂風格」。

這種敲擊音樂傳播距離通常小於 100 m,小於其領域範圍的 170 m,意味著這種敲擊音樂不是用來保衛領域。研究還發現,大多情況下是當雌性出現時,雄性才表演「敲擊音樂」(67.5%),這種「敲擊音樂」可能是雄性之間為了競爭雌性而展示的(同性競爭),也有可能是為了吸引雌性(異性吸引)。

這可能是除了人類之外,唯一懂得利用「打擊樂器」創造出有「韻律的音樂」的動物。當然,能自己創造「打擊樂」的不止人類和棕樹鳳頭鸚鵡,比如人工飼養的黑猩猩也會用自己的手腳敲擊空心樹或者一些可以引起共振的物體來創造節律,只不過都不藉助工具。這個研究為人類使用樂器創造音樂的演化過程提供了一定的證據。

參考文獻:

Heinsohn, R., C. N. Zdenek, R. B. Cunningham, J. A. Endler, and N. E. Langmore (2017). Tool-assisted rhythmic drumming in palm cockatoos shares key elements of human instrumental music. Science advances 3:e160239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