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版】來自土耳其的她,驚訝大馬穆斯林在齋月破戒會被懲罰!看看她的國家在齋月期間會發生什麼事!?

@ 2017-06-28

土耳其齋戒月.放慢自己學會分享

土耳其被稱為最開放的穆斯林國家,儘管全國穆斯林人口高達98%,不過卻是一個政教分離的世俗且西化的國家。在那裡,每個人都擁有追求自己人生價值的意志,信仰必須基於個人意願,年輕一代的思想更是開放多元。

 

 

來自土耳其的Esra Cifci,目前在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修讀博士課程。她的博士論文研究了伊斯蘭教與中華哲學的比較。(圖:星洲日報)

土耳其被稱為最開放的穆斯林國家,儘管全國穆斯林人口高達98%,不過卻是一個政教分離的世俗且西化的國家。

在那裡,每個人都擁有追求自己人生價值的意志,信仰必須基於個人意願,年輕一代的思想更是開放多元。

 

留學馬來西亞的伊斯拉.西弗斯(Esra Cifci)就是一個思想開放、心靈自由的穆斯林女子,儘管如此她也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

然而她的虔誠並非盲從,她清楚了解每一個宗教節慶、儀式所帶來的真正意義,因此聽她分享土耳其的開齋節是一件無比愉悅的事,讓不熟悉土耳其的你我有很大的收穫。

來自土耳其的伊斯拉是土耳其馬爾馬拉大學的博士生,目前在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修讀博士當交換生。

 

她到過英國倫敦當交換學生,曾遊走伊朗、沙烏地阿拉伯,還有泰國;友善的她不只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對世界上其他宗教也感到好奇,且帶著一顆尊重的心。

土耳其穆斯林在實行齋戒上擁有很大的自由,所以當我向伊斯拉提及國內的穆斯林,如沒有醫生文件證明生病而不能禁食者,一被發現破戒進食可能會被懲罰的時候,她睜大了眼睛。

「在土耳其,要不要齋戒是個人選擇。當中也有穆斯林沒有履行齋戒和做禮拜,不過他們會遭到前輩的白眼。」她笑言。

 

在她看來,現在的土耳其邁向現代化,許多傳統文化瀕臨絕跡。不過她喜歡齋戒月,齋戒月對她而言是一種提醒,而奉行齋戒可以控制所有罪惡、約束自己,讓心靈更為平靜,也緊記著要幫助那些不幸的人們,學會分享並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生活上有很多誘惑,你常常會迷失自己,忘了初心。迷失自己的時候,這個節日會提醒我——慢著,你在做什麼?」

 

 

伊斯坦堡街上的開齋飯,齋戒月前一兩天會有免費的開齋飯提供給大眾。(圖:網絡照片)

熱鬧無比的伊斯坦堡

土耳其的齋戒月是非常熱鬧的,尤其在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堡。

那裡有大清真寺如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Blue Mosque)、聖索菲亞(Hagia Sophia)、蘇萊曼尼耶(Suleymaniye)清真寺等。齋戒月期間,人們都前往大清真寺禮拜,上千人禱告的場面十分壯觀。

 

由於伊斯蘭教的原則為「不可更改教義」,因此全世界的穆斯林齋戒儀式都是大同小異,只是不同地區的穆斯林文化則大不相同。

比如在正式開齋(Iftar)一個小時之前,土耳其穆斯林在大清真寺花園裡聚在一起分享食物。「大家從家裡帶一些食物來,彼此分享不同的食物。分享,是齋戒月最重要的意義!」

在伊斯坦堡,人們愛吃一種齋戒期間才有的麵包叫「大餅」(Pide),通常家中最小的兒子或父親會前往麵包店買大餅,並趁熱吃。由於太多人購買大餅,大餅店外常常是排滿了人龍。

「人們調侃這個現象為『大餅隊』,而且大餅很熱,買的時候也不容易,因此出現很多有趣的畫面。」風趣幽默的伊斯拉說。

齋戒月第一天開齋之前,各個城市都會響炮一聲,提醒穆斯林可以用膳了。原來過去的音響不夠大聲,人們於是想到軍用炮彈,以驚天動地的響聲來提醒人們開齋時間到了。

那些坐在食物前面的小孩婦女聽到炮響,就會歡歡喜喜開餐了。儘管現在已經不再需要,但開齋炮響(top atisi)這個傳統依然被保留下來。

 

伊斯拉說,土耳其人在禱告(teravih)之後會繼續留在大清真寺外交流、聊天,而馬來西亞穆斯林則直接回家。

「因為沒有人留下來,我只好回家。其實那是讓我覺得這個節日最美好的地方,人們可以在外活動到很夜。」26歲的她說,土耳其人在禱告後,會繼續吃點心、水果,或喝土耳其咖啡。

 

 

土耳其齋戒月期間的市集非常熱鬧,人們售賣應節食品和新衣服。(圖:網絡照片)

