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末日! 雲林文蛤暴斃 產量剩不到1成 農委會不救助 零售價格也飆漲至每台斤100元至120元

@ 2017-07-06

[記者黃淑莉/雲林報導]彰化、雲林、嘉義及台南都傳文蛤暴斃,尤其雲林台西情況更嚴重,產量剩不到1成,養殖業者損失數百萬元欲哭無淚,雲林縣長李進勇今天會同漁業署等單位會勘,業者無奈嘆,「文蛤末日!」

文蛤暴斃嚴重業者林明生捧起一把文蛤裡面幾乎都開口死亡。(記者黃淑莉攝)

相關單位今天前往台西實地會勘文蛤暴斃情況。(記者黃淑莉攝)

文蛤暴斃嚴重,業者不捨地在一堆開口死亡的文蛤中,尋找活的文蛤。(記者黃淑莉攝)

業者把死亡的文蛤倒在魚塭旁。(記者黃淑莉攝)

文蛤暴斃情況嚴重,成蛤產地價每台斤飆至70元,傳統市場價格更是漲至8、90元,較大顆的每台斤100至130元,家庭主婦詢價後買不下手,就連文蛤苗也因育成率差,數量只有往年的一半,每台斤飆至130元。

李進勇今天會同漁業署、水試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縣府農業處及多位養殖業者,實地到魚塭了解文蛤暴斃現況,業者林明生當場從池裡撈起好幾把文蛤,幾乎9成9都開口死亡。

林明生表示,他放養近7公頃,魚塭租金加養殖成本已投入2、300萬元,若收成,可賣得6、700萬元,現在全沒了,損失好幾百萬元,政府補助只是一時,希望趕快找出暴斃原因才是根本解決方法。

水試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主任葉信利指出,今年文蛤暴斃情況較往年嚴重,分析原因包括氣候異常、魚塭底土變異、弧菌感染、放養密度太高及文蛤基因窄化等,短期改善可從落實魚塭管理做起,如降低放養量、底土曝曬消毒,另水試所也著手育種工作。

李進勇指出,斃暴情況嚴重,盼農委會能考慮比照天然災害現金救助辦法,給予業者實質幫助,並透過專業輔導協助改善養殖環境及找出暴斃原因。

文蛤暴斃養殖業苦 治標治本雙管齊下

2017/07/06 11:35

 

圖/中央社

雲林沿海文蛤不尋常頻繁暴斃,縣長李進勇今天前往台西巡視,提出治標治本雙管齊下,配合中央補助購買食藻性魚類、改善魚塭底土及建構優質種苗來源等,幫養殖業者解困。

縣府指出,雲林文蛤養殖面積3300公頃,年產量4萬公噸,年產值新台幣26億元,居全國牛耳,但是近年來因為文蛤種苗近親繁殖,疾病抵抗力降低,魚塭底土老化,加上天氣多變,導致病菌孳長,引發暴斃頻率增加。

雲林縣長李進勇上午邀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水產試驗所、雲林區漁會、養殖漁業發展協會及團體與麥寮、台西、四湖、口湖鄉公所等,到台西實地會勘,並召開防治輔導會議。

李進勇指出,治標措施配合漁業署推動補助食藻性魚類,購買益生菌及防寒食藻性工作魚(虱目魚除外),協助穩定水質與降低魚塭底土惡化。

李進勇表示,治本將利用疏浚海沙,改善魚塭底土,並輔導建構先進種苗繁殖設備,提供優質的種苗來源,協助養殖業者解困。(中央社)

指環境變化 養殖管理是主因

〔記者陳燦坤/台西報導〕台西養殖業專區文蛤今年四至八月暴斃逾七成,農委會派專家學者與養殖業者實地調查,指出文蛤死亡除了環境變化外,養殖管理也是主因之一,無法適用天然災害救助,引發養殖業者反彈,台西鄉養殖權益促進會揚言到農委會抗議。

台西養殖專區魚塭旁,至今仍見文蛤暴斃留下堆積如山的殘殼。(記者陳燦坤攝)

台西鄉養殖專區四到八月間相繼出現文蛤大量暴斃,業者懷疑是天候異常造成,要求比照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救助,農委會上月在立委劉建國要求下,派員前往養殖專業區了解文蛤死亡原因。

本月初實勘結果出爐,農委會行文台西鄉養殖權益促進會,表示文蛤暴斃除了因溫度變化,還有下雨導致塭池鹽度改變或溶氧量降低,致使文蛤較易感染病菌,養殖業者只要加強魚塭管理,如降低放養密度,改善底泥老化問題,應可以解決,因此,並不適用天然災害救助,農委會願意技術輔導及改善放養環境。

縣議員黃淑玲表示,這次災損不是單一個案,而是整個台西鄉養殖專區普遍現象,文蛤暴斃嚴重更直接反應在文蛤價格上,產地價每台斤由二十幾元飆到六十元的天價,零售價更曾漲破二百元,足見災情的慘重,農牧損失超過兩成即可視為天災,反觀文蛤暴斃達到七成卻無法救助,對養殖業者情何以堪?

