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特別注意:花草大多都是被淹死的!
讓植物保持健康,澆水的秘訣,通過了這幾年在陽臺的自我實踐,一次次的失敗案例告訴我,「萬事開頭難」,這句話在現在聽來特別貼切。回想當初一臉懵逼的樣子,哪知道會有今天的戰果!它讓我的陽臺農婦生涯五味雜陳,還好結果是那麼充實美好。
新手最棘手的問題大概就是澆水了。
我剛開始種東西時也是這樣,總是怕它會幹死,一會兒就去看看是不是幹了,是不是該加點水了。
可能一天澆個兩三次還會想是不是不夠啊,看到哪本種植指南說某品種需要充足水分,就認為要勤澆水。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跟我一樣的感覺?
其實,澆水還真不是一件可以量化的事情。有句我至今還記得的名言是:90%的新手種東西,都是澆死的而不是幹死的。至於幹死這種情況,一會兒我也會談一下,先來說說怎麼才算不亂澆水。
對於不同的植物,澆水的方式是不同的,香草類的澆水規律(蔬菜類因為大家用的土質不同,故不能一概而論)是:不幹不澆。意思就是如果盆土不幹就不要澆水,等到土壤中的水分差不多都耗盡前,再澆透水。但是這個幹與濕的度,需要經驗來把握,既不能在稍有些幹時就澆水,也不能在完全幹透後再澆水。盆土完全幹透的表現是葉子耷拉,在澆透水後葉子會短時間內吸收水分,要在此階段之前澆水。這個慢慢就會有經驗的。
一:澆水過多的表現
教大家一個好方法,是我一直使用的,就是「掂盆法」。
花盆在澆透水的時候你掂一下花盆的重量,應該是很重的(如果你的手感不太好,也可以使用廚房秤),然後忍住想澆水的念頭,在一兩天之後看到土表顏色變淡發幹時,用手指沿著盆沿垂直插入土中,如果感覺都是幹的,再掂一下花盆,記住這個手感或者重量,以後就按照這個標準來澆水吧。等熟練之後,隨手一掂,就知道是不是該澆水了。所以說,澆水並不能量化為「幾天澆一次水」,試想如果連續陰天或者空氣濕度很大,那水分蒸發就很慢,如果還是按照固定天數來澆,勢必會造成澇根的情況發生。
知識點:如果經常澆水無度,會導致土壤透氣性差,根系也會腐爛——因為根系也需要呼吸,還有就是會產生蟲害。如果土壤太濕,會令病菌繁殖增加,同時地下蟲害也會出現,線蟲病就是一種典型的因為土壤濕度過大產生的蟲害。當時我一天澆兩次水,沒多久土裏就出現扭來扭去的半透明軟體蟲,雖說非常小,但著實噁心。雖然是以前的事情,但只要一想起就覺得很噁心。起初我還大著膽子挑出蟲體來,但後來看到土裏幾乎全是它們鑽來鑽去,立馬胸悶氣急頭暈眼花,沒辦法,第一次種的香草就這麼不得不扔掉了。為什麼不留下?因為伴隨著它們出現的是小黑飛,如果不及時處理,小黑飛會帶去線蟲卵繼續禍害別的花盆土壤。自己種來吃的植物不能夠打化學藥劑,而一般的有機藥水或者是自己配製的有機藥水沒有那麼快速的殺蟲效果,並且灌土的話濃度過高會影響根系的正常發育,濃度過低等於給原本已經很濕的土壤雪上加霜。所以,為了別的花草的健康,只能犧牲小部分。
二:澆水不足的表現
談了澆水過多之後,也來說說澆水不足的問題,這個問題雖然不及澆水過多來得普遍,不過也很有代表性。對付澆水過少也有四個字可以形容:「澆則澆透」。就是一旦澆水,就要澆透至花盆底孔流出水來,而不能只澆一半,上一半是濕的,下一半是幹的,這樣根系依舊會脫水。正確的澆水方式是:緩慢且平均地在花盆裏澆水至底孔漏出水來,過三分鐘左右,將底托裏聚集的水倒掉。陶盆澆透水後整個顏色都會變濕潤,很好辨認。而塑膠盆澆透水之後,水會從底孔中流出。但這又需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如果盆土是幹透的泥炭土,那就可能出現上面一澆水,下面就流出來的情況。
知識點:這代表土已經完全澆濕了嗎?不,這是泥炭土幹透了,吃不進水了。會產生這種情況有兩個原因:
1.很久沒澆過水。
2.拌土時沒有完全拌濕就放入花盆。
還有一種錯誤的方法是配好土之後,放入花盆再澆濕。其實這樣很容易導致土並未完全濕透,很大的可能就是土表看上去是濕的,但你深入挖一下,花盆中間卻是幹的。這種情況會導致種子發芽後僵苗,或者移栽的植物長僵、生長過慢,這些都是因為水分不足或不平均的關係。
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均勻拌濕後再裝入花盆,讓其底孔流出多餘的水分,這樣才算合格的拌土。如果產生了盆土幹透的問題怎麼辦呢?有個好辦法是「坐盆」,就是將一個比花盆大的容器(當然最好找廢棄不用的)裏面放水——水量按照放入花盆之後不超過花盆的盆沿為佳,不然土會漂出來哦。這樣坐上半小時到一個小時,你再提起花盆試試。因為連通器原理,水會慢慢從底孔吸入花盆,然後完全浸潤泥炭土,這時候的重量就是花盆吸飽水的重量,以後再按我上面的方法澆水,植物就能正常吸收了。熟悉了這些基本的常識之後,你的園藝水準應該是大有長進的,起碼養丟的幾率會大大降低,在這裏也就恭喜你已經踏上了正確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