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女孩都想嫁的地方,這裡有用不完的黃金和白銀!

@ 2017-06-26

在墨西哥高原上,坐落著一座美麗的山城,那就是「世界銀都」塔斯科。在古老的阿茲特克語裡,塔斯科最初的名字意為「玩球的地方」,後來被西班牙人訛傳而改稱為「塔斯科」。在西班牙語中,塔斯科是「銀城」的意思——當年,西班牙殖民者在這裡發現了銀礦,並著手進行開採,塔斯科由此成為美洲第一座銀礦城市。

說話的史書

在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之前,墨西哥曾孕育過瑪雅、阿茲特克、托爾特克、奧爾梅加等眾多古印第安文明。當年,生活在這些文明下的人們信奉古老的月亮神和太陽神,他們赤裸的身上畫著五彩繽紛的古老圖騰,住在用粗樹枝和棕櫚葉搭建的房子裡,跳著「薩巴特奧」舞蹈,奏著「瑪利雅奇」音樂,吃著玉米、番薯、西紅柿、辣椒,抽著菸草……他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感謝太陽神賜予自己的幸福,讓他們在這塊土地上得以安詳而平靜地生活。

大約在15世紀末,阿茲特克人建立起東起墨西哥灣,西達太平洋岸,南到今瓜地馬拉的阿茲特克大帝國,塔斯科也就此成為帝國的重要城市之一。

16世紀初,塔斯科人平靜的生活被戰爭打破——在狂熱的「尋金熱」驅使下,西班牙人開始入侵美洲,消滅了阿玆特克帝國,將大部分土地都據為己有,並對當地的土著進行殘酷奴役和滅絕——鮮血染紅了古老的巴爾薩斯河,塔斯科也未能倖免於難。

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占領塔斯科,在此設立新西班牙總督轄區。他們認為這裡的地下蘊藏著豐富的黃金,便強迫塔斯科人進行大規模開採,但最終沒有發現黃金,卻發現了大量的銀、銅和錫——這便是塔斯科後來成為「世界銀都」的重要轉折點。

儘管時光流逝,但歷史的印記卻深深地保留了下來,且無法磨滅——現在的塔斯科,殖民時期的影子依然隨處可見:紅白相間的巴洛克風格的民居、高聳入雲的天主教教堂、到處盛行的西班牙官方語言、嫵媚多姿的印歐混血種人……所有這些抹之不去的深刻印記,在見證歷史的同時,也讓塔斯科成為史學家們爭相研究的對象,因而被評價為「會說話的史書」。

世界銀都

一直以來,「銀都」是塔斯科最大的特色和驕傲,同時也是塔斯科賴以生存的經濟支柱——根據調查,在僅有15萬人口的塔斯科城內,存在的銀店竟有1.6萬家之多,幾乎可以稱得上是「家家都在開銀店」。到了20世紀初,白銀的生產和銷售成為塔斯科的主要商業活動,在產量最盛的時期,塔斯科銀幾乎占到世界銀產量的一半以上。

今天的塔斯科人多以旅遊業以及製作、出售各種銀器謀生。這裡的銀器店多為家庭作坊,製作銀器的絕活多為祖傳,作坊里嗡嗡作響的制銀機銀花四濺,一塊塊銀坯在工匠手裡翻飛如蝶,被加工成一件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並銷往世界各地——在這樣的背景下,塔斯科很快便贏得了「世界銀都」的美譽。

在世人眼中,塔斯科是一座不計代價的奢華城市,這裡銀礦資源豐富,很多銀器店的門面招牌都是用純銀打造的,貨架和櫥窗里擺滿了各種銀器。走在街上你會發現,無論是在熱情洋溢的街頭小販面前的簸箕里,還是在富麗堂皇的店鋪專櫃中,人們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銀飾品——在這裡,人們既可以買到精巧便宜的首飾,也可以買到價格昂貴、獲過大獎的高檔收藏品。塔斯科銀製品的價錢多由重量決定,但也有一些不需要稱重,而是論件索價,花10個比索(約合4元人民幣)左右就能買到一件。

塔斯科的銀飾品款式將傳統與時尚相結合,既有著印第安文明神秘古老和粗獷的風格,也不乏現代元素的精美和細膩。無論是在巴黎香榭大道、東京表參道廣場還是在洛杉磯羅迪歐大道,塔斯科的銀飾都是最引人注目的主角。