業者不滿 將串連北上抗議

林姓業者表示,時至今日走進養殖專業區仍是蛤屍遍野,因部分未開殼的暴斃文蛤需靠採收工人辨識,採收手續更繁瑣,工資增加一倍,但收成入不敷出,不少養殖業者只能放棄收成,損失難以估算,農委會必須正視實際災情,不是講官話。

台西鄉養殖權益促進會指出,過去禽流感、口蹄疫引發豬、牛、雞、鴨大量暴斃即有補助,文蛤暴斃七成,巿場價格劇烈波動,卻得不到農委會補助,相關輔導計劃促進會無法執行,經會員大會決議,近期將串連業者北上抗議。

​養殖文蛤暴斃!政府應即刻救援

雲林縣養殖文蛤出現大量暴斃育成率降低,普遍災損約3到5成。而受到供需影響文蛤零售價格也飆漲至每台斤100元至120元。資料照片

國內有媒體報導雲林及台南沿海養殖之文蛤再度發生大量死亡情形,許多魚塭蛤苗剛放養即全部暴斃,普遍災損約3到5成。而受到供需影響文蛤零售價格也飆漲至每台斤100元至120元,讓商家及消費者大喊吃不消。然而造成養殖文蛤大量死亡原因眾說云云,包括:極端氣候,病原菌滋生,遭未知病毒感染,養殖環境惡化,近親交配致基因弱化等等,似乎也都言之成理,也很可能非單一因素所造成,這些都需要靠水產試驗所及長期接受漁業署委託學者來給予解答。更重要的是政府主管部門要如何正確指導養殖戶後續因應措施,有效控制災情,降低養殖戶損失;若覺得台灣沿海環境轉變已經不再適合養殖,也應該清楚告訴養殖戶並擬妥退場機制及輔導轉營其他養殖物種,才不會讓養殖戶盲目養殖下去。目前配合政府推動綠電優惠政策,已經有許多養殖魚塭或多目標滯洪池將轉型成為光電專區,為免衍生後續光電傷害、文蛤供需失衡,綠電獲利降低等問題,政府事先要有完整規劃。對於透過文蛤育種,希望獲得能抗極端氣候,或抗病毒等新品種方法固然可行,不過國內文蛤養殖多年,至今對於國內目前養殖的文蛤學名是什麼?一共有幾種?都不甚清楚,在對養殖文蛤的物種與遺傳結構尚未解明之前,想以遺傳育種改善基因缺陷無異緣木求魚(中國大陸科學界正積及建立文蛤重要經濟性狀資料庫管理系統)。由於新品種非短期可以建立,面對極端氣候如酷寒、酷熱、暴雨、乾旱等,對養殖業帶來的傷害越來越大,台灣又處於重災區。想要繼續經營的漁民和水產養殖者,除了改採室內或沉箱養殖外,還需要更充分地瞭解氣候波動、氣候變化和其他外部威脅因素,可能給產業及自身生計帶來的各種災難性威脅及風險,這些都需要靠政府與學者專家的指導與協助。台灣產官學研有必要重新建構一套新的水產養殖生產模式,讓傳統養殖生產模式轉型升級,避開高溫、暴雨、乾旱、颱風等極端氣候帶來的重大傷害,這些應列為水產試驗研究機構的首要任務並建立有效的管考制度,讓科研機構能真正幫漁民解決問題。在文蛤養殖管理技術改進方面,政府部門提出,利用「氧化還原電位」技術,將可即時掌握文蛤池的底土狀態,能有效提高養殖文蛤的效益,實際成果應該提出具體數據並廣泛推廣不要再等待廠商來技轉。至於病害防治方面由於文蛤生活在開放海域,難以直接通過改善環境條件、隔離病原菌等方式,來減少病害的暴發。因此,培育抗性品系是文蛤育種工作中的重要課題,中國大陸運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MAS)在培育抗弧菌文蛤品種上已獲相當進展,值得台灣參考。政府除了關心文蛤產銷是否穩定外,由於雙殼貝類具有非選擇性濾食的習性,在海域生長過程中極易積累環境中的有害物質,例如致病菌、貝毒、藥物殘留、重金屬等,若控制不當,作為食品就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如何有效管控文蛤從養殖池到餐桌的食用安全,是政府部門的另一大課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