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果再不吃,我就要吃掉咯!」「你如果再不來,我們就走了!」很多家長都有類似的口頭禪,但類似這樣的威脅頻繁地出現在孩子的生活中,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前不久,小編收到一條留言,「我以為自己那時候真的被遺棄了!非常害怕」。我滿懷好奇地聽了她的故事:那時她只有7歲,有一次因為打破了家中的一個盤子,媽媽讓她自己收拾,她不敢碰那個碎片。她沒有跟媽媽說自己心中的擔憂,只是靜呆呆地地頭對著媽媽,情急之下的媽媽打了她。她告訴我,其實挨打並沒有什麼,畢竟自己做錯了事,而且那個時候,挨打是小孩子必會經歷的一件事,沒有什麼可怕的。可是媽媽接下來的話卻深深地傷害了她,她媽媽說:你再這樣子,我們就再生一個,那時候就沒人管你。看你自己怎麼辦?。
然後她被趕到屋子外面罰站,黑黑的街道,路燈昏暗。她嚇壞了,生怕媽媽真的不要自己了,那該怎麼辦。從那以後,她開始變得膽小而多疑,經常問媽媽「媽媽,你真的不要我了嗎?」被問煩了的媽媽,總會甩她一句「你這孩子竟想些什麼,學習去」。後來家裡真的多了一個小弟弟,她對自己的親弟弟沒有一絲好感,反而更加確定媽媽的話是真的。這種「被拋棄」的心理陰影一直持折磨她到現在。
我們雖然都知道我們不會真的不要孩子,並且會時時刻刻保護他們,但我們的家長總喜歡把這樣帶有威脅意味的話掛在嘴邊,這又是為什麼呢?在小編看來,有兩點原因: 孩子還小,不懂這些:「我希望孩子不要亂跑,那樣實在太危險;我希望……」作為父母,我們總是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的表現能夠滿足自己的期望,努力讓他成為我們心中的滿分寶寶。而一切打破父母心中希望的亂塗亂畫、哭鬧喊叫...總是讓我們忍不住火冒三丈。父母往往覺得孩子還小,即便對他說了什麼也不會懂,找一種方式暫時「喝止」孩子也未嘗不可。
威脅真的很管用:除了父母的自己很多時候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之外,還有就是,這一招真的很管用,而且屢試不爽。諸如「不換媽媽就不要你了」的威脅為什麼總是立竿見影?家長的威脅會奏效,主要是因為孩子有恐懼感。其實人都有恐懼感,但小孩子的恐懼感更強烈,因為他們處於弱小的狀態,對大人的依賴更強。當一個孩子聽到說媽媽不要她了,她會感到深深的恐懼,自然會選擇聽媽媽的話。
但是,作父母的是否想過,我們除了收穫了這些「有用」的結果,還得到了什麼?沒有!甚至是一個膽小懦弱,有強烈恐懼症的孩子!有些話使用不當,一味威脅、嚇唬他,誇大事情的嚴重性,會讓孩子感到恐懼和不安。聽到你的高分貝呵斥就會躲,見到醫生就會哭,看到員警就心跳加速。
導致孩子的安全缺失和信任缺失:本來員警、醫生等權威形象,是孩子求助的人物,但是家長拿他們來威脅孩子,容易讓孩子對他們產生排斥感,導致孩子對周圍很多人事的安全缺失和信任缺失。將來孩子與人的交往過程中,容易出現很多困惑。
父母拿來威脅的對象越多,孩子將來的困惑也就越多。
威脅一旦失效,很難找到其他教育方法:很多孩子在小的時候,家長嚇唬嚇唬他還有效,但當他長大一點,威脅就會失效。如果三番五次,大灰狼、員警、醫生並沒有來,家長的威脅就不再起作用。由於一直以來家長用的威脅方式,沒有給孩子建立起理解、溝通的管道,沒有幫孩子形成內心的自律,那麼當威脅方式失效,一時很難找到其他教育方法。
比起威脅恐嚇,懂得和他正面溝通或許會更有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先做好示範。想讓孩子做到的事,自己就應該先做到。比如你希望孩子認真讀繪本,那麼你自己就要關上電視、放下手機、拿起書本,而不是大聲呵斥他, 比威脅更重要的是教育目的。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模糊了教育的目的所在,將孩子一時的聽話和服從當成了最終任務。
但實際上,我們的目的是引導孩子懂得道理,懂得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時間可以做,什麼時間不可以做。因此我們可以經常暗示自己「讓孩子害怕於事無補,威脅只能事與願違」。然後每次想要用威脅來訓斥孩子時,改為將孩子帶到一旁,安撫之下,讓他聽進你說的話,幫助他停止和改正。
只有你充分地尊重了孩子,然後跟孩子立下了規矩。並且能執行好規矩時。孩子再不聽話就接納他發脾氣。因為定好的規矩不能打破。違反了還要受到相應的懲罰,孩子就會知道胡鬧毫無意義。
點選以下圖片,進入我們粉絲團給我一個讚,更多育兒、孕育、親子相關文章等著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