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在台灣」向來被認為是國共內戰結果,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林孝庭,研究大量美國國務院、中央情報局、曾為蔣介石「私人顧問」的美國退役海軍上將柯克等中英文解密資料,寫出《意外的國度》一書(遠足文化),指出「中華民國在台灣」其實是美國的計算、蔣介石與其他政治人物的權衡等因素激盪下,交錯出的歷史偶然。
書中指出,1950年6月爆發的韓戰,是落實中華民國在台灣最關鍵的事件。那年1月,美國總統杜魯門才宣布華府不會軍援保衛台灣,但仍有一群反共的美國政軍人士努力防止台灣落入共產勢力,其中包括蔣的舊識柯克。而柯克來台,正是受到時任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支持。
書中指出,同年5月,麥克阿瑟根據柯克報告,向美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建議若美蘇戰爭爆發,台灣對美方的戰略價值有如「永不沉沒的海上航空母艦」,可幫助美方在亞太地區牽制蘇聯擴張。這加上稍早中蘇簽訂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都促使華府重估對華政策,到了韓戰爆發,美國終揚棄台灣屬於中國的官方立場,主張台灣法律地位未定論。
然而中華民國並非非在台灣不可,林孝庭指出,1949年11月,蔣介石因擔憂自己不見得能掌控台灣,計畫在雲南建立權力根據地。只是未料雲南省主席盧漢在背著蔣向美尋求支持獨立不成後,宣布歸順中共,並要扣留蔣,蔣只得緊急飛台,中華民國這才到了台灣。
朝鮮問題是一條敏感神經,緊緊牽動著亞太地區的地緣政治發展情勢。它不隻影響美、中、日、韓四大勢力,也絕對會影響台灣。
在67年前,朝鮮問題就曾經決定過一次台灣的命運。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林孝庭認為,「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永久化,韓戰是一大關鍵。
林孝庭以中、英文檔案史料為基礎,取材蔣介石的文物及私人日記、國民黨黨史、宋子文專檔與美國國務院、中情局的相關文件,重新詮釋這段建構現今台灣的歷史風貌。
此外,透過這些史料,林孝庭也發現,讓「反攻大陸」淪為口號的,並不是美國,而是蔣介石自己。以下是內容摘要: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同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遷都台北。一個與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大陸互不統屬、在國民黨黨國體制運作下的實存國家,於台灣島上逐漸形成。
從1945到1954年這短短十年裡,台灣從日本的殖民地,變為戰後中國的一省;再從中國邊陲島嶼,轉變成中華民國最後一塊領土根據地。台灣成為中華民國反共中樞的歷史過程,是意外、偶然、極富戲劇性與不確定性。
例如「二二八事件」,國民政府指責當時美國駐台北副領事葛超智背後煽動台灣人脫離中國統治,導致他被美召回。但他對台治理的個人備忘錄,卻被收錄於美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呈給蔣介石的正式建議報告書中。
蔣介石一改原本堅定支持陳儀的立場,任命文官出身的魏道明繼任,接納更多台籍人士進入省政府體制內,同時著手推動各項政經改革。
這些舉措標誌著,台灣經濟體制從戰後陳儀所提倡的「統制經濟」逐步放寬,並於1950年代起,慢慢走向自由經濟與市場經濟。
1947至1948年前後,國共內戰加劇,美國政府體認到,必須加速扶持中國各地的區域反共領導人,而非繼續與一個正在全面潰散、瓦解的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打交道。
時任台灣省主席的陳誠、於高雄鳳山練兵的孫立人將軍,以及向來立場與作風開明的前上海市長吳國楨等,都是當時美方支持出面主持台灣政局的可能人選。
這為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國民黨在台統治及蔣介石領導地位的搖搖欲墜,埋下了伏筆。
1949年底,中華民國政府遷台,美國杜魯門行政當局對於中國局勢「塵埃落定」的消極態度,一度讓國民黨政府差點被殲滅。
許多不願意見到國民黨政府徹底垮台的美國人士,紛紛以個人身分展開具體行動,如美國前第七艦隊司令柯克(CharlesM. Cooke)的「特種技術顧問團」,讓國民黨政權得以在台灣繼續存活下來。
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為了戰爭需要,將大筆軍、經援助,重新挹注於蔣介石所領導的「自由中國」。
然而,1950年代初期,蔣介石在島上的地位仍未完全穩固,他把政治現實的考量擺在第一位,反攻大陸、推翻中共之事,此時已非蔣的首選。
從解密的中、英文檔案發現,當時,是美國軍事情報高層率先將國民黨政府的軍事反攻「口號」,轉化為詳細的軍事「行動方案」,以符合美國在遠東的地緣利益。
華府當時敦促國民黨以實際軍事行動,收復共產黨所控制的海南島與兩廣地區,但蔣介石本人極力避免做出此類承諾。
最後,「朝鮮半島停戰協議」簽署之後,台灣作為美國牽制中國的軍事戰略地位開始下滑,國民黨的軍事投射能力範圍,也逐步被縮限在台、澎、金、馬之間,難以超越台灣海峽地區。
而1954年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雖然讓中華民國重新與美國結盟,但蔣介石的軍事行動受到美方更強烈的影響與箝制。「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格局,至此大致底定,再也難以出現撼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