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接連遭遇飛彈試射失敗,但台軍仍將「嚇阻共軍」的希望寄托在新飛彈上。據台灣「風傳媒」27日報道,台軍在「雄風-2E」巡航飛彈的基礎上已研製出超音速對地攻擊型號,可以「擾亂解放軍的犯台計劃」。
台軍以「重層嚇阻」為戰略指導,「雄風-2E」巡航飛彈就是執行該戰略的重要武器。「雄風-2E」雖然號稱最遠距離達2000公里,但只能以亞音速飛行,容易被發現和擊落。而報道透露,目前台軍進一步研發出「超音速型號」,具備以超音速攻擊地面目標的能力。據稱這種「超音速版雄風-2E」巡航飛彈以中低空飛行,與採取高空飛行的「雲峰」超音速巡航飛彈以及用來攻擊艦艇的「雄風-3」超音速反艦飛彈不同。新飛彈在飛行過程中,除了依靠GPS導航之外,也可以通過地形比對或是末端雷達導引來導航。
#####################################
素質教育百分之百正確,現在國家提倡素質教育,提倡人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站在任何一個角度,360度無死角,都是妥妥的正確。素質教育放在全世界範圍,都是一個千真萬確的真理。但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在中國當前的高考體制下,抓教學成績,抓應試教育,有錯嗎?
文| 陸建國
連雲港市贛榆區教育局局長
2017年4月19日,陸建國局長在連雲港市市委黨校春季主體班上,以《充分認識應試教育的政治正確性》為題作交流發言。本文根據其演講稿錄音編輯整理。
前段時間,中國的超級中學河北衡水中學到浙江平湖辦了一所分校,這個事情在網上引發軒然大波。教育系統內的一些領導、專家、校長,對此幾乎是一邊倒的批評和抨擊,浙江省教育廳基教處的方紅峰處長很明確地表態說浙江不歡迎衡水中學,他認為衡水中學過於強調分數,所以這所學校的運作模式,和浙江一貫提倡的「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是相牴觸的。這是教育體制內一些人的看法,但是在網絡上,相當數量網友的觀點與之截然不同。這裡有兩個大V的言論,他們的觀點有一定代表性。一個是「自干五」大V「地瓜熊老六」,他認為分數是窮人子弟對抗富人子弟的唯一工具;另一個是「占豪」,一個學者,他支持衡水中學,認為衡中對那些不負責任的唧唧歪歪,完全可以無視。
可以說,現在中國的教育界、專家學者、社會民眾之間,對應試教育的觀點,分成兩大陣營,一派是反應試教育,一派是挺應試教育。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麼來看應試教育?今天,我主要從個方面,探討一下應試教育的政治正確性問題。
應試教育被污名化
現在教育體制內,批評應試教育,反應試教育,已經成為一種政治正確。
我個人認為,這些年來,應試教育存在著被污名化的現象。
在百度百科上,應試教育的概念是這樣的:應試教育是脫離社會發展需要,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這個定義一上來就給應試教育扣了個大帽子——「脫離社會發展需要」。然後不少人又給應試教育取一個別名叫「填鴨式教育」,甚至有人將應試教育與科舉制、八股文、文字獄等類比。對於素質教育,百度百科是這樣定義: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這種污名化應試教育的傾向,必須得到糾正。我今天決定談談應試教育的政治正確性,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現在教育體制內,批評應試教育,反應試教育,已經成為一種政治正確。很多教育系統內的領導、名校長、專家學者,在公開場合,如果不批評幾句應試教育,就渾身痒痒,似乎一批評應試教育,他的格局就大了,認識就上層次了。相反,作為教育體制內人士,如果你旗幟鮮明的強調高考重要,狠抓教學質量,推行應試教育,那麼,人家會覺得你的格局、你的眼界都非常低。
今年春節後,我拜訪了蘇北蘇中幾個縣區的教育局長,大家對抓教學質量,認識一致,都覺得基層縣區必須把高考作為第一要務。平時也有領導善意提醒我,說你可以暗地裡使勁抓教學抓成績,但是,對外一定要大力宣揚素質教育,否則,人家會說你這個局長的認識層次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格局還有待進一步撐大。我有些納悶,我們黨一向提倡實事求是,如果覺的是正確的事情,大家都在做的事情,為什麼非要鬼鬼崇崇、偷偷摸摸?為什麼非要說一套做一套?好像應試教育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
真正的素質教育其實就是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主要針對並適用於基礎教育階段,素質教育則適用於更宏大、更寬廣範圍的教育
究竟應該怎樣認識和對待應試教育、素質教育呢?我的觀點是,素質教育百分之百正確,現在國家提倡素質教育,提倡人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站在任何一個角度,360度無死角,都是妥妥的正確。素質教育放在全世界範圍,都是一個千真萬確的真理。但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在中國當前的高考體制下,抓教學成績,抓應試教育,有錯嗎?
