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籍人士課題(stateless people)近年來成為國際關注的議題,聯合國估計全球共有1100萬名的無國籍人士。
根據2017年全球無國籍報告,馬來西亞名列全球20個擁有超過1萬名無國籍人士的國家之一,即約有1萬1689人。
惟根據非正式估計,我國目前有50萬至150萬名無國籍的18歲以下兒童。
無國籍與無證件兒童形同社會「隱形人」,面對入讀政府學校的問題,沒有任何社會保障,難以看見未來。
無國籍兒童課題近年來也在沙巴州引發爭議,尤其針對是否應該發出生證予無國籍兒童,以在人道立場上,讓他們接受教育,
有關建議受到沙巴朝野政黨的反對。雖然政府強調發出出生證不意味他們可自動成為公民,但基於反對聲音,
內閣決定發出有別於出生證的特別證件予無國籍兒童,以記錄他們的資料,不過至今未有定案與行動。
圖為前聯合國難民署顧問及執業律師本尼迪認為,每一個在馬來西亞出生的孩子都應該獲得出生證,以記錄他們的身份資料。
釐清「無國籍人士」詮釋
沙多為無證件兒童
前聯合國難民署顧問本尼迪曼蘇(Benedict Mansul)認為,在探討「無國籍兒童」課題之前,必須先釐清對「無國籍人士」的詮釋。
也是執業律師的他表示,「無國籍人士」是指完全無法確定國籍又不被任何國家承認為其公民的狀態,
在沙巴的無國籍人士可說僅占非常少數;無證件(Undocumented) 雖是比較少用的字眼,
卻或許是比較適用於大部分在沙巴沒有證件兒童的字眼。
他解釋,本質上,一個人要成為「無國籍」並不容易,因為各國法律允許他們的公民申請公民權,即使他們不在各別國家出生或居住。
例如,菲律賓法律允許任何人申請公民權,只要他們證明父母其中一方是菲律賓人,不一定要在菲律賓出生也可取得該國公民權。
圖為無國籍課題兒童成為燙手山芋,但社會上仍有許多有心人及非政府組織看到了他們的需要,並給予協助。
3方法獲馬公民權
我國聯邦憲法闡明,共有3種獲得我國公民權的方法。
第一是依法生效的公民權,即父母皆是公民,在國內外出生都可自動獲得公民權。
第二是登記公民權,即與大馬人結婚的外國人,可申請公民權,以及沒有其他國籍的18歲及以上者可申請公民權。
第三為入籍公民權,即外國公民申請為公民,這須要漫長的時間,申請者必須在大馬合法居留一段時間;
這些申請者作出申請之前,必須是合法居留。
本尼迪表示,很多的問題發生原因在於兒童遲報生問題,即嬰兒在出生超過42天後才向當局登記,這將影響孩子的公民權,
他們在12歲時不能自動獲得大馬卡,必須到法庭證明在沙巴出生等,而很多馬來西亞人無法獲得公民權,主因是報生程序複雜,
例如父母親必須結婚才能為孩子登記報生的規定。
他相信,每一個在馬來西亞出生的孩子都應該獲得出生證,一紙出生證並不代表給予公民權,這是必須釐清的。
圖為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研究顯示,為無國籍及邊緣兒童提供基本教育的學習中心不管對學生、
家長及當地社區都帶來積極影響。
"每一個人出生後都應擁有出生證,以註明他出生的地點、日期與家長資料。如果我們在出生時不發出出生證,
未來可能會引發更多欺詐事件,甚至以無國籍或沒有父母為由要求公民權,而事實上,他們只是無證件,而不是無國籍。"
無國籍無證件 際遇相同
邊緣兒童 成燙手山芋
不管是「無國籍」或「無證件」兒童,他們的際遇與經驗幾近相同,同樣是社會的「隱形人」。
他們面對入讀政府學校的問題、無法享有醫療福利甚至不能自由走動,他們沒有任何社會保障,未來也不明朗。
無國籍兒童課題成為燙手山芋,社會上仍有許多有心人及非政府組織看到了他們的需要,多年來默默給予協助,
讓他們接受教育,我國、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政府也與各非政府組織配合與合作,為這些邊緣兒童提供基本教育。
圖為根據我國1997年教育法令,每個兒童必須接受小學教育,但無國籍與邊緣兒童必須付出更高的學費等問題,往往無法接受正規教育。
