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孩子玩的手指遊戲是一種手腦連動的活動。幼兒口念兒歌,手做動作,腦想故事情節,既愉悅了心情,學到了知識,又刺激了大腦,促進了智力的發展。
近日,也從後台源源不斷地收到老師們對「手指操」「手指遊戲」的需求,因此給大家送上此篇內容!
大蘋果1
我(指著自己,表情誇張)
是一個大蘋果,(雙手張開表示「大」)
小朋友們都愛我。(雙手食指點著前面的人)
請你先去洗洗手。(雙手做洗手的動作)
要是手髒,(用右手食指點著左手手掌)
別碰我!(揮動右手表示「不」)
毛毛雨2
毛毛雨,(手指由下向上抖動)
輕輕下,(手指由上向下抖動)
春娃娃,快長大,(雙手握拳交替捶)
發了芽,(雙手交叉)
開了花,(呈花)
結了一個大西瓜。(比個西瓜狀)
小象3
兩隻小象河邊走,(雙手大拇指立起來,其餘四指握拳指關節相對,大拇指前後交替晃動4次)
揚起鼻子點點頭,(大拇指相對點頭4次)
就像一對好朋友,(雙手大拇指立起來,其餘四指握拳拳心相對)
見面握握手。(十指交叉握手)
造房子4
小兔子,(兩手做兔子狀)
拿錘子。(兩手握拳左右晃)
叮叮叮,(右手放左手敲)
造房子。(兩手放頭頂成三角狀)
小小手5
我有一雙小小手,(伸出兩隻小手拍兩下)
變成星星閃呀閃,(手握拳頭打開合上兩下)
變成風車轉呀轉,(手指相交在一起手腕轉動從左移到右)
變成蝴蝶飛呀飛。(大拇指重疊,四指併攏,手背向前做蝴蝶翅膀彎曲兩下)
幼兒透過主題教學中的引導、探索、思考,隨著自己的構思、創意,將素材經過捏塑、排列、黏貼、組合等步驟與技巧,創造出一個具有意義的作品,並從中獲得肯定與成就感,相對的也建立了自信心。幼兒造形活動後的成品,在主題教學中是一個很好的凝聚點,它能豐富教室的教學發展,也能帶動教學情境的變化,讓整個主題再一次燃起延續的生命力(王文梅,2001)。教師也可透過幼兒造形後的成品,重新省思課程,家長可經由欣賞幼兒的作品,瞭解幼兒的發展與學習,對幼兒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幼兒透過主題教學中的引導、探索、思考,隨著自己的構思、創意,將素材經過捏塑、排列、黏貼、組合等步驟與技巧,創造出一個具有意義的作品,並從中獲得肯定與成就感,相對的也建立了自信心。幼兒造形活動後的成品,在主題教學中是一個很好的凝聚點,它能豐富教室的教學發展,也能帶動教學情境的變化,讓整個主題再一次燃起延續的生命力(王文梅,2001)。教師也可透過幼兒造形後的成品,重新省思課程,家長可經由欣賞幼兒的作品,瞭解幼兒的發展與學習,對幼兒有更深一層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