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軍厚顏拒撤,對中國領土野心從何而來?

@ 2017-07-01

印度對中國的領土野心,說到底,是 " 繼承和發揚 " 自英帝國主義者的 " 殖民侵略衣缽 "。

當代的印度,在歷史上,即是英國殖民主義侵略的受害者,同時也是英國殖民印度次大陸的 " 隱形受益者 ",卻最終把歷史上英印殖民當局對中國西藏和新疆侵略、蠶食的非法行動,當作了當今印度的 " 國家遺產 ",是少數至今仍然對中國領土抱有侵略野心的領國。

印度次大陸在近代以前,只是一個地理名詞,從來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即使領土範圍最大的莫臥兒帝國,也從來沒有完全統一過印度次大陸。幾千年來,印度次大陸上一直存在數千個小國、土邦和數不勝數的種姓。歷史上經過來自西北方向的 " 雅利安人 " 多次入侵,印度次大陸存在從白種人到棕黑人種的幾乎所有人類種族,一度被西方研究者稱為 " 人種類型博物館 "。這種狀況,在西方殖民者到來以後,逐步發生了變化。

十五世紀末,達伽馬第一次繞過好望角,到達了印度,印度半島和西歐有了直接聯繫。此後,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殖民者陸續到達印度,並逐步建立起一些沿海的殖民地。

1600 年 12 月 31 日,英王伊莉莎白一世批准了不列顛東印度公司負責東方貿易。第一批船隻於 1608 年到達印度,於今古吉拉特的蘇拉特城入港。此後,東印度公司逐步由一家貿易代理機構,發展成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全權代理,有權獲得領土,並在其控制區內建立軍隊、鑄造錢幣和行使行政權力。

英國在次大陸依靠東印度公司組建的軍隊開闢殖民地,17 世紀最後 10 年,東印度公司無可爭辯地成為印度次大陸的 " 准國家 ",擁有了可觀的軍事力量,東印度公司僱傭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對印度多數族裔實行敲骨吸髓式的殘酷殖民統治。

自 1858 年開始,在鎮壓了印度民族大起義後,英屬東印度公司完成代管使命,並向維多利亞女王移交權力。1876 年開始,英印殖民政治實體的正式名稱命名為印度帝國(Indian Empire),1877 年,維多利亞女王正式加冕為印度女皇。

此後的印度,被稱為 " 帝國皇冠上的寶石 ",英印殖民政府的財政收入每年為 10 億盧比,約合當時的一億英鎊,占英帝國政府全球財政收入的一半,英國搞出當時世界上最為龐大的海軍,資金來源主要就靠對印度和其他英屬殖民地的搜刮。幾百年的殖民統治,給次大陸帶來深重災難。

英國的殖民統治擴展到整個次大陸以後,在英國工業紡織品的衝擊之下,印度半島原本的紡織業和小農經濟社會迅速崩潰,給印度農民帶來了大面積的赤貧,接踵而來的就是大饑荒。據統計,僅僅大饑荒就奪走了四千萬以上生命,至少十分之一的當地人口被餓死!

英國人在鴉片戰爭前後,不斷地向中國輸出大量鴉片,謀取了驚人的暴利。其實這些鴉片同樣主要是在印度種植、提煉。英國人對中國發動兩次鴉片戰爭,所謂 " 英國侵略軍 " 中的下層士兵,也多是錫克人和廓爾喀人僱傭兵。後來英國在中國建立英租界,其中的印度巡捕,主要也是纏頭的錫克人,老上海人稱之為 " 紅頭阿三 ",我們今天叫 " 印度阿三 ",實際上是以錫克人的形象代表了全印度的形象。

英印殖民當局不斷向外擴張,除了全部半島本部,往東一直擴張到了整個緬甸和中國雲南領土接壤,往西一直擴張到了興都庫什山以北,和沙俄的中亞殖民地和中國新疆接壤。英印殖民當局已經把領土侵略擴張到了喜馬拉雅山和喀喇崑崙山以外的整個次大陸,仍然不滿足,最終把侵略矛頭,指向了高山以北的中國西藏和新疆!

