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有眼光的女人:如果她多活幾年,慈禧絕無出頭之日

@ 2017-07-03

從清朝中後期開始,由於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中國與西方列強的差距越來越大,最終被吊打,並簽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若此時能出現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還有再次雄起的機會,但事與願違,非但沒出現中興之主,大權還逐漸被慈禧所掌控,加速了清朝滅亡的步伐。

慈禧掌權後,不想著如何更好地治理國家,而是把精力放在了玩弄權術、安於享樂等方面。雖然不能把清朝滅亡的原因都歸咎於慈禧一人身上,但她卻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鮮為人知的是,晚清曾有一位非常有眼光的女人,不論是能力,還是在朝廷中的聲望,都遠超慈禧,若不是她死的太早,慈禧絕無出頭之日,她就是慈安太后。

慈安,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16歲就被咸豐皇帝封為皇后。公元1861年,咸豐在承德避暑山莊駕崩,同治皇帝繼承了帝位,慈安被尊為東太后,慈禧則為西太后。之後,慈安聯合慈禧及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誅除顧命八大臣,進行了垂簾聽政。

雖然此時的慈禧也是太后,且是同治皇帝的生母,但她的權力和和影響力遠不及慈安。據《清宮遺聞》中記載:「東宮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西宮優於才,而判閱奏章,及召對時咨訪利弊」。也就是說,慈安雖然對權力不感興趣,但她的政治才華毫不遜色;而慈禧雖然很有野心,在慈安面前還是太嫩了,只能做一些小事,朝政大事的決策權在慈安手中。

另外,慈安的德行和做事風格,與慈禧截然不同。她總能以大局為重,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之所以能被重用,並最終成為挽救清王朝的重臣,最初都是慈安的意思。更令人佩服的是,慈安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也很高,甚至出現了「東宮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額手稱頌」的說法。慈安與慈禧曾三次交手,最終都是慈安占了上峰。

第一次:誅殺太監安德海

當時宮中有明確的規定,太監不得出都門,違反者殺無赦。而當時的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監,仗著慈禧的寵信,胡作非為,肆無忌憚,很多朝中大臣都對他相當忌憚。同治八年,在慈禧的授意下,安德海到江南置辦龍衣,因太過高調,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抓了起來,並上報朝廷。慈禧本想袒護,但慈安卻下達了「立命誅之」的旨意,安德海被就地正法。

第二次:為同治帝選皇后

同治17歲時,到了結婚的年紀,慈安看中了容德俱佳的崇綺之女阿魯特氏,而慈禧則力薦姿性敏慧的鳳秀之女富察氏。最終,阿魯特氏被立為皇后,慈禧再次失敗。

第三次:支持洋務運動

在恭親王奕欣等人的見一下,清政府開展了洋務運動,此時最缺的就是錢。雖同為太后,但慈安才是真正的一把手,若沒有她發話,國庫不可能投入近六千萬兩白銀去搞洋務運動。而且慈安非常有眼光,看出了洋務運動對清朝大有好處,並決定大力支持。如果不是慈安力頂,以慈禧短淺的目光,寧可把幾千萬兩白銀花在自己享樂上,也絕不會去搞洋務運動。

只可惜,慈安在1881年就去世了,此時她才44歲。在她去世後,慈禧幹掉了恭親王奕欣,自己獨攬了大權,此後的事情大家也都非常熟悉了。假如慈安再多活幾年,壓根就不會有慈禧什麼事了,說不定清朝不會那麼快滅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