UNICEF 設學習中心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於2015年發布,針對該基金會與政府合作設立的亞庇甘榜儂拔(Kampung Numbak)
學習中心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該中心對無國籍與邊緣兒童、家長及當地社區帶來積極影響,學者認為,
有必要為這類非主流學習中心設定更完整的教學綱領,以便他們的證書獲得承認。
於2011年設立及運作的甘榜努拔教育中心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馬來西亞教育部、國家安全理事會、
聯邦特工隊及馬來西亞教師協會合作設立,並為甘榜儂拔的難民、無證件及無國籍兒童提供基本教育的計劃。
這些兒童主要是菲律賓難民、外勞、非法移民的孩子,巴瑤占55.2%、蘇祿(24%)、卡嘉央(18.4%)及其他(2.4%)。
圖為沙巴大學心理及教育系學者彭春福教授於2013年首次涉足有關無證件兒童教育的研究後,自此便更廣笵地涉及這個領域的研究。
改變全家命運
教育中心 影響深遠
沙巴大學心理及教育系學者彭春福教授於2013年受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委託,
與團隊花了6個月的間就甘榜儂拔教育中心的成立對學生及當地社區的影響進行評估,
所得結論是積極的,並認為該中應繼續經營下去,如今該中心由國家國安全理事會管理。
彭春福表示,甘榜儂拔的兒童因父母無證件或複雜的證件申請程序而被排除在正式教育之外。
儘管教育法令闡明所有兒童都享有教育權益,但因為證件課題,他們除了必須特別申請學生證,
也必須繳付更高的學費。由於該村村民大部分的收入介於450至600令吉,而每個家庭一般必須支撐8至10個孩子,教育是一種奢侈。
該中心開始時共有220名學生,2013年增至306,於2015年達至312人,學生介於7至14歲。教學綱領是簡化版的馬來西亞綱領,
主要目的是讓他們掌握基本閱讀、書寫與計算,也教導伊斯蘭教育及基本手工藝。
圖為許多人體認到教育的重要性,多年來默默為無國籍及邊緣兒童提供教育。
父母更關心孩子教育
針對甘榜儂拔教育中心的研究顯示,不管學生、家長乃至整個社區都有良好的改變,孩子的紀律、宗教價值觀、
自身清潔與衛生等都有改善,他們會排隊、會去清真寺祈禱,更關注自身的形象與整潔,以及不再在骯髒的地方溜達。
教育中心設立後,父母親也有轉變,重視孩子教育,並認為把時間和金錢投資在教育上非常值得,
同時會自動籌款支持中心運作,也會監督孩子的學習進度也支持孩子參與中心的活動。
他認為改善教育中心的設施及承認相關的證書是當前要事,以便他們畢業後能繼續中學學業,進而獲得更好的工作,
即使他們不能做中等及以上水平的工作,也可對社會作出貢獻。
「每一個人都認同教育的重要性,也是改變的元素,若這些孩子沒有教育,就會被視為損害社會的一群;
而讓他們接受教育,即使他們不能成為公民,也一樣可以成為有用的人。」
圖為彭春福認為,讓無國籍及無證件兒童接受教育,即使他們不能成為公民,也一樣可以成為有用的人。
內陸原住民多無證件
彭春福表示,州內內陸地區也有很多原住民及兒童面對無證件的問題,一樣必須受到當局的關注及採取行動給予解決,
「很多住在偏遠地區的家長因路途遙遠及交通不便,不重視為孩子登記證件,到了孩子要上學時,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他於2013年首次涉足有關無證件兒童教育的研究後,自此更廣范地涉及這個領域的研究。
雖然社會民眾一般對無證件兒童普遍存在偏見,彭春福表示,社會不乏有愛心者,多年以來為這些邊緣兒童奉獻與付出,
為他們提供教育,在他眼中這些人都是英雄。
圖為沙巴社會不乏富有愛心者,為邊緣兒童提供教育,為他們的未來帶來一絲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