  

從 1624 年開始,西方的傳教士就從印度偷偷越境進入西藏地區,以傳播宗教為幌子收集各種情報,為侵略西藏做準備。(今天的印度 " 香客 ",其中難道就沒有間諜?)19 世紀下半葉,英國先後將尼泊爾、哲孟雄(今錫金)、克什米爾、不丹納入其殖民勢力範圍,並在大吉嶺(今屬印度)設立軍事基地,準備入侵中國西藏。

第一次入侵:

1876 年中英《煙台條約》簽訂後,英國政府就著手策劃侵略西藏的陰謀。1884 年,一支英國軍隊從錫金偷偷侵入過西藏。1886 年,英國又出動軍隊在西藏亞東以南的邊境地區,對西藏進行武裝騷擾。1888 年 2 月,在經過周密軍事準備的情況下,集結在藏印邊境地區的 2000 名英軍,在格蘭特將軍的指揮下,向由藏軍駐守的西藏隆吐山發起武裝進攻,悍然發動了第一次侵藏戰爭。

西藏地方政府派出 200 名戰士在隆吐山(今錫金龍頭山)設卡戍守,英國卻無理要求限期撤卡,並於 1888 年(清光緒十四年)3 月 20 日出兵數百人,向隆吐山發起進攻。面對英國侵略軍先進的槍炮,西藏愛國軍人無所畏懼,依靠地形的條件,用火銃、弓矢、刀矛以及石塊等簡陋武器奮起抵禦,連續打退英軍的多次進攻,擊斃擊傷英軍 100 多人,但終因裝備低劣而不敵,接連敗退。24 日,英軍攻占隆吐山,進而又占納湯(今那塘)、對邦等地先後落入英軍之手。

中英簽署煙台條約時的場景

西藏地方政府調民兵和藏軍萬人齊集亞東,準備反攻。可是,軟弱的清政府竟進行阻撓,不許藏軍出擊。9 月 24 日,英軍 2000 餘人攻占捻納(今屬錫金),繼占則利拉(今則里拉,亞東西南入錫金通道)、亞東等地,西藏軍民第一次抗英戰爭失敗。

1890 年,中英簽約,劃則利拉一帶山頂為藏哲(錫金)邊界,使中國失去了大片領土。(2017 年 6 月印度軍人越境尋釁滋事的邊境線就是這一帶)腐敗無能的清政府懼怕英軍發起更大的攻勢,下令撤除支持藏軍抗英的清朝中央政府駐藏大臣文碩的職務,命令藏軍向後撤兵。1890 年 3 月 17 日,中國代表、駐藏幫辦大臣升泰與英國代表、印度總督蘭士丹在印度的加爾各答簽署了《中英會議藏印條約》。

1893 年 12 月,雙方又簽訂了《中英會議藏印條款》。從此,英國的侵略勢力開始伸進中國的西藏地區 ,為其進一步侵略西藏創造了便利的條件。但是,西藏群眾強烈抵制這兩個條約,堅決阻止劃界,並堅持越過英印政府私自豎立的界碑,到原來的牧場放牧。

但是,侵略野心巨大的英國侵略者並不滿足於上述兩個條約中規定的在藏權利,而是在西藏邊境地區不斷製造事端進行挑釁。為解決高原的運輸以保證侵略西藏的大規模行動,英國方面動用巨大財力、物力和人力,搶修了尼泊爾、不丹、哲孟雄(錫金)與中國西藏接壤的多條戰略通道。

第二次入侵:

20 世紀初,英國決定再次侵藏。1903 年 6 月,英少校榮赫鵬率兵 200 人,以談判為名進入西藏干壩(今崗巴)。西藏地方政府派兵 700 人趕赴干壩設防。12 月中旬,英軍 2000 餘人在司令麥克唐納指揮下,越過則利拉山口,占領春丕(今亞東南)、帕里(今亞東東北)。藏軍 3000 人趕至曲眉仙角、古魯(均處亞東至江孜通道)一帶設防。

1904 年 3 月,英軍主力由堆拉(今乃堆拉)北進,行至曲眉仙角藏軍陣地附近時,一面佯裝 " 談判 ",一面暗中調兵搶占山頭,並突然發起攻擊。藏軍依託攔阻牆與敵搏鬥,前線指揮萊丁色等官兵 700 人壯烈犧牲!

4 月 13 日,英軍占領江孜,為減輕運輸壓力,留 500 人紮營於年楚河畔,大部返回春丕。西藏地方政府動員民軍萬人集於江孜附近。5 月 4 日,日喀則民軍得悉江孜英軍大部東犯卡羅拉,立即以 1500 人直插江孜,控制市區,並對英軍營地發起圍攻。6 月 26 日,英援軍 4000 人抵達江孜,與中國西藏民軍展開逐村逐屋爭奪戰!