在座的各位領導對衡水中學可能都有所耳聞,但是,我估計很多人也是被媒體帶到溝里去了。衡水中學作為一所超級中學,它已經連續17年蟬聯河北省高考榜首,2016年考取清華、北大有139人。可是,長期以來,一些媒體把衡水中學妖魔化,把衡水中學批叛為滅絕人性的高考工廠,很多人以訛傳訛,說衡水中學學生壓力太大,教學樓、宿舍都裝了鐵絲網,防止學生跳樓。
真相是否如此呢?我到教育局之後,專門了解過這個問題,我們有校長去過衡水中學七、八次,他說那絕對是造謠。PPT上的第二張圖片,就是衡水中學真實的教學樓情況。中國的教育體制內,以及媒體界,都把衡水中學作為應試教育的典型代表,而應試教育這個概念,既然被等同於填鴨式教育,被類比為文字獄,那麼,衡水中學高考成績越好,反對和批判的聲音就越大,因為他們覺得衡水中學帶有原罪。
所以,我們必須對什麼是應試教育,什麼是素質教育,做一個釐清和界定。剛才說到百度百科上對「應試教育」詞條的定義,我覺得編輯這詞條的人對應試教育帶有嚴重偏見,否則,他不會把應試教育比作「文字獄」。
前兩天,和上級教育部門一領導談及衡水中學入駐浙江一事時,我闡述了我對應試教育、素質教育的認識,我的觀點是:應試教育是以聚焦學生的高考為取向的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方式;素質教育是以聚焦人的全面發展為取向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方式。我認為應試教育主要針對並適用於基礎教育階段,素質教育則適用於更宏大、更寬廣範圍的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甚至家庭教育,都需要抓素質教育。
你能說大學就不需要抓素質教育了嗎?當然要抓,職業學校也要抓素質,家庭教育更要抓素質。素質教育適用於教育的所有階段,應試教育只是基礎教育這一特殊階段的一種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昂立國際教育總經理栗浩洋在接受專訪時,如是說: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並非對立關係,真正的素質教育其實就是應試教育。
當下中國,基礎教育階段是要高考的,你把素質教育吹的天花亂墜,還是要高考的,不像1978年以前有段時間沒有高考,工農兵大學生可以推薦,現在不行。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間不是矛盾對立的關係,二者同為方法論,只是適應範圍不同而已,在基礎教育階段,應試教育是最管用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很多人不服氣衡水中學,說衡中把整個河北省的優質生源全掐去了,考得好沒什麼了不起。說這話的人,有明顯的酸葡萄心理。不錯,教學質量生源非常重要,再好的老師,沒有好生源也無能為力。衡水中學的確是集聚了河北省大量優質生源,可是,衡水作為一個三四線城市,它的一所中學憑什麼能夠全省掐尖呢?打個簡單比方,我們贛中想把全江蘇的優質生源掐過來,能行嗎?家長、學生不願意報,你掐誰去?河北全省好學生願意報考衡中,一定是這所學校前期做的非常好,才形成滾雪球效應,優質資源富集。現在很多校長抨擊衡水中學掐尖,有本事你也掐試試,u can u up。
應試教育,
與中國千年主流的價值觀一脈相承
為什麼在基礎教育階段,存在著高考這樣一個競技平台的前提下,抓應試教育就錯了呢?
站在價值觀的維度去看應試教育,應試教育的價值內核,與中國幾千年主流的價值觀是一脈相承的。應試教育提倡的是厚積薄發,是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是十年寒窗苦讀,是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我和我們的一些校長、老師交流時,我說如果你的學生是福布斯排行榜上那些超級富豪的孩子,那你抓素質教育就OK了,因為他生來就含著金鑰匙,他一出生就實現了財務自由,他考上考不上大學都無所謂。可是,作為鄉村教育工作者,我們面對的,大多是農村的孩子,他們需要通過學習改變命運,那麼抓應試教育,有錯嗎?
