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俄軍出手為蘇33艦載機續命,或促成與中國殲15碰面
早期蘇-33上使用的是第3批次的AL-31F(99A)發動機
在正在舉行的2017聖彼得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S-2017)上,俄聯合發動機製造集團公司宣布,已經重啟AL-31F-3(又稱AL-31K)發動機的生產以供蘇-33使用 。
這也就意味著,短期內蘇-33將不會從俄羅斯海軍的序列中消失,我國的殲-15也不會「孤單」的成為世界上唯一「最重」的艦載機。如果當前中俄關係的良好勢頭繼續下去,「海上聯合」演習能夠不斷深入,也許這也能最終促成未來殲-15與蘇-33這倆長得很像的飛機在演習中碰面。
我軍的蘇-33,其機載設備遠比蘇-33先進
據悉,重新生產的AL-31F-3不只是舊圖複製,而是會將近年來在AL-31F家族上的新改良也用上。此外,以前AL-31F-3是「禮炮」公司生產的,現在重新生產工作是在「土星」公司進行,「土星」已經生產一批給蘇-33使用。
這件事也有不少可以討論的,AL-31F發動機家族的壽命,到蘇-30MK的時代達到1500小時,在這之前,通常是900小時,那麼AL-31F-3應該就是在900~1500小時。而且由於蘇-33比較早生產,所已發動機壽命應該會比較接近900而非1500小時。
900小時應該說時間並不長,那服役20年的蘇-33怎麼現在才換髮動機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在這段時間裡蘇-33根本沒怎麼飛。蘇-33服役時蘇聯已經解體,「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航母長年靠港,訓練時間極其有限。
「庫茲涅佐夫」號曾長期靠港,訓練滯後
一直到本世紀初,俄航母和蘇-33才開始逐步恢復訓練,包括跟烏克蘭租借「尼特卡」訓練系統,供陸上訓練用。也就是說,蘇-33真正開始使用是本世紀初開始,到現在十幾年,飛機還可以用,但是發動機鐵定是要換的。正因如此,幾年前「禮炮」公司力推在蘇-33上使用AL-31F-M1或M2型。軍方說會考慮,不過現實卻是讓「土星」生產AL-31F-3。
以推力等性能來說,AL-31F-M1與M2都比AL-31F-3好,如果用AL-31F-M2型,那麼蘇-33的重量與推力剛好與當年的蘇-27M一樣,這當然很強。只是AL-31F-M2型沒有量產,AL-31F-M1型要改成海基或許還有改良要做。因此選擇重新生產AL-31F-3最為保守,但就不太考慮性能增幅。當然,由於它會用上許多新的成果/工藝,所以也不排除推力會提升。
俄海軍希望蘇-33和米格-29KR/KUBR的組合再持續10幾年
雖然俄軍願意為蘇-33重啟發動機生產線,但這更多的是既定的「續命」措施。俄軍曾強調蘇-33將至少再服役10幾年,側重製空,與多用途的米格-29KR/KUB形成組成。
但就現階段而言,俄軍能為蘇-33做的也就是「續命」,俄軍並沒有計劃對蘇-33進行大規模升級(如從蘇-27P到蘇-27SM),更多的只是保證飛機能夠使用。當前俄羅斯的經濟情況,也無法做更多的投入。
俄海軍目前還擁有大約14架可用的蘇-33,他們大都會進行大修和有限的升級
去年前往敘利亞實戰之前,俄軍至少對8架蘇-33進行了大修,但這也只是「修」,升級方面非常有限,可能僅包括加裝簡易的對地攻擊套件、增強導航系統、新的計算機以及衛星接收裝置。此外,是否還有其它的大升級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