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個很普通的日子。
但對於哈迷來講,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大日子。
6月26日,是《哈利·波特》首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出版20周年的日子。
在英倫半島,各地的「哈迷」都穿上巫師袍、手執魔杖、口念咒語,
驕傲地宣布著,麻瓜們不懂的快樂。
不知不覺,距離《死亡聖器(下)》海報上那一句「It all ends」的時間已經有六年了。
這句話封印的不止是對於整個世界的奇思妙想幻想,更是青春的某段回憶。
許多人也渴望魔法世界的大門再度開啟,喚回那些找不回的時光,
巫師世界的締造者、《哈利·波特》之母J·K·羅琳也回應了這種念念不忘。
2016年1月,她出版了魔力新書《北美魔法史》,
如果說《哈利·波特》七部曲是講述了深藏英倫,不為人知的魔法世界的話。
那麼《北美魔法史》無疑是擴展了魔法世界的邊界,地緣,
紐約的魔法師們也有著不遜色於倫敦的實力,
之後這部書再加上羅琳早年出版的《神奇動物在哪裡》,共同開啟了一段魔法的新歷史。
去年年末,魔法世界新起源《神奇動物在哪裡》上映。
這是部影片,交代了風格迥異於英國魔法界的北美魔法界。
在英國,沒有魔法資質的凡人叫做「麻瓜」,
而在北美,這種人被稱作「麻雞」。
還揭示了一個據說可以媲美霍格沃茲的魔法學校,叫做伊法魔尼。
最好的魔法學校是霍格沃茲
胡說八道
這也看得出來,雖然是講新世界(以前都把美洲叫新世界)的魔法史,
但依然和《哈利·波特》有著很強的聯繫,就拿片名《神奇動物在哪裡》來說,
《哈利·波特》中,這其實是本書的名字,是霍格沃茲三年級學生的必修教材,老師是海格。
全書只有54頁,裡面記載了75種神奇生物的形態、習性。
而書的作者,神奇動物學家,紐特·斯卡曼德(艾迪·雷德梅恩飾)。
其實早在《哈利·波特》中有過側面描寫。
他的畫像被掛在鄧布利多校長的辦公室中,
在《阿茲卡班的囚徒》中,他的名字出現在了活動地圖上。
這也說明,華納並不僅是想打造一個新的魔法世界,
另一方面,也想通過新的故事講述了《哈利·波特》更多為挖掘的精彩故事。
這種野心從《神奇動物》的大反派格林沃德身上也可窺見,
在《哈利·波特》世界中,他是在伏地魔之前最讓人聞風喪膽的黑魔法師,
他僅用一己之力,就讓整個歐洲魔法世界被黑魔法攪得天翻地覆。
還極度會偽裝,平素長成科林·法瑞爾的模樣。
真實面目是約翰尼·德普的樣子。。。
格林沃德還有一個身份,他還是鄧布利多年輕時的愛人,
是的,你沒聽錯,鄧布利多是彎的,果然很腐國。
年輕的鄧布利多和格林沃德
年輕時,兩人你依我濃,可惜由於理念衝突,分道揚鑣,
後來更是反目成仇,相愛相殺,
不出意外,《神奇動物》的續集就是講述這對美少年的故事。
而年輕版鄧布利多的人選,也已經確定,由裘·德洛飾演,
德普和裘花組CP ,這可能是腐女們的巨大福利。
只不過,我好奇的是,
為什麼年輕版頭髮那麼少,老年版毛髮那麼旺盛。
難道修煉魔法有治療禿頂的功效?
這一連串的舉動,也表示華納將用《神奇動物》做引子,再現《哈利·波特》沒講全的故事。
這個魔法世界的終點,絕非《哈利·波特》和《神奇動物在哪裡》,還有更多。
日前,一個尚未得到確認的消息,仿佛也在印證著這個說法。
華納有意拍攝以伏地魔主角的單獨電影,
日前,英國Tryangle Film工作室還公布了一段伏地魔電影的片段。
電影暫譯名為《伏地魔:傳人的起源》。
[時長:52秒]
此視頻故事來源於《哈利·波特》原著中的一個小細節。
講述了年輕的湯姆·馬沃羅·里德爾從霍格沃茲魔法學校斯萊特林學院畢業之後。
兜兜轉轉,最後在魔法世界消失。
與此同時,魔法界發生了一件大事,消失已久的黑魔法又出現了。
這個事件還涉及到了霍格沃茲的其他學生,
也不知是否此事,讓一個優秀的魔法師墜入黑暗,
成長為日後那個名字就能嚇哭三歲小娃的黑魔王伏地魔?
伏地魔的故事是整個魔法編年史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好學生到大魔王,前後截然不同的表現真是很神奇。
讓人不禁猜測,他在從天才轉變為惡魔的過程中,遭遇了什麼?
被格林沃德給誘惑了,還是被霍格沃茲逼上了絕路?
總之,可以挖掘的故事太多。
只是目前還在籌備階段,華納官方並沒有給出具體的答覆,不過成行的可能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