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2的《盲俠大律師》拯救港劇?一直在煮麵的TVB這次踩過界了?

@ 2017-07-04

TVB這一次,真的「踩過界「了。

進軍內地網劇市場,第一部作品《盲俠大律師》在內地視頻網站開播後,口碑爆了!豆瓣8.2,微博主話題閱讀量已經突破1200萬,百度指數破42000。最重要的是,沉寂已久的TVB,終於擁有了又一部——准爆款。

《盲俠大律師》,還是TVB曾經最拿手、卻又很久沒拿出像樣作品的——律政劇的回勇。從當年的《一號法庭》開始,律政劇就成了TVB的金礦,但隨著TVB自身的創作日趨保守,宮斗、小成本喜劇逐步成為主流,律政劇卻淡出了TVB的江湖。

直到進軍內地第一炮,TVB又拿出了當年的看家本領,聚焦的,卻是以殘疾人律師為主角、邊緣人為視角的律政劇,而這部劇的風格,更是處處「踩過界」。

另一個值得讓人對這部劇看高一線的原因,是在劇中飾演盲俠、演技備受好評的主角王浩信,這兩年在TVB飛速上位的他,正在青黃不接的TVB,扛起新一代高顏值演技派的大旗。

不煮麵的TVB劇《盲俠大律師》為什麼火了?這部劇走紅的背後,又藏著TVB自我革新與圖謀內地市場怎樣的雄心?

不煮碗面給你吃的《盲俠大律師》火了,告訴TVB什麼?

《盲俠大律師》為什麼可以紅?第一個原因,就是這部劇,完全不TVB。

雖然是律政劇,但完全不是傳統TVB律政劇的路子,而是講述了盲俠大律師、痞子偵探、江湖師爺和雙面女神法官用不同的專業角色和辦案手法,為弱勢群體伸張正義的故事。

與當年的林保怡吳啟華那些正兒八經用邏輯和法律對簿公堂的律政劇不一樣,《盲俠大律師》最大的特色就是用「踩過界」的方式來解決棘手的法律問題。

更重要的標識是,劇集播到現在,沒有人給盲俠主角煮碗面吃,甚至蔡思貝飾演的暗戀男一的女主上門煮麵,還被男主當場懟了回去——我有我的邊界,有些東西,不想和人分享。

這種姿態,就是和當年那個煮麵煮個不停的TVB,說再見。

《盲俠大律師》正試著給TVB劇帶來一些改變。

這改變不光是劇本層面的變化,比如全劇不僅律師是盲的,就連當事人,也全部是智障青年、行為藝術家、被虐待少女這些社會邊緣人,主角的辦案手法,也完全不按牌理出牌。

這種轉變更體現在劇集的風格和主題上,終於回到了以故事作為核心,強節奏推進,卻又完全不再是師奶劇的路線,而是貼近內地市場年輕觀眾,讓「踩過界」的劇設、人設成了推動情節的重要因素。

一個案件中,當事人方小姐是一名形體藝術家。她的藝術就是裸體展示,讓人正視最直接的自己。然而在展示的時候,她遭到了猥褻。為了維護自己,她踢傷了別人。卻被控告蓄意傷人。

這時候,主角寧願抵上自己大律師的資格,也要把案子打到底。

這樣的TVB,真是久違了。

在製作上,TVB也少有地跳出了棚內劇的模式,畫面多了很多新的變化和動感,目的,當然是更貼近內地市場的需求,而這樣的轉變,也讓看慣了無線劇正反打鏡頭的觀眾耳目一新。

不煮碗面給你吃的《盲俠大律師》,理所當然地,火了。

比王浩信是不是今年TVB視帝更重要的,是他能成為TVB新一代「撈家」嗎?

