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灣是用武力收復還是文明歸來的回歸問題,你怎麼看

@ 2017-06-26

 

康熙元年(1662)6月16日,鄭成功感了風寒,還天天強上登將台遙望澎湖列島。23日,登台望過,回到書房,恭閱太祖祖訓,到第三帙,嘆道:「吾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兩手攀面而逝,時年才39歲。

 

成功死後,長子鄭經嗣立。康熙三年(1664),清軍進攻,鄭經棄廈門而去台灣。

三藩之亂起,耿精忠向鄭經乞援,許以割讓漳、泉二州。鄭經於是派人來,跟耿軍合攻廣東。後來,耿精忠食言,鄭、耿間又以兵戎相見。精忠聽說朝廷不再強迫自己撤藩,又恐受到清軍和鄭軍的夾擊,康熙十四年(1675),便派兒子顯祚向清軍獻出吳三桂給他的「總統」印,投了降。但是,鄭經卻仍占駐廈門,並在汀州、邵武及沿海一帶,糾集舊部,反對清朝。鄭經此時所為,客觀上配合了三藩之亂,已不符合人民要求安定的願望了。

 

康熙十八年(1679),正當清朝集中全力對付湖南、廣西的叛軍時,鄭經卻叫劉國軒圍攻海澄,消滅了都統穆赫林等率領的三萬清軍,乘勢攻下漳平、長泰、同安等地,進圍漳州、泉州。只是在清軍破了岳州,調來水師,並招降了他的大批官兵,攻取廈門之後,鄭經才於康熙十九年(1680)退回台灣,但仍派劉國軒守著澎湖。

康熙二十年(1681),鄭經死,一些臣小襲殺了他的長子鄭克臧,把12歲的鄭克塽扶上台,侍衛馮錫范專權,人心不服。這一情況,使已經平定了三藩之亂的清朝下定了統一台灣的決心,復了施琅福建水師提督之職,加封他為太子少保,叫他率領水師。

施琅是福建晉江縣人、初為鄭芝龍部的左衝鋒。順治三年(1646)與芝龍同降清朝,為清朝打過廣東的南明肇慶政權。後被鄭成功所俘,為成功打過漳浦、雲霄、詔安等地,是清軍的一個勁敵。順治八年(1651),其部一個軍校犯了軍令,當斬,成功勸阻,他堅決不聽,成功很不滿意,他於是第二次投降清朝。成功殺了他的父親,使他更堅決地反鄭了。清朝很信任他,起初任命他做知縣,後來又叫他當總兵。康熙元年(1662),朝廷還提拔他做福建的水師提督、左都督加級靖海將軍、內大臣。他不但熟悉台灣水道,而且作戰勇敢、態度堅決。

 

康熙二十一年(1682)8月,慧星現,戶部尚書梁清標嚇壞,建議朝廷緩徵台灣,施琅力主可征,朝廷才同意。

 

據守澎湖的劉國軒,眼見台灣政治大不如前,預感前景不佳,乃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6月,派黃學上書康熙皇帝,請求像朝鮮那樣入貢。玄燁說:「你們是中國人,不得跟朝鮮比,趕快悔罪歸誠才是出路!」劉國軒不聽,繼續堅持分裂。7月,施琅請得戰艦三百、水師二萬,決定進攻澎湖,然後直搗台灣。朝廷對他表示極大的信任,允許他獨自率兵出發。

施琅揮軍直搗澎湖,攻克了花嶼、貓嶼和草嶼,乘南風進泊八罩。劉國軒早在澎湖沿岸構築了堅固的土壘、土牆,還設置了大炮,親率軍兵二萬泊於牛心灣,又別屯軍兵一萬於雞籠嶼以為犄角之勢。施琅初戰不勝,就派藍理為前鋒又戰。劉國軒命曾遂率軍大戰藍理,自晨至午,勝負未分,曾遂發炮擊中藍理,藍理腹破腸出,倒而復立,大吼:「藍理在,曾遂死矣!」軍威大振,曾遂戰艦被擊沉兩艘,潰敗回岸。夜裡,海風大作,清艦被刮飄散,劉國軒揮兵圍攻,施琅親督大艦沖圍,不料敵箭射中了他的眼睛,有個叫曹傷的大個子軍士上前扶救包紮,鮮血還是從手帕外滲出。但施琅仍是堅持指揮,衝破敵圍,斬殺敵兵三千,拿下了虎井等嶼。

 

接著,施琅決定分三路進兵:50艦進攻西邊的牛心灣,50艦攻擊東邊的雞籠嶼、四角山,自督戰艦八隊56艘,並以戰艦80艘繼後,直衝敵軍中路。每路又各分三隊,各自為戰,從太陽出來的時候激戰到夕陽西下的時分,終於焚、毀敵艦100百來艘,攻下澎湖。劉國軒逃回台灣。

施琅乘勝麾軍直入鹿兒島。12天後,海潮大漲,施琅又麾軍登岸。馮錫范、劉國軒挾鄭克塽薙髮迎降,繳上了「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印」。這一天,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10月8日。

康熙皇帝聞捷,賦詩賀功,並封施琅為靖海候。施琅上書辭爵,只要求賞給花翎頂戴。康熙破例地同意了。

 

施琅攻下台灣,並不報成功的殺父之仇,卻上疏求封克塽等人。康熙皇帝封鄭克塽為公,劉國軒、馮錫范為伯,均隸上三旗。施琅還含恤茹痛,捐棄殺父之仇,嚴禁殺人。他說:「我這樣做,是以國事為重,不敢私顧呵!」

台灣回歸後,有人主張遷其人、棄其地,施琅堅決反對,上書說:台灣關乎四省要害,不加強管理,不僅不利於統一安定,而且還可能導致外國侵略者乘隙復據。康熙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見,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置台灣府,設諸羅、台灣、鳳山三縣(後將諸羅南部分為彰化縣),屬福建布政使管轄,澎湖則設了廳。

台灣的收復,使清朝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加強了台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間的聯繫。台灣及其所屬的澎湖列島、釣魚島等一百多個大小島嶼,和舟山群島以及海南島所屬的南沙、西沙等群島,構成了守衛祖國海疆的海上長城,也成為祖國和太平洋地區各國、東南亞以及印度洋地區各國經濟、文化友好往來的橋樑。


相关文章