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來榮醫生是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的一名高級講師,而他作為一個新加坡人,在雲南做了足足15年的志願醫生。
祖籍潮州的陳來榮是新加坡第三代華裔。他從醫學院畢業之後,曾入選新加坡空軍醫生課程,那個課程當年只入選了7人。然而也正在那段時間,他意識到自己希望去一些偏遠地區,幫助那些真正需要的人們,最終自願選擇退出。當年,他的主管上校甚至覺得他瘋了!
1996年,他自願放棄了在新加坡的高薪,舉家前往中國大西南的雲南省培訓鄉村醫生,指導當地醫生如何診斷治療和預防各種疾病。而這義務醫生,一做就是15年。
當時陳來榮只知道一個培訓項目可能需要三五年的時間。然而培訓結束後,雲南把他留了下來。15年里,陳來榮的足跡遍布了雲南的窮鄉僻壤。
陳來榮的工作得到了承認,他分別於2003年和2004四年獲得了新加坡國際基金會的嘉獎及中國政府授予的友誼獎,還曾擔任昆明醫學院的講師,向當地醫生講授自己的經驗。
也正是在那段時間,他意識到在雲南當無國界醫生,絕非是做一份研究,拿到PHD然後消失無蹤,也不是擁抱他們合個影、或者在醫院裡慰問一點悲慘的孩子,而是真正和人們一起度過最苦的時刻,一起慶祝生命。
他不屬於某個NGO組織,卻與多個志願者社團與NGO組織有固定聯繫,定期組織新加坡家長、自己的醫生朋友、新加坡理工學院與中學生到雲南的邊緣農村建學校、修水利、義務治病……
他的妻兒也和他一起來到雲南,那時候大女兒陳純恩才2歲,小兒子還沒出生!
陳純恩從小過的,就是雲南鄉下簡樸而悠閒的生活,小學也在雲南長大。在那裡,她從未感覺到任何的學習壓力,反而是在和大象的嬉戲、和水牛的打鬧,與爬樹玩耍中度過的。
陳純恩小時候的照片
在父母回到新加坡之前,她沒有接受過任何的新加坡英語教育,直到15歲才回到新加坡上初院。而且,她中學的最後兩年,還是在家自學的新加坡教材。
不過,即便在雲南生活的時候,陳來榮夫婦也有意識地和孩子們用英語交談(因為學校里是中文教學)。於是,陳純恩不僅中英雙語流利,還能聽懂不少雲南方言。
回到新加坡以後,她順利地通過了A-level考試,還被NTU的「博雅英才課程」項目(南大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倫敦帝國學院的合作項目,Renaissance Engineering Programme )錄取,而這個項目,是NTU全校第一的工程項目!
陳純恩在南大的生活照
她說,「我很感激父母讓我有機會體驗新中兩地不同的環境,相信我的經歷能讓我更容易域不同地域的人相處,也加強了我的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