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東最強大、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伊朗擁有大量地面部隊,主要由伊朗陸軍和革命衛隊(IRGC)2部分組成。這種雙軌軍制在中東地區相當普遍,比如敘利亞和當年的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就同時建有精銳的共和國衛隊和普通常備軍,而沙特則在皇家軍隊(國防軍)之外,又設立了一支兼具王室近衛軍、內務安全部隊和監軍(監督對象就是國防軍)等多種職責於一身的國民警衛隊(SANG)。
伊朗也不例外,該國實際上有2支陸軍:忠於國家的伊朗陸軍和忠於高層的革命衛隊(廣義範疇也包括其下轄的大批民兵武裝)。從職能和任務來看,伊朗陸軍和革命衛隊很大程度上是相互重疊的,而這與1979年的伊朗革命緊密相關。
1979年的伊朗革命廢黜了君主制,新政權雖仍允許陸軍繼續存在(兩伊戰爭爆發起了很大作用),但同時組建起一支作為平衡力量的革命衛隊。通常來講,伊朗陸軍負責保衛本土(特別是邊境)和抵禦外部入侵,而革命衛隊負責保護政權,但這2個任務很多時候是一回事。如果非要說出二者最大區別,或許是伊朗陸軍主要部署在邊境附近,而革命衛隊在伊朗國內要地駐有重兵。
據2013年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評估,伊朗陸軍由35萬名現役軍人組成,包括13萬職業軍人和22萬義務兵。這些兵力編為4個裝甲師、2個機步師、4個輕步兵師、6個炮兵群、2個特種突擊師、1個空降旅、3至4個突擊旅,以及數目不詳的航空兵部隊和獨立裝甲和步兵旅。
伊朗陸軍裝備有1600餘輛主戰坦克、725輛偵察和步兵戰車、640輛裝甲運兵車、2300餘門牽引和自行火炮、1400餘門多管火箭炮。別看重武器數量不少,但按現代標準看都已過時,比如英制「酋長」坦克、美式「海眼鏡蛇」攻擊直升機和M-113裝甲運兵車。伊朗地面突擊力量的中堅是以上世紀90年代購置的俄式裝備(比如T-72坦克),後者被配屬給那些久經沙場的王牌部隊。但總體來說,西方長期制裁和國內軍工技術水平不高,造成伊朗地面部隊仍然長期裝備匱乏。
當然,伊朗在主戰裝備國產化方面確實很努力,如今該國已擁有一個相對完善的軍工產學研體系(這就要比波斯灣對岸的那些石油富國強的不是一丁半點),能夠大量生產輕武器和仿製國產版本的BMP-2步戰車和T-72主戰坦克等。
與陸軍平行的革命衛隊地面部隊,據稱有數十萬兵力, 但以機動性更強的輕量化裝備為主。而其所領導的準軍事組織號稱有400萬至500萬民兵。革命衛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聖城軍,該部由1.5萬至3萬名最精銳的革命衛隊成員組成。聖城軍實際上就是伊朗的特種部隊,但其戰場主要在海外。
總之,伊朗地面部隊規模很大,但裝備較差,不過考慮到該國巨大的版圖面積和人口規模,現有地面武裝力量足以應對中低烈度戰爭。而且,只要伊朗綜合國力能繼續保持上升勢頭,其地面部隊的發展壯大就幾乎是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