英軍入侵西藏

7 月 6 日,英軍攻占民軍堅守的宗政府,江孜重淪敵手。8 月 3 日,英軍侵入拉薩。9 月 6 日,西藏地方政府被迫與英簽訂《拉薩條約》,妄圖使西藏實際上成了英國的殖民地。後迫於中國人民的反對和世界輿論的壓力,1906 年 4 月,中英重新簽約,英國承認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其變西藏為其殖民地的陰謀未能得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殖民地人民的自主意識逐步覺醒,英國的殖民體系迅速崩潰。由於印度次大陸上的印度教教徒和穆斯林二派長期矛盾與對立,英國殖民當局在 1947 年,由末任總督蒙巴頓實施—印巴分治方案,先後在當年成立了印度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巴基斯坦分為東巴和西巴,1971 年,由於地緣隔絕和種族差異,東巴基斯坦獨立,建立孟加拉國。

印度獨立建國後,並沒有從被英國人殖民數百年的苦難歷史中接受教訓,反倒 " 暗自慶幸 " 借英國殖民者之手,把四分五裂的印度撮合成了一個 " 大國 "。尼赫魯政府從獨立初期,就妄圖在國際上 " 做有聲有色的大國 ",並且暗中繼承英國殖民者的侵略衣缽,在經歷雙方短暫的 " 友好 " 後,逐步又對中國領土開始了蠶食鯨吞的罪惡行動。

如今的中印邊界全長數千公里,分東、中、西三段。在每一段邊界上都有部分爭議領土,中段雙方爭議領土約 2100 平方公里,全部為印度實際控制,本文暫且不表。西段和東段爭議更大,西段大約 3 萬平方公里的阿克賽欽地區在今天中國的牢固管轄之下,而東部的 9.2 萬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區,為印度實際控制,東部領土問題最大。

先說西段,所謂的 " 阿克賽欽 " 問題:

阿克賽欽地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和西藏兩自治區交界處,面積大約 3 萬平方公里,作為新藏公路的必經地段。1951 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兵團進藏部隊就是從阿克賽欽挺進西藏阿里。

這個地區,絕大部分屬於中國新疆和田管轄,南部很小一部分屬於青藏高原西南部的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管轄。阿克塞欽地區的巴里加斯為印度方面控制。阿克賽欽在歷史上是蒙古大軍進藏和清朝前期準噶爾部從西北入藏的必由之路,大清雍正皇帝統一西藏後,設立拓置局管轄。

1846 年,英國吞併查漠 -- 克什米爾後,聲稱拉達克(拉達克自古就是藏族生活區,原屬中國西藏地方政府管轄的地區,長期是中國故土。1834 年錫克帝國入侵清朝屬國拉達克,拉達克向駐藏大臣求援未果,1835 年被擊敗,之後併入錫克帝國克什米爾地區。後來被英屬印度侵占,部分併入克什米爾)應歸英印政府統治。在未經清政府同意的情況下,便占領拉達克地區。而整個清朝,中國從來沒有承認被侵占的拉達克屬於外國。

後來,在標定拉達克和西藏的邊界時,英國侵略者為了尋找一條便於侵略中國新疆腹地的捷徑,於 1865 年,派遣印度測量局官員詹森非法潛入新疆南疆地區,從拉達克進入阿克賽欽,最後到達新疆的和田,通過 " 勘察 " 繪製地圖,把阿克賽欽視為 " 無主地 ",同時把阿克賽欽、摩河谷及喀喇崑崙山以北廣大地區劃入附屬英國的印度克什米爾版圖,將 3 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標畫進英國和英屬印度,將中國和印度分界線畫在了崑崙山一側,即所謂 " 詹森線 "。對於這條偷雞摸狗一般的 " 詹森線 ",英國政府從未知會當時的清政府。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歷代中國政府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並不知此事。歷代中國政府從未承認 " 詹森線 "。現在,非法的麥克馬洪線被發現是 1935 年起被偽造的,因此所謂詹森線,很可能也是徹頭徹尾的偽造。而實際上,英國政府、英印殖民政府和印度政府的勢力,從未進入該地區,也從未在該地區行使權力或建立行政機構。

