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地方,活人和死人年年月月日夜相伴同處一室

@ 2017-07-06

 

原標題:在這個地方,活人和死人年年月月日夜相伴同處一室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里,一座活死人墓可以演繹一段神鵰俠侶式的愛情,那麼一座活死人城呢?

從巴哈利亞返回開羅的大巴並不直接開進城裡,同車小同伴們都急著打的趕回旅館,將自己洗滌乾淨後美美地吃頓晚餐,然後再美美地睡上一大覺。唯獨我倆急著要在去亞斯文前親眼目睹活死人城的風采,便在GIZA區下車,先搭了一段地鐵,然後步行至艾資哈爾清真寺。

此時,天已近黃昏。

皇帝攔住一個衣冠楚楚的中年男子,問他,死人城怎麼走?

死人城?

也就是開羅北公墓。村婦補充道。

中年男子想了想,然後拚命搖頭,說,我不知道。

又問了幾人,幾乎都是類似的回答。

此行開羅我倆有兩次很邪門的經歷,一次是尋找伊本圖倫清真寺,拿著寫得清清楚楚的阿拉伯文的地址、問了無數人愣是不得要領;另外一次就是尋找這座死人城,幾乎所有相關的資料都說這裡很有名,有名到隨便揪一個本地人出來都能畫個地圖給你。但事實是我們大費周章,從英語流利的糧油店老闆到香水店老闆,再從熟悉路況交通的警察到環衛工人,問了無數次的結果是得到一堆「?」號,直到天將黑仍無頭緒。

終於逮到一個比較靠譜的。

問:死人城在哪兒?

反問:死人城?

村婦一邊比劃一邊說,人死了,都埋那裡,很多很多人,也有活人住在那裡,窮人。

對方想了想,跟旁邊一個夥計合計半天,終於告訴了我們正確方向。

我倆剛走出幾十米,那人竟大喊著從後面追了上來,面色緊張地勸我們:今天太晚了,天快黑了,那裡很危險,很亂。你知道的,裡面都是最窮的人住,治安不好,萬一被打劫呢?你們別去了。

皇帝對此置若罔聞,對村婦說,為什麼窮人居住區就一定危險呢?別怕,有我呢!

謝過人家的好意,我們還是決定去一探究竟。

艾孜哈爾清真寺

我倆按那人指的方向沿著艾孜哈爾大街一直往前走,上坡,然後穿過一座高架橋,停步。

身後是喧囂熱鬧的現代都市和車水馬龍的寬闊馬路,眼前卻是三條通往不同方向的土路,杳無一人。

活死人城到了。

早在14世紀,開羅的富人大戶就開始在這裡建造墓地。為保護墓地不被破壞,他們會雇用守墓人,並在墓地里搭建簡易住所讓守墓人居住。不過,在我們眼裡,這裡的簡易住所看上去倒是十分宜居。

死人城裡有的墓宅甚至有上百年的歷史,從地上的墓屋順著台階下到墓室,共有八九個墓葬,每個墓葬都立著石碑和死者的名號。

「死人城」多是達官貴人的歸宿,諸如埃及近現代時期的「巴夏」(埃及人對官人的統稱),以及埃及改為共和國前後的官員和富人。這些人的墓室都用石料修砌,有刻字的墓碑,很氣派。墓主的家屬要依據墓宅占地面積每年向政府繳稅,有些墓地產權如果原來就是墓主家的,則無須繳地皮稅。

「死人城」里的墓宅按照民居風格建造,有院落、圍牆、大門、房屋和墓室,房屋多數只有一層或兩層,顯得有些低矮。大門邊的圍牆上刻著墓主名字和墓宅排號。墓室下面埋葬著棺槨屍骨。

現如今,在「死人城」里居住的活人,大多是守墓人及其家屬。作為職業守墓人,他們幾乎是世代相傳的。對於守墓人而言,主人的墓宅也就是他們的家。

死人城裡的守墓人主要分為兩類,絕大多數人是為別人守墓,也有少數人為自家看墳,且與墓室同居一個院落。為自家看墳的,一般都是家境破落者,既無力在城裡置辦房產,又得硬撐著門面看護祖墳。

古埃及人的習俗是死者一般安葬在住宅附近,活人、死人「不分家」。在開羅,有六七處這樣的「死人城」,裡面居住著100多萬人。當然,大多數都是窮人。

「死人城」里也通公共汽車,也有計程車,清真寺,咖啡館、水煙館、商店和地攤樣樣俱全。在臨近城外大街的路口,還有一些賣鮮花綠枝的小攤,攤前拉著一根根細繩,上面掛著類似中國人辦喪事用的紙錢,但不是圓的,而是二十厘米大小的長方形白色剪紙。

死人城的街道也和別的貧民區一樣,垃圾遍地,貓狗遊蕩。相比之下,這裡的街巷更狹窄更雜亂,既無街名指示牌,也無交通警和治安警。也許是傍晚的緣故,迷津般的街巷空空蕩蕩。

不過,由於這裡人少、車少、店鋪少,就明顯地多了一份寧靜。

死人城裡居住的不僅僅是那些死去的人和為他們守墓的人,還有很多無家可歸的埃及貧民。「死人城」也因為這些特殊的「活人」居民而變成了開羅最有名的貧民區。因為,它向人們展示的不僅僅是死者的歷史,更有鮮活的生者的故事。

「 死人城」是開羅活生生的社會窗口,也是開羅社會兩極分化的必然結果。在人口激增、住房緊張、地皮昂貴的情況下,它逐漸成為開羅最窮者的集中地,也是犯罪活動最多的地區。

攻略:活死人城位於開羅城東北部,可沿著艾孜哈爾大街一直往東北方向走,步行約20分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