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極少人知道的終極殺手,現在幾乎沒人知道!

@ 2017-07-03

我相信很多人談到戰國時期非常著名的戰役,很容易就想到長平之戰。很多人談到紙上談兵就非常清楚這是趙括的傑作。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趙括究竟是與誰對壘,也不知道其中有怎樣的故事。

首先來說與趙括對壘的,也讓趙國從此衰弱的人:他就是白起。其實有很多人不知道白起是誰。白起是一位秦國將領,也是非常心狠手辣,殺人不眨眼的一位將軍,人們都稱他為「人屠白起」。因為在當時他指揮的戰役中,殺人無數。根據梁啟超先生的考證,就單單是長平之戰中,白起就坑殺趙國士兵四十萬人,還不包括戰死的五萬餘人。在整個戰國時期的戰爭中,死於白起將軍的刀下就有一百萬人,占總戰死人數的二分之一。分別與韓、魏、楚、趙等國家戰役中,也是殺人不計其數。

秦、趙間的長平之戰應該算是秦趙之間最慘列的戰役了。在這場大戰之後,趙國的國力已經不再屬於強國之列了,其實自保都已經成了問題。在這場戰爭中,趙國可謂是全軍覆沒,全盤皆輸,不管是戰術上,還是鬥爭中。光是被白起將軍招降的就有四十萬人,不過招降之後,這些降士全部被坑殺。這場戰爭從此是趙國一蹶不振,國力日下。全國人口數也是大減。

一開始,秦國的目標是韓國,對於攻打趙國還沒有十足的準備。所以秦王還是暫時的先用了養精蓄銳的方法,發展國力,等待時機成熟後再攻打趙國。兩年後,范雎建議秦王,國力昌盛,武器精良,有實力攻打趙國了,於是秦王批准,攻打趙國。這也意味著,秦對趙的正式開戰。

秦趙兩國最終還是開戰,這場不可避免的戰爭始終還是打響了。

因實力懸殊,趙軍屢戰不利後,退守於長平。在長平,由趙國的老將廉頗負責鎮守。作戰經驗豐富的廉頗知道秦軍遠道而來,只想速戰,不利於拖延,一定想速戰速決,而趙軍實力較之微弱,不過適於久戰,不宜正面火拚。於是他採取了以守為攻,以逸待勞的戰術。

廉頗深知敵我雙方的長處與優勢,因此選擇在自己的大營之中整天的操練士兵。不管秦軍怎麼樣的挑釁,辱罵,趙軍就是跟聽不見一樣,就是不出兵,這樣一對峙就是三個月。

秦王心急如焚,朝野上下也是無人能坐立安詳,秦國軍隊也很著急,他們本以為能速戰速決,早點立下戰功,回家與家人團聚,可沒想到拖了這麼久,一點轉機都沒有。

秦國丞相范雎建議秦王使用反間計,於是派人打入趙國內部,用重金誘惑趙國群臣,讓趙王使用沒有任何實戰經驗的趙括

趙括一到自己軍營之中,就根據自己在書上看到的兵法,以攻為守,全面出擊,想一鼓作氣殲滅秦軍。

就這這個時候,秦國也有所動向,讓殺人屠戶白起接管秦軍,欲使白起將軍一齊全部殲滅趙軍。趙括一上任使用的以攻為守的戰略好像是很有成效的,因為一向驍勇善戰的秦軍與趙軍交戰了沒有幾個回合便敗下陣來。

趙括一看此戰法有成效,便揮師北上,直奔秦軍而去。

白起率領的秦軍且戰且退,一心就想把趙軍吸引到自己的陣地之中,然而趙括也沒有讓秦軍失望,「順利的」到達了秦軍營地跟前。趙括眼看就打到了秦軍的大本營,也不光三七二十一,也不光什麼戰術,兵法,命令全體將士奮勇殺敵,指取秦軍大營。

就在這時候秦軍兵分兩路,對趙軍進行了包圍,把趙軍團團圍住,也不強攻,只是不讓趙軍突圍出去。

秦軍將領白起,始終不是凡人,派出驍勇騎兵五百餘人,切斷了趙軍的糧草供應及援軍供應,這樣一來,趙軍徹底的傻眼了,將軍,戰士一是之間誰也不知道怎麼辦了,只能任人宰割。

趙括見糧草與援軍都不可能再到這裡來支援趙軍了,只能選擇破釜沉舟,與秦軍殊死一搏了。他命令幾隊人馬分頭突圍但始終也沒有成功,最後被秦軍射殺,其餘將士見趙括已死,只好投降,投降士兵有40萬人。

白起率領的秦軍勝利以後,心中總有不安,覺得招降的趙軍還是會擾亂軍心,於是將四十萬趙軍活埋了。這就是人屠白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