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擊毀上億的戰機可不僅僅按下飛彈發射按鈕那麼簡單!空空飛彈打飛機竟然這麼難!
在很多影視劇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飛行員目光堅定的按下飛彈發射按鈕,兩枚中距空空彈呼嘯凌空,敵方的戰機瞬間像煙花一樣在空中綻放。這樣的鏡頭滿足了多少人的奇幻英雄主義夢想。但是,大家心中有沒有過這樣的疑問!
空空飛彈擊落戰機真的這麼容易嗎?從現在的造價來講,一架三代改進型戰機的造價就高達上億美元,而隱身戰機的造價更是高達好幾億。而反觀空空飛彈的造價只不過幾十萬美元,最貴的也不過三四百萬美元。按照這種價格來計算,就算數十上百枚飛彈幹掉一架戰機也是划算的。如果真的這麼容易就幹掉的飛機,那麼美國那184架F22戰機豈不是開展瞬間就被完爆了?
而實際是,各國都在大力發展戰機,絲毫不在意戰機價格和飛彈價格巨大的差距。這說明,飛彈對戰機的實際威脅遠沒有按下發射按鈕就擊落那麼簡單。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看那些被誤導的飛彈認識。
第一,空空飛彈的最大射程。每當我們評價一款飛彈的性能時,最大射程就是一項重要數據指標。好像有多大射程就能在多遠距離上擊落敵機是的。其實,該項數據的真實作用遠沒有想像中大。飛彈的最大射程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如雙方迎頭對飛和追尾飛行,這兩種狀態下,飛彈的最大射程將相差一倍不止。另外,戰機的飛行速度、飛行高度、發射狀態等都會影響到飛彈飛行的最遠距離。因此,單純的說最大射程完全沒有意義。
第二,遠距/中距空空彈更多的時候是用來壓制。可能大家都覺發射飛彈都是為了擊落戰機,這話當然沒錯。更確切的說法是發射遠距/中距空空彈是為了打亂地方編隊、消耗敵方能量從而占據有利位置,為的是後續擊落敵機。因為,遠距/中距空空彈對方很容易通過機動動作擺脫飛彈的跟蹤,從而避過飛彈的追殺。據統計,在中遠距離上被飛彈擊中的機率不到12%。但是,很多飛行員依然渴求先敵發射遠距/中距空空彈。飛行員的目的很明確,讓敵方戰機機動擺脫。而該機動會打亂敵方的編隊,損失掉能量機動優勢。發射一方則可以從容占據有利的攻擊位置,開展下一輪攻擊。
第三,就算進入了飛彈的不可逃逸區,戰機也不一定就能打下。不可逃逸區指的是在一方飛彈發射後,敵機的告警系統馬上告警,且敵飛行員立即做逃逸機動,也無法在飛彈到達目標位置之前逃出飛彈的攻擊包線。但是,不可逃逸區並不是絕對命中區。現代戰機都攜帶有大量的熱誘彈、干擾箔條等干擾手段。這些手段的釋放會對空空飛彈的紅外或者雷達導引頭實施干擾,從而使得飛彈喪失攻擊目標。而有些較電子戰能力較強的先進戰鬥機甚至會採用主動干擾手段,干擾空空飛彈的傳感器系統,使飛彈難以追蹤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