當下中國社會很浮躁,這種浮躁,是和我們幾千年來的傳統價值觀相背離的。前段時間,陳道明、宋丹丹等藝術家,質疑批評「小鮮肉」演員,為什麼?因為這些「小鮮肉」顏值雖高,可是缺乏生活的積澱積累,缺乏對藝術的敬畏之心,片酬卻動輒千萬計,能占到一部電影總成本的一半以上,極不正常。陳道明、宋丹丹對小鮮肉的批評,實質上是對小鮮肉所代表的浮躁價值觀的不認同,而應試教育所傳承傳遞的價值觀,卻恰恰相反,它代表的是不怕苦不怕累,是勤勞勤奮、努力向上,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在基礎教育階段,莘莘學子面對的是高考這個主出口,只要中國的高考體制不改變,基礎教育就無法避開應試教育。如果說應試教育有錯,那麼請問,司法資格證要不要考試?註冊會計師要不要考試?托福雅思要不要考試?公務員要不要考試?當今社會,所有這些提供公平向上機會的通道,大都要經過考試這個關口,所有這些考試也都要經過艱辛的學習。為什麼不批評這些,單單批評基礎教育階段的應試教育?
是的,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立德樹人,不是高考和大學,我百分百認同這個大前提,就如同我知道,體育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強身健體,不是賽場輸贏。強身健體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打太極、做瑜伽、踢足球,可以慢跑、游泳,有氧運動,這些都是鍛鍊身體的一種方式,但是,具體到某項賽事,是有輸贏的。如果中國足球隊參加世界盃比賽,球員在球場上洋洋洒洒踢著玩,反正是強身健體,拿輸贏無所謂,球迷能答應嗎?那麼,為什麼在基礎教育階段,存在著高考這樣一個競技平台的前提下,抓應試教育就錯了呢?罔顧高考這一基本事實,罔顧應試教育不斷進化這一現實,大肆批評應試教育,合適嗎?
應試教育,早就今非昔比了
我們的基礎教育,我們基礎知識的紮實程度,在很多歐美國家是想像不到的。
很多人對應試教育存在誤解,持有偏見,包括教育體制內的一些領導,緣於他們對應試教育的認識,還停留在填鴨式、滿堂灌的老印象,實際上呢?應試教育早已今非昔比了。
現在的應試教育,很多已經融合了素質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例如,我們在抓教學質量的同時,也比較注重有針對性的實施素質教育。今年三月份,局裡出台了教育教學質量五年發展規劃,其中有三大工程:寫字、閱讀、演講,這是和應試教育密切相關,同時又能讓孩子終生受益的事情。第一個是寫字。字寫的工整,從應試角度講,對高考是有利的,起碼卷面不失分。第二個是閱讀。閱讀對人內涵的豐富,對人視野和境界的提升,毫無疑問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我們推的第三個是演講。我中專是在南京上的,很明顯感覺我們農村的孩子在學校里交往的時候,表達是不行的,特別是在人多的時候,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缺陷。因為演講的背後,是你知識的積累,是你的邏輯能力、你的語言組織能力。所以,我們現在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演講能力,讓他們學會表達,學會溝通,將來到社會上,人際交往過程中,非常有幫助。這三樣,為什麼作為三大工程實施?因為,首先對高考有利,第二對孩子們終生有益。所以,我們現在從小學、初中就開始抓,貫穿於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十年下來,他們肯定受益匪淺。
我沒到教育局之前,也認為基礎教育還是滿堂灌,還是填鴨式,一節課老師呱呱講45分鐘,然後布置作業下課。實際上應試教育在技術上已經相當發達和先進了,不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準滴灌了,甚至很多方面也借鑑了素質教育的一些手段,在融合,在往前走。
重視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什麼
成就孩子更好的人生,為國家培養更有力量的下一代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兩個問題:一個是,作為父母,讓孩子上學接受教育,終極目的是什麼?另一個是,作為國家,重視教育,終級目的是什麼?