正如國際知名銀飾設計師安東尼奧•皮內所說:「銀飾的魅力永遠不會褪色。」現在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周六到12月的第一個周日,塔斯科都會舉辦「國家銀飾節」。在這個隆重的盛典中,琳琅滿目的銀飾工匠爭相角逐頭彩,節日最後會選出一名手藝非凡的少女作為「銀飾節皇后」,墨西哥總統會親自給她頒發由黃金鑄成,刻印著阿茲特克神鷹圖案的獎盃——這幾乎是所有塔斯科少女夢寐以求的殊榮。

塔斯科的絕大部分銀飾銷往歐美和日本,當然在中國也並不少見。鴉片戰爭後,塔斯科製造的墨西哥「鷹洋」(因背面印有一隻立於仙人掌上的雄鷹而得名)曾大量流入中國,作為白銀的補充貨幣在市場流通,並一度在中國南方及中原各省成為主要貨幣。當時的廣州「十三行」是鷹洋進入中國的主要流轉機構,據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戶部調查統計,當時流通的外國銀元大約有11億枚之多,其中1/3以上是塔斯科鑄造的「鷹洋」。

1927年,紅軍建立井岡山根據地以後,由於遭到國民黨的圍困封鎖,經濟困難,紅軍的造幣廠曾用繳獲來的銀飾品和銀器仿造「鷹洋」,稱為「井岡山工字鷹洋」,紅軍用這些銀元從白區換回了大量急需物資,保住了中華革命的星星之火。隨著時代久遠,這種鷹洋存世者已極為罕見,有著極高的收藏價值。

「國家殖民地歷史的紀念碑」

18噸黃金打造的聖普里斯卡教堂

曾歷經戰爭洗禮與殖民統治的塔斯科,就像隱世的仕女,恬靜端莊而不失嫵媚,以她的靜謐與安詳,迎接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客人。遠遠望去,依山而建的塔斯科,一派紅頂白牆,在叢林中若隱若現。走在這裡,能感覺到世外桃源般的恬靜,梵天凈土般的祥和。

塔斯科的城中心位於山頂,從山腳往上爬,街道不寬,路面都用黑色山石鋪成,泛著光澤,明亮卻不耀眼;街上隨處可見印第安臉譜的圖案,神秘、古樸卻不失時尚;這裡的道路沒有人行道,蜿蜒曲折而上,甲殼蟲計程車宛如伏地前行的烏龜,頗具小城特色。

沿著夸特莫特大街一路步行,街道兩邊是一座座西班牙風格的老屋,紅頂白牆使得這些建築看上去簡樸、炫麗、渾然天成,乾淨利落;每棟房子的大屋頂和陽台上都擺放著盛開的鮮花,那樣的奼紫嫣紅為白色的塔斯科增添了一抹艷麗的色彩。

穿過城中的索卡洛廣場,就可以見到當地著名的聖普里斯卡教堂,這座教堂建於18世紀,是墨西哥巴洛克式建築的傑出代表。教堂四周,到處都是硬木雕刻的大幅精美壁畫,圖案都取材於聖經中的故事。這座教堂不僅外表金碧輝煌,其內部裝潢更是精緻非凡,渾身上下都由黃金堆砌而成——據確切記載,當時為了打造其輝煌的內部,就耗費了多達18噸黃金!

聖普里斯卡教堂的資助者,是有著法國血統的西班牙人唐•何塞——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唐•何塞認為,修建教堂讓世人得到救贖,遠比給予世人財富更加重要。在這種信仰的驅使下,唐•何塞不惜耗費自己畢生的財富而修建了聖普里斯卡教堂。此後,天主教以聖普里斯卡教堂為基點,傳播到整個墨西哥乃至整個美洲地區,唐•何塞也因其傑出的貢獻和對塔斯科帶來的深遠影響,而被後人尊稱為「塔斯科之父」。

為了保護西班牙殖民時代的風格的建築,見證城市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初,墨西哥政府頒布了一項規定:塔斯科是國家殖民地歷史的紀念碑,所有新的建築都不能超過聖普里斯卡教堂的高度,門窗及護欄必須以鐵藝裝飾,且不得懸掛和張貼各種商業廣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