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中的正常六氣,六氣是萬物生長的必要條件。濕在正常情況下為六氣之一,為長夏主氣,如其太過或不及則為六淫。濕邪為中醫學多種病證的致病因素,也是多種疾病發生的主要病因。
濕本指自然界多雨或潮濕的氣候或環境狀態,後來引入中醫學的病因病機理論之中。《素問·五常政大論篇》:「 大雨時行,濕氣乃用。」一般認為,濕聚為水,水聚為飲,飲聚為痰。「水、濕、痰、飲」是水從少積多的過程。故針對其的治療法則亦是逐步深入的過程。
1) 化濕法、化飲法: 當水濕不甚,可採用溫陽化氣的方法治療,就是通過用溫陽藥或芳香藥將水濕或水飲蒸化掉,《傷寒論》中的茯苓甘草湯、苓桂甘棗湯基本屬於這類方劑。
2) 燥濕法、滲濕法: 滲濕就是用土填坑,使水滲到土內的過程,所以滲濕就是用補脾土之藥,通過健脾而達到滲濕的目的。《傷寒論》中的苓桂術甘湯、理中湯等屬於這類方劑。但通常情況下是化濕、燥濕、滲濕聯合使用,也不可太絕對劃分。
3) 利濕法: 通過利小便而起到祛濕的作用。治濕有三法,濕在上焦,芳香化濕; 濕在中焦,苦溫燥濕; 濕在下焦,淡滲利濕。濕性下趨,根據《內經》因勢利導之治療原則,凡濕邪為病,不論濕在何部,均可酌情使用利水滲濕藥。
網傳花茶能夠祛濕排毒,這是不對的。濕邪為病,病機複雜多變,臨床需根據病情及個人體質遣方處藥,絕不是一杯花茶就可以解決的。此外,醫學上別沒有排毒這個詞,人體有一套完善的代謝、排泄及解毒的體系,水平衡、電解質平衡和酸鹼平衡在神經、內分泌以及多種器官的參與下穩定運行,根本不需要什麼亂七八糟的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