齋戒月的娛樂活動

齋戒月期間,街上也有各種各樣的傳統藝術活動。

比如齋月鼓手,他們會出現在城市各個街道上,以鼓聲提醒人們可以開齋了。他們也會在街上玩鼓、讀詩,也有一些年輕人跳民間舞。

小孩子最愛的皮影戲,也可以在街上免費觀賞。藝術家免費給小孩子演出,尤其是喜劇中的兩個角色──卡拉格茲(Karagoz)和哈西瓦特(Hacivat)。表演也結合了歌唱、鈴鼓樂、詩歌、神話、繞口令和謎語。

 

此外,街上還有鄂圖曼帝國軍樂隊的表演。梅赫特爾軍樂隊(Mehter Army Band)是世界上最早的軍樂隊,演出一般是土耳其軍隊內部的樂隊,他們代表18世紀鄂圖曼帝國時期的軍樂隊,是土耳其英雄主義和土耳其國家主權的典範。除了舞蹈,也演奏一些傳統音樂和歌謠。

齋戒月結束之前一兩天,伊斯坦堡也和吉隆坡一樣,所有的遊子塞在車龍里趕回家鄉慶祝節日,因此整個伊斯坦堡都變成了空城。

 

伊斯拉來自距離伊斯坦堡城外路程12小時的錫瓦斯市(Sivas),她在伊斯坦堡生活了10年,每一次開齋節都是回鄉慶祝開齋節。

「最後一天,女人都忙著準備開齋食物,我也回鄉幫忙母親準備!」她說。

 

 

街上演奏的梅赫特爾軍樂隊(Mehter Army Band)演出,他們演奏一些土耳其的傳統音樂。梅赫特爾(Mehter)是世界上最早組建的軍樂隊,代表的是18世紀鄂圖曼帝國時期的軍樂隊。(圖:網絡照片)

土耳其開齋傳統食品

土耳其開齋節必吃的美食,包括巴拉瓦餅(Baklava)、果子露(Ottomon Shesbet),給客人準備很多點心盤(Sofra)、Yaprak Sarmas(葡萄葉卷飯)、泡葡萄乾和干杏桃的冷飲(Hosaf),還有優酪乳(Ayran)。

 

開齋節當日,男人到清真寺做禮拜,而女人則在家中做禮拜,之後便是互相探訪的相聚時刻。開齋節首日和第二日,通常是到長輩家做客。

「正如我說的,開齋節是一個分享的節日,因此從齋戒月開始,人們就會邀請客人上門開齋。」

好客的土耳其人會把家中最好的食物獻給嘉賓,因為對他們而言,客人願意上門是他們的榮幸。客人離開前,主人家還會送上小禮物。有錢人家的禮物非常豐厚,比如銀戒指、銀盤、銀幣等,窮人也不必拒絕或感到不好意思。

「這是過去鄂圖曼帝國的傳統。」主人家也要在開齋期間,前往曾經上門的客人家,「這是禮尚往來,不去就代表不尊重對方。」

齋戒期間,晚上正式開齋之前,土耳其人會先吃一種叫「pide」的大餅。由於大餅是趁熱吃,因此在齋戒月會看到人們排長龍買大餅,並稱之為「大餅隊」(Pide line)。(圖:網絡照片)

敲門討糖子傳統式微

伊斯拉還記得小時候,最期待在開齋期間,拿著一個袋子家家戶戶去敲門討糖子。因此每個土耳其人,就算家中沒有小孩子,也會特別準備小孩子吃的糖子。

「不過這個傳統越來越少見了,因為社會治安越來越差,人們失去了彼此的信任,擔心孩子會危險。」

她也期待甜滋滋的巴拉瓦餅,「過去經濟不好,只有節慶才能吃到母親親自做的巴拉瓦餅,而且每個人的母親做的都不一樣,裡面有母親的味道。」不過現在通街都買得到巴拉瓦餅,它已經是普遍的食物。

土耳其人也會在開齋節那天給小孩子送錢,不同的是,他們是用一塊薄若紙巾的布(Islak Mendil)把錢包起來,作為祝福送給對方。

葡萄葉卷飯是開齋節期間必須讓賓客享用的傳統食物之一。(圖左);巴拉瓦餅是土耳其人開齋節主要的節慶食品,是一種口味濃郁、甜膩的酥皮點心。餅以層層酥皮製成,內餡裹入碎堅果,再搭上甜蜜的糖漿或蜂蜜。(圖:網絡照片)

齋戒月第一天,人們會進行傳統的響炮儀式(top atisi)——一聲響炮,通知齋戒的人們可以開飯了!(圖:網絡照片)

人們會在大清真寺的花園裡分享食物給旁邊的人,哪怕對方是陌生人。(圖:網絡照片)

開齋前有趣的風景,土耳其街上的「大餅隊」。(圖:網絡照片)

在伊斯坦堡,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是主要的大清真寺,無論是齋戒月或開齋,人們都會到大清真寺進行拜功(Teravih)。(圖:網絡照片)

土耳其的民間藝術,影子戲主要故事有兩個人物,即Karagoz和Hacivat。(圖左);在齋戒期間,小孩子可免費觀賞土耳其影子戲。(圖:網絡照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