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過界》:又是tvb為伸張正義踩過界的套路?讓灰色地帶大白於天下!

@ 2017-07-04

tvb新劇《踩過界》雖然因另一部「長老雲集」的大戲《賭城群英會》沒有如期入檔播出,但是在愛奇藝先上了之後獲得了如水的好評,久違的港劇獲豆瓣8.2的高分。

但愛奇藝播出來的版本片頭片尾的劇名並不叫tvb原名,而是改了叫《盲俠大律師》。原來一個別有深意的似褒似貶的片名,就變成了一眼看到內容的正能量律政劇。

其實tvb原有的創意並不在此,並不在盲俠的行俠仗義,多單官司不收錢的劇情更像是tvb慣有的「皆大歡喜」方向,除了豐富人物性格、渲染感人情節之外並無再深用意。

而原來的名字——《踩過界》,才是編劇原始的創作訴求。

tvb劇也不是第一次「踩過界」了,從近兩三年開始tvb就逐漸改變多年前「高清大圖正能量」的風格,轉而對於社會沉浮的無奈和小人物亦黑亦白的心理活動進行客觀表現。

紅極一時的《使徒行者》,片中壞蛋出現一挖一窩,一個比一個大,人人能夠隻手遮天、安然享樂,臥底們拚命拿回來的證據一次次失效,林峰飾演的男主角就陷入了精神死結,用非法手段綁架、禁錮大boss們。

雖然這部戲基調站的很穩,但這是tvb劇中正面人物面對社會無法給出的公道,而實施「替天行道」的最受人矚目的題頭一筆。

沒有受到很多關注但是質量並不低的《拆彈專家》,不是那部劉天王的電影,而是一個講給得起錢就幫你乾的壞事善後的組織,這個題材已經是涉及犯法的擦邊球,劇中主角善良忠義,但也愛財愛踩界。

今年的劇《心理追兇》就已經變態到一個程度了,主角鍾博士心理醫生,通過利用他人搜集證據,指正反派,最後把他也定性為「反社會人格障礙」,其實也掩蓋不了是社會和人的分裂引致如此之多灰色地帶行為和心理的出現。

好人為對付壞人踩過界的主線,已經在tvb懸疑、警匪、律政劇中形成一條套路。

反派做事無底線於是常常勝利,好人卻因為規則和良知停滯不前,突破一點灰色地帶似乎效果立竿見影,但又如何界定灰色地帶的寬度,不至使良善之人落得同惡人一樣的內質,恐怕這才是一路以來「好人反叛」劇情的著意。

而《踩過界》又並非單單只是想沿襲談論律師用踩過界的手法贏官司如何如何,其中踩過界的,不只是盲俠大律師。

首先每一個案件的主角,都是社會上被凌壓的少數。

智障的青年被告毒狗,因「想回家」承認罪行。

這是法律無法觸碰的一塊,精神缺陷人士如何做出有效的法律表達?又如何確認其效力?

展示裸體的行為藝術家被猥褻後自衛傷人,但難向大眾辯護其藝術行為和性誘並無關。

被虐待少女患「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忍不住替施虐者隱瞞罪行。

這時面臨尊重個人意願和追問個人心理的抉擇,如果沒有執著於真相的人幫她,是否證供一作施虐者就逍遙法外?

嫵媚多姿的跨性別人士被控非禮,外體與內心的角斗,觀看者又是否能聽見?

如今我們存在的社會的道德、良知、善惡,來源於以往千萬年生活的經驗打磨翻覆,並自然形成了一條「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朦朧界線。

而在我們身邊有些人似乎踩過了那條界,觸碰到了很多人的底線,自己信奉的準則被打破,甚至使人忍不住在法庭當堂叱罵,對不相干的人厭惡至極。

這些踩過界的人是洪流中的極少數,往往得不到社會的關注和理解,但如今思想逐漸開放,這些弱勢群體集中起來,頻頻發聲,已經讓人無法漠視其存在。

《踩過界》將這些人聚集起來,展示一個千奇百怪的微型社會,遇到「特別的人」的機率比現實生活中高太多,或者這就是這部戲始終縈繞的弔詭之處,也是藝術性所在。

其實主角也都是存在缺陷的人,他們的缺陷雖然為人接受或同情,但仍然繞不開歧視和區別對待。

首先就是盲俠大律師不斷被人質疑工作能力。

酒吧太子女癲姐的齙牙被人另眼相看。

私家偵探谷一夏羞於被人看見自己的斷腿。

所有自帶「缺陷」的人組成一部劇,把生活中被人忽視的灰色地帶結成大凝塊,以忙碌的社會「肉眼可見」的方式警誡我們的一些無心之舉、無意之失。

突破了單純凸顯「善惡鬥爭踩過界」的套路,新鮮的觀感和思考觸發才是《踩過界》廣獲好評的原因。

第一部近期剛剛落幕,王浩信和朱千雪這對呼聲高漲的CP何時現身?癲姐能否創造逆襲神話?李佳芯飾演的女法官是否會一直完美?

你期待在第二季看到怎樣的踩界操作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