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茶帝,邀請專業人士為茶友答疑解惑。我們的原則是:不忽悠,不賣弄,不惡意攻擊,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觀、中立地回答您的問題。即使是一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我們也會儘量做到客觀。
茶友「蓼藍」今天在公眾號問了懂茶帝一個問題:「茶的寒熱屬性是怎麼分的?」
雖然只是寥寥數語,問題卻一點都不簡單!我們常說某茶是寒性的,某茶是平性的,某茶又是溫性的,可是你想過為什麼這麼區分嗎?這麼區分的依據是神馬?
顯然,茶的寒熱屬性是中醫的概念,那咱們就先來看看中醫的基礎理論怎麼說的。
依據中醫的基本理論,各種藥物都具有各自最基本的功能特性(也就是「藥性」),主要包括「四性」、「五味」、「毒性」、「歸經」、「升降沉浮」等。
所謂「四性」,又稱「四氣」,就是指寒、涼、溫、熱四種藥性。在四性之外,還有一類叫平性藥。
寒涼與溫熱是相對立的兩種藥性,寒涼藥材多具有清熱瀉火、利尿通便、化痰開竅的作用,適用於熱性病症,如高熱煩渴、面紅目赤、咽喉腫痛等;溫熱藥材一般都具有溫里散寒、補火助陽、溫經通絡的功效,適用於寒性病症,如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腹巾冷痛等。另外,平性屬陰,能健脾開胃、強壯補虛。
而茶葉的「茶性」其實就源於中醫的四性。依據四性理論,一般來說,茶屬於微寒,偏於平、涼。所以,茶具備清熱、解毒、瀉火、消暑等藥效潛力。從「五味」來看,茶的味以苦為主,兼有甘的一面。
「茶味苦,甘,微寒,無毒。歸經,入心,肝,脾,肺,腎臟。陰中之陽,可升可降。」——《本草綱目》
茶性的變化
然而,不同的加工方法、不同季節的茶葉、茶樹的不同部位等都將影響茶的藥性。所以才有了六大茶類的不同茶性。
相對而言,茶性的寒溫與發酵程度關係較大,發酵程度越低,寒性越大;發酵程度越高,溫性越大。不發酵的綠茶性偏寒,完全發酵的紅茶、黑茶性偏溫,重發酵的烏龍茶、老白茶類的「四性」處於綠茶和紅茶之間。
從另一個角度看,剛炒制出來的新茶,不管是綠茶還是紅茶,均含有火氣,多喝了都會讓人上火。茶葉配伍成各種復方後,其方劑的藥性則因多種藥分的相互作用和影響而變化萬千。
茶的主要藥性(點擊可查看大圖)
中醫理論認為,甘味多補而苦味多瀉,由於茶葉以苦為主,同時具有甘的成分,所以茶葉屬於攻補兼備的性能。
在茶的功效中,清熱、清暑、解毒、消食、去肥膩、利水、通便、祛痰、祛風解表等均屬攻的範疇,而屬於補的功效有止渴生津、益氣力、延年益壽等。就毒性而言,茶屬無毒,也極少副作用。
我們再來說茶葉藥性的另外兩個方面,大家可能不太熟悉。
一個是升降沉浮,總體而言茶葉也屬於多能兼備,它的祛風解表、清頭目等功效屬於升浮。而下氣、利水、通便等功效屬於沉降。
另一個是歸經(對藥物敏感的經絡或起作用的部位),由於茶葉對人體有多方面的活性,很難用一兩個經絡或髒俯來概括。明朝有一位名醫叫李中梓,在《雷公炮製藥性解》中稱茶「入心、肝、脾、肺、腎五經」。茶一味而歸經遍及於五髒,可見它的適用範圍十分廣泛,恐怕很少有這樣的藥材了。
關於茶的基本藥效,自古至今討論的中醫文獻不計其數,當代有學者也對這些功效進行了總結,大致歸納為20大功能:少睡、消食、祛風解表、安神、醒酒、堅齒、明目、去肥膩、清頭目、下氣、止渴生津、利水、清熱、通便、消暑、治痢、延年益壽、解毒、去痰、其他。
當然,本文只是小懂帶大家從中醫的角度來認識一下茶的藥性和藥效,我們並不主張過分誇大茶葉的功效,只是希望大家能客觀地認識茶,平心靜氣去健康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