要回答這兩個問題,就需要從不同角度,去審視教育,理解教育。
1
叢林法則下,錘鍊硬實力
先從硬實力的角度,談談這個問題。
不論你是否承認,這個世界都是叢林法則的,這個社會是優勝劣汰的,適者生存,喝再多的心靈雞湯,讀再多的小清新文章,都無法改變這一現實。那麼,在這樣一種大的社會背景下,作為一個個體,你不鍛造錘鍊你的硬實力,你在應該努力學習的年齡段,不全力積蓄將來參與社會競爭的資本,你的未來如何,可以想像得到。我們必須明白,也必須讓我們的孩子明白,這個社會是分層的,是有階層的。雖然說,只要是自食其力,每一個勞動者都很光榮,都值得尊重,但現實是,身處社會的不同階層,生活品質一定是不一樣的,別人對你的認可和尊重也是不一樣的。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你要到更好的階層,就必須有更強的實力。
作為應試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恰恰是用來夯實我們學生的知識底盤的,是鍛造學生的硬實力的,而素質教育,更多是錘鍊軟實力的。
2
沒有硬實力,就沒有話語權
我們再從國家層面,來看下硬實力的意義。
這個世界,只要還有國家存在,沒有實現共產主義,沒有大同,一定是叢林法則。前段時間,美國打敘利亞,說敘利亞政府使用化武襲擊,美國有證據嗎?沒有。2003年,美國打伊拉克,就玩過同樣的把戲,當時的國務卿鮑威爾,在安理會拿出一小瓶被普京諷刺為洗衣粉的不明粉狀物,指控說伊拉克有化學武器,結果打完之後什麼也沒有找到,現在還是這樣。沒辦法,美國的實力擺在那裡,它冤枉你,又怎樣?
沒有硬實力,就沒有話語權。這些年,中國的綜合國力在不斷提升,高鐵、神舟飛船、「蛟龍號」、「東風快遞」,等等,都是今日中國驕傲。這些硬實力的背後,是超強的科技團隊在支撐,這些科技人員,又有幾個是靠素質教育培養出來的呢?我相信他們大多走的是應試教育的道路,並一步步修煉成為頂尖級的理工科人才。網上曾經有個段子,說中國人坐地鐵,都是低頭玩手機,在德國,都低頭看書,可是兩年之後,德國地鐵上看書的人越來越少,玩手機的人越來越多,為什麼?因為華為拿下了歐洲大單,德國4G信號開始普及了。段子歸段子,但是華為世界第一大通信設備製造商的地位,已經確立,這就是中國製造的實力。在這背後,是科技,是高精尖的理工科人才在支撐,這也是國家的硬實力。
3
擁有更好的人生
前面,我提到兩個問題,一個是我們為什麼讓孩子上學接受教育,一個是國家為何要重視教育。
第一個問題,我的答案是五個字:更好的人生。最好不好界定,但是,更好,可以合理判斷。譬如,一個農民家孩子,他從我們贛榆某個高中考上醫科大學,讀碩讀博,畢業後在北京、南京,哪怕回縣裡當個醫生,他的生活品質,肯定比在老家種地或者外出打工要好,當然,如果你說他打工可能有機會創業,成為億萬富翁,你這麼說,我不想去反駁,用小機率事件來代替普遍性,沒有意義。我這裡不是說種地或打工就不好,我父母也是農民,但是,我們不要糊弄下一代,這個社會是分層的,每個階層的生活品質是不一樣的。
說一個例子。
一個80後贛榆校友,現在某二線城市生活,第一年高三畢業沒有考上大學,厭學,不想復讀了,跑出去打工。父母的話他不聽,但聽外婆的話,後來被外婆哄回來復讀,然後考上個一本,畢業後在一科研院所工作兩年,然後出來創業,創業十多年,現在公司的產值到一個多億了,每年利潤在一千萬以上。我跟他交流應試教育素質教育的時候,他態度很鮮明,說沒有應試教育就沒有他的今天。他說我是農村的孩子,當年如果不是被外婆哄回來苦讀一年,現在頂多是個小包工頭,一年掙個幾十萬。說到素質教育,他說他的孩子想學什麼,他都可以滿足他,而且有條件請大學裡的專業老師進行輔導。可是,農村的孩子有這個條件嗎?就是這個道理。
而教育,則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改變這種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共青團中央的一篇微博,我比較認同,「世間哪有那麼多天才,還不都是孤獨地翻山越嶺」。在微博上,有一個網友這樣評論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現在搞那些亂七八糟素質評分,只會讓普通人家的孩子越來越吃虧。如果教育也走精英化,那社會的階層就要徹底失去流動性了。自古學生苦,不努力拚搏憑什麼就有收穫?應試教育,用分數說話,個人認為還是當今最公平的選擇人才方式。