關於對阿克賽欽的 " 主權要求 ",當代印度政府的依據就是所謂 " 詹森線 "。印方曾聲稱,中印邊界西段早在 19 世紀 40 年代就已劃定,遭到中國方面的嚴詞駁斥。印度獨立後, 1956 年印度軍方首次派巡邏隊進入該地區,被解放軍逮捕並驅逐。1962 年,中國和印度爆發邊境戰爭,中國軍隊在西邊、中部、東邊三線全部取勝後,宣布停戰,並撤回雙方實際控制線以北 20 公里。

當今世界公認阿克賽欽為中國領土,但印度仍然想爭論阿克賽欽主權問題。中國政府一貫表示,位於中印邊境西段的阿克賽欽地區不存在領土爭端,因為阿克賽欽地區自古為中國領土。

有研究者認為:

當今印度政府仍然提出 " 並不存在的阿克賽欽問題 ",實際是 " 以攻為守,以進為退 " 其真正目的是作為 " 攪局法碼 ",維護對面積更大的中國故土拉達克的霸占!事實上,1962 年,對印自衛反擊戰時期,印度很擔心中國收回全部拉達克,但中國當時還是維持 1959 實控線。

討論東段爭議的藏南問題,必須先提非法無效的 " 麥克馬洪線 ":

1913 年 10 月至 1914 年 7 月,英國、中國和中國西藏地方三方代表在英屬印度西姆拉開會,討論所謂的 " 西藏的地位問題 "。會議期間,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麥克馬洪利誘中國西藏地方噶夏的代表,背著中國中央政府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劃界換文,將雙方邊界從阿薩姆平原邊緣的傳統習慣線向中國西藏方向推移 150 公里,新邊界以喜馬拉雅山山脊分水嶺的連接線作為界線,西起中國 - 不丹邊界,東至獨龍江流域的伊索拉希山口,長約 1700 公里,涉及門隅(現大體在錯那縣境內)、珞隅(現大體在墨脫縣境內)和察隅,將原屬於中國西藏地方的 9 萬平方公里國土劃入英屬印度。

噶夏地方政權反對此線,而英印政府對非法劃界一事秘而不宣,對西藏擁有主權的中國中央政府並不知道,達賴喇嘛和噶夏政權也未給其參加西姆拉會議的代表有劃界的授權,後來了解了情況的噶夏政權,對麥克馬洪線不予承認。此後的中國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都反對此線。

因為沒有達成一致,所以英國政府自己也並沒有將麥克馬洪線作為邊界線。直到 1936 年,麥克馬洪線第一次出現在英屬印度的地圖上,標註為 " 未標定國界 "。但即使 " 未定 ",這個行為遭到了中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的反對。1947 年,剛剛獨立的印度,在南京建立大使館時,國民政府也對印度代辦明確表示了不承認麥克馬洪線的態度。

最近又有新發現:

所謂的麥克馬洪線是 1935 年起偽造的。1914 年西拉姆會議上,根本不存在什麼 " 麥克馬洪線 "。麥線的降生是 1936 年首次公開提及此詞,由一批英國和英屬印度政府官員採用編造歷史、銷毀證據、出版偽書等不光彩手段偽造出來的,1938 年偽裝成舊書,孰料仍有兩冊真書劫後餘生,真相昭然。    

1947 年新成立的印度政府,在處理國際事務中表現出了 " 老奴當家 " 後的成熟和狡詐, 甚至開始實際實施當年英國人也未能實現的領土擴張。英印統治期間,雖然公布了麥克馬洪線為邊界,但是英國人有賊心沒賊膽,麥線基本上是 " 地圖開疆 "。僅僅在極個別地區,試探性地侵入門隅和察隅地區,不敢放膽占領。

1950 年初,印度軍隊則大膽越過西山口進軍達旺。1951 年,西藏實現和平解放,卻引起印度政府的不安與百般阻撓,並進一步蠶食中國的土地。1951 年,印度趁我國進行抗美援朝戰爭,派印軍大舉向 " 麥線 " 推進。印度從獨立之初,就表現出了利用中國東部 " 有事 " 的時機大舉入侵,因此千萬不能小看這個我們眼裡一向 " 屌絲的阿三 ",人家的趁火打劫,把握時機的能力,可是世界一流,算是得到了老攪屎棍那位前主子的 " 真傳 "。到 1954 年,印軍完全控制麥線以南原西藏的門隅 - 洛隅 - 下察隅地區。印度政府為此成立了東北邊境特區進行管轄。

