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蘭德智庫》研究員皮特近期指出,中國軍備技術創新日新月異取得了大量突破性成果,但美國的軍備創新實踐表明創新也是一把雙刃劍,很多創新最後都以失敗告終,並且大量創新成果在實踐中表現的異常脆弱,很難發揮關鍵作用。皮特告誡中國,不要在自主軍備自主創新的道路上走得太遠,可以適當借鑑已有的成果,避免陷入創新誤區。
皮特指出,聯合戰鬥機項目JSF中波音的設計X─32就應用了很多超前技術,其中被爭論最多的是它的進氣道隱身設計! 但是這個創新很難實現,最後不得不放棄。因此中國應該為軍備創新快節奏剎剎車,不要陷入自主創新的誤區,從而讓自己重蹈美國覆轍。
美國智庫奉勸中國自主軍備創新剎車,可是其並沒有放鬆針對中國的軍備技術封鎖,這個確實屬於一個矛盾體。皮特指出,近年來美國軍備技術創新投入經費增長速度放緩,可是這种放緩是在其高起點基礎上的,並且中國自主創新投入增加也是過去欠帳太多的原因,因為美國投入減少還有經濟低迷的原因,不是因為不再關注軍備創新。由此可見美國智庫的告誡看似好心,實在不然。
公開資料可知,為了確保技術優勢和世界領先地位,美、日、歐等西方國家不斷通過立法,制訂政策,或採取行政手段,針對中國實施高技術出口審查和管制措施,並沒有明顯放鬆封鎖的意味。在西方圍追堵截的困境下,中國只能選擇走自主創新路線。雖然當時有人從經濟上考慮,認為造不如買、買不如租,可是長久來看自主創新獨立掌握核心技術才是正道。
專家認為,也許在軍備科技領域占據絕對優勢地位的西方國家開始對中國自主創新能力的爆發產生了焦慮,於是開始採取警示的方式讓中國放慢自主創新的步伐。
美國調查後指出,中國自主創新的行為,導致28%的美國企業遭到業務損失,超過40%的企業表示自己的經營預期將受到不利影響,更有57%的高科技企業聲稱會因為這些政策而喪失業務。美國指出,中國自主創新不應該傷害到美國既有利益。西方其他國家也紛紛指出,中國自主創新可能會衝擊西方現有利益,比如華為為代表的中國公司正在通過創新搶走本屬於西方國家的市場與利潤。
作為全世界科技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美國對華技術封鎖政策雖然經歷了幾個時代的變化,但變來變去,還是一個字:NO!。美漸將技術出口管制形成兩份不同的清單:軍用項目部分由《武器出口控制法》進行管制;而兼用於民用和軍用的技術產品,即所謂的「兩用」項目,主要依據《出口管理法》及《出口管制條例》,由商務部及其下屬的出口管理局負責具體事務。2007年,美國正式規定包括航空發動機、先進導航系統、雷射器、水下攝像機及推進器等20類產品不得向中國出口(這也是其目前正在執行的對華高科技出口的管制政策)。
在對華技術封鎖的問題上,這些愛互扔白眼的歐洲人,卻有著難得一致的默契。50多年來,無論是冷戰時期的「巴黎統籌委員會」,還是近二十年來的「瓦森納協議」和「1334號法令」,歐洲國家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政策如鐵板一塊,未見鬆動。直到今天,「對華敏感技術和武器禁運」這項始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已經「年過花甲」的封鎖政策,絲毫沒有鬆動的跡象;當今技術發展前沿的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雷射傳感、航空製造、船舶與海事設備等眾多領域的技術,均位列明令禁止向中國出口的「黑名單」上;哪怕是已經過時的陳舊技術,也要經過層層檢查與閹割並索要高昂代價。
近年來中國軍備自主創新能力大大提高,美國開始嘗試在國際空間站、新概念武器等領域與中國進行技術合作,但美國技術封鎖並沒有出現明顯鬆動。比如美國認為,在生物和醫藥技術領域合作,可能存在中國藉機研製生化武器風險;地球觀測和導航技術領域的技術合作,利於提升中國軍事實力;信息技術領域合作會影響美國競爭優勢;能源技術領域合作會導致很多能源設備、技術及關鍵材料都會被中國軍方使用;新材料技術領域合作,可能致使中國軍備使用其中的材料和儀器設備等等。總體而言,軍備科技深入合作,中美之間很難達成。
感謝美國專家的告誡,但是我們自主創新的路絕對不能放慢減速,而且應該加大力度。雖然自主創新有風險,但不創新就沒有出路。美國智庫指出的中國可以借鑑印度模式,多一些現成的成果應用少一些風險極大的自主創新,這種提議不適合中國,一是中國沒有印度那麼好的外部條件可以便利的購買他國軍備,二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必須有自己的核心軍備技術,雖然創新有風險,但也必須堅持下去,不是聽信美國的奉勸。
中國已經走出了的自己的獨立自主的軍備創新路線,有了自己的獨到模式,有了自己的人才隊伍和成熟機制,中國沒有任何減緩創新之路的理由。為科學家加油,為自主創新加油! 西方國家沒有必要替中國擔心自主技術創新出差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