對於衡水中學,很多人攻擊說,它每年雖然有一百多學生考上清華、北大,但是,後來的發展都不太好。對此,有網友評論,「素質教育是有錢人的地盤,寒門走衡水路線肯定是性價比最高的,那些說衡水中學出來的孩子不太好用的人其實沒有弄清楚,不是衡水中學把他們變成這樣的,而是他們的原生家庭在他們身上的印記,如果不這樣,這些孩子壓根沒有機會和你出現在同樣的戰場」。
就是這個道理,譬如2016年衡水中學考了139個清華、北大,如果不是在衡水中學讀書,他們當中或許只能考39個,另外100個壓根就考不上清華北大,可是經過衡水中學這樣精準的、科學的培養教育,他考上了,他原本不應該獲得的品牌資源、教育資源乃至人脈資源,都有了。清華畢業的本科和普通大學的本科是一個概念嗎?畢業證含金量不一樣的,這就是品牌效應。而且,有清華的那種師資力量,他接受的教育層次、視野是不一樣的,然後還有人脈資源,他同班同學可能分布在中國各行各業,將來大都是社會精英。這些,對他今後的人生,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幫助。
上面說的是資源匹配的問題,下面來談談機會成本問題。我十年前讀梁小民教授的《寫給企業家的經濟學》,他談到「機會成本」這個概念時,舉了一個例子,我印象深刻,是關於科比·布萊恩特的。科比·布萊恩特高中畢業後放棄名牌大學,選擇NBA做專業球員,這一選擇的同時是一种放棄,我們所有的選擇都會有放棄,被放棄的就是機會成本。他之所以如此選擇,是因為當時他簽了三年的合同一千萬美金,如果讀大學,按部就班,可能一輩子也賺不來一千萬美金。
我們也必須幫孩子們選擇機會成本最小的教育路徑。
我的理解,基礎教育是一個金字塔形狀,小學基礎要寬,小學不能完全抓文化成績,一定要讓他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讓他涉獵廣泛,讓他找到興趣點;到了初中收窄一點,到了高中,這三年就完全把愛好放一邊吧,全力以赴抓高考,等到了大學,他有足夠的時間發展興趣愛好,前提是先考上大學。
當然,我們必須面對一個現實,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考上大學,有些人要去接受職業教育,有些人要回到農村。但是,這沒什麼大不了,重要的是,這些孩子經過基礎教育階段的壓力測試,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勤奮努力、向上攀登的價值觀,將來做個藍領工人,也可以成為大國工匠,做個農民,也一樣能勤勞致富。
4
培養更有力的下一代
第二個問題,從國家的角度講,重視教育,我認為主要是為了培養更有力量的下一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一代接著一代干,擼起袖子加油干,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沒有科教興國,中國夢是撐不起來的。基礎教育抓的紮實,一直是我們中國教育的優勢,也是現在歐美等國家開始反思和學習的,如果我們自廢武功,像日本搞寬鬆教育那樣搞素質教育,30年後,我們的下一代,我們的國家,還能有今天這樣的競爭力嗎?
作為一個基層教育局長,我對教育的理解,就是這兩句話:成就孩子更好的人生,為國家培養更有力量的下一代。面對著面廣量大的農村孩子,我很清楚,他們首先要通過高考獲得一個上升的通道。中國現在進入到一個穩定發展期,整個社會的流動性在減弱,任何一個國家進入到穩定發展期,都要遇到流動性減弱的問題,這個時期就潛伏著中等收入陷阱。一個社會流動性減弱,意味著各種上升通道會漸次關閉,階層一旦徹底固化,社會就會變得絕望和頹廢,好在中國有高考,硬碰硬靠分數說話。
在農村,如果不下大力氣抓教學質量,這些農村孩子就可能被耽誤掉。趁著他們還年輕,讓他們埋頭苦學吧,用勤奮努力來彌補他們在教育資源上的先天不足,彌補家境條件所伴生的各種劣勢。所以,在和上面提及的兩個朋友談這個問題時,我說,我得先讓他們成為你,先把他們培養成你這樣的,不說成為億萬富翁,起碼學有所成,有一技之長,成為白領,成為城市中產,不用啃爹,然後他再把他的下一代培養的更好,用兩代或三代人,來完成一個家族命運的全面轉折。
作為基層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理想主義,不要想一蹴而就,那不現實。我們要做的,就是腳踏實地抓教育教學,努力成就孩子們更好的人生,為這個國家培養更有力量的下一代。
作者:陸建國
編排:實習生周繼鳳
中國網教育頻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