1954 年 6 月,周恩來和尼赫魯進行第六次會談,周恩來說:麥克馬洪線不僅中印邊界有,而且在中緬邊界也有,這是英國殖民主義者造成的,他們用鉛筆從喜馬拉雅山畫過來,就像瓜分非洲一樣。因此,這條線中國政府不能承認,但是目前維持現狀,雙方都不要越過這條線。

尼赫魯表示:如果有機會,雙方協商進行調整,用這些話來敷衍應付。

1959 年 3 月 22 日,印度總理尼赫魯,向中國正式提出領土要求,其面積達 12.5 萬平方公里(包括麥克馬洪線以南 9 萬平方公里)。中國政府為了維護 " 中印友好 ",對印度的武裝侵犯和無理要求,一直採取克制、容忍的態度。

然而,印度卻認為中國的忍讓是軟弱可欺,而變本加厲地在邊界製造事端。1962 年 10 月 17 日、18 日,入侵印軍在東、西二段同時向中國邊防軍發起猛烈炮擊,中國邊防軍只得奮起反擊。

第一階段作戰:

10 月 20 日至 10 月 28 日,在東段的克節朗、達旺地區,西段的加勒萬河谷、紅山頭等地區,中國邊防軍對入侵印軍發起全面反擊,印軍總計有 22000 人,中國軍隊投入 10300 餘人的兵力。

東線由張國華、譚冠三、鄧少東、王亢負責指揮;西線由何家產指揮。先後進行了 " 克節朗戰役 "、" 達旺追擊戰 "、" 西段反擊戰 "、" 加勒萬河谷激戰 "、" 攻克紅山谷 " 等五大反擊戰,給印軍沉重的打擊。

第二階段作戰:

在東段,以西藏軍區 8 個步兵團、3 個炮兵團的兵力,向達旺河以南西山口實施反擊,以 4 個團的兵力向瓦弄地區反擊。在西段,以新疆軍區 1 個團的兵力,向班公洛地區反擊。

經過二個階段的反擊戰,歷時一個月,中國邊防軍共全殲印軍第七、六十二、炮第四旅,基本殲滅了第十一、四十八、六十五旅,還殲滅了第五、六十七、七十、一一四、一九二旅各一部。擊斃印軍旅長辛格准將以下官兵 3900 餘人。繳獲火炮 300 門、飛機 5 架、坦克 10 輛、汽車 400 余輛。

印度三易國防部長,最後尼赫魯親自指揮,也沒能挽回他們的敗局。中國邊防軍在東西兩線都取得了重大勝利,但為了和平解決兩國邊界爭端,中國邊防軍主動撤退到 1959 年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中方一側 20 公里以北地區。後來又將繳獲的大批武器、車輛、俘虜等分批、分期地全部交還印度。

後方支援:

中國邊防軍的自衛反擊戰,地處高寒缺氧、終年積雪的高原和險峻的喜馬拉雅山谷,後勤保障十分重要。西藏、新疆地區群眾,全力以赴地支援前線作戰。共有 5.2 萬餘名民工、1.1 萬民畜參加了支前工作。

新疆喀什、阿克蘇、庫爾勒等地,調集了 1054 輛汽車、挑選了 2224 名青年幹部和民兵參加支前運輸。在搶修錯那至達旺戰區公路中,有 2000 名民兵、民工協助工兵的工作,連續奮戰了 17 個日夜。地方支前群眾搶修道路、橋樑,運送彈藥、糧食,搶救傷員等,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為我邊防軍取得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有文獻記載:

當時有兩位藏南當地門巴族的支前民工,是年輕的夫妻二人,歷經艱辛,翻越喜馬拉雅山,每人為前線的解放軍背 3 發迫擊炮彈,夫妻二人還帶著一個剛會走路的不到三歲的孩子,這個孩子居然也為解放軍背了 2 個罐頭!

  以史為鑑,可知印度政府不但繼承了英印殖民者的無恥和貪婪,對中國領土的野心,比英國前主子更大。因此那些說什麼 " 拿西段換東段的國內言論 ",在胃口比天大的侵略者面前是多麼的懦弱無知、幼稚可笑。一寸山河一寸血,對侵略者,只有鐵拳才能讓它徹底清醒幾天。

—— END ——

文字 | 瀚海狼山

圖片 | 網絡

無條件歡迎分享轉發至朋友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