劇集的主角人設,都很討喜。GOGO完全是搞笑擔當,癲姐的造型和仗義人設,終於為蔡思貝洗去了很多觀眾的吐槽。

還有很多觀眾,愛上了李佳芯飾演的雙面女神,法庭上莊森肅穆,法庭下狂野自由。當然,也愛上了男主角。

但是吸引觀眾最大的理由,當然是男主角文紳俠——盲俠。

在黑暗中生活了20多年的他,對事物的感知十分敏銳。能夠靠著神聽力和睿智的頭腦,在川流不息的街上行動自如。

雖然也會碰到無助的時候。比如過馬路時闖紅燈被罰款。但很快就可以在法庭上打贏自己的官司,還為盲人爭取了更多權益。

這個角色,當然討喜。但王浩信的演技,才是關鍵。

非科班出身的他,這次為了塑造一個盲人,花費了不少苦功。在劇集開拍之前,他到盲人中心接受訓練,戴著眼罩蒙著眼睛,習慣黑暗世界。

在表演中,處處可以見到,王浩信——用功的演技。除了角色的瀟灑神采,王浩信的演繹還有許多專屬於盲人的演技細節。

比如喝完水,習慣性蓋上瓶蓋,哪怕吃的東西被人咬了一口,也用鼻子聞一下。

這些功夫,不會唐捐,全部都化作了表演中喝水、吃飯、走路等可信的細節。所以,盲俠這個角色,才不是一張面癱臉。

可以預見,今年的TVB視帝之爭,少不了王浩信。

撈家離開以後,TVB已經很久沒有真正的一哥了,有顏值有演技,對TVB忠心耿耿的王浩信,當然有實力成為TVB新一代的領軍人物,而當下的TVB也比任何時候,更需要這樣一位新生代王者的出現。

默默革自己命的TVB,這次能「踩過界」嗎?

其實從年初開始,日益落寞的TVB,並不缺乏話題劇。

從多重敘事、探索人性邊界的《謎》,到全員心裡有病的《心理追兇》,觀眾不難發現,熟悉的TVB,其實已經很久沒有煮碗面給你吃了。

TVB,正在用一部又一部中等體量的作品,一步步改變觀眾,對於TVB的定見。

從某種意義上說,今天的TVB,再難拍攝內地市場那種動輒3、4億投資的大劇,但沒過3億投資的劇集幾乎就不值得市場關注,這本身一種不正常的心態。在成熟的美劇市場,儘管收視率最高的電影往往也是投資高的大劇,但從市場整體看,絕對不乏中小體量的優質作品。

《盲俠大律師》背後的TVB,正在求變的同時,為內地電視劇市場,提供另一種思路,因為成本有限,劇集因為沒有「大賣」的負擔,無需從開始就累贅地加進很多不該有的元素,而且創作團隊相對成熟,創作者可以相對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也可以放入內地觀眾愛的男男CP等商業元素,靜待市場檢驗。

警匪劇、律政劇、古裝劇……TVB種種拿手的類型劇都有可能在這個區間占據自己的一席之地。

如今,從曾經的保守區間走到內地市場接受新的檢驗的TVB劇,也正獲得更多的機會。

那就是重新找回TVB。

當年的TVB,並不是保守的代名詞,正好相反,它曾經一度引領亞洲電視劇創作風氣之先,否則,當年的《大時代》、《射鵰英雄傳》不會在觀眾心中掀起那麼大的巨浪。

只是在之後漫長的歲月中,TVB陷入了一種重複的焦慮,一種對創新成長的焦慮,為了對抗這種焦慮,TVB塑造了一個封閉的世界,自我重複,一遍一遍浸在自己創造的套路當中,也日漸在套路中老去。

觀眾早就看膩了TVB不斷地把老套路煮了又煮,套路,成了TVB要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盲俠大律師》已經力圖有所不同,不煮麵、不狗血、不宮斗,儘管劇情依然難免潦草,破案過程經不起專業推敲,但TVB終於用一部演員有演技、劇情有看點、主題有深意、製作有突破的作品,為自己踩過界。

說到底,《盲俠大律師》背後那個圖謀進軍內地網劇市場的TVB,正在逐漸找回一些港劇的魂魄——不是時刻煮碗面給你吃,而是血有肉的故事與帶感的人設,以及當年的港劇,那些藏在骨子裡的火。那才是港劇真正動人的地方,也是觀眾愛港劇的理由。

不煮碗面給你吃的《盲俠大律師》火了,告訴TVB的,正是觀眾對TVB創新的這一套,很受用。而用品質過硬的劇集,創造符合新一代觀眾需求的新套路,也藉此打造TVB新一代領軍人物,才是TVB重振聲威、在內地市場